编辑推荐

  《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都是“武经七书”之一,其中《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著名兵书;《司马法》一书阐释了战争基本理论和治军原则,是先秦重要的“军法”类兵书;《尉缭子》内容丰富,尤以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的论述和记载占主导地位,同时又杂取诸家之说论兵,在先秦兵书中独显特色。

内容简介

  《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作者为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吴子》主要阐述治国经武方略,探讨战争起因和类型,强调灵活战法,提出军事训练原则,阐明将帅的重要性及严明刑赏的意义。
  《司马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司马法》阐释了战争基本理论和治军原则,记载有先秦军制、军令、军礼等珍贵内容,是先秦重要的“军法”类兵书。《孙子兵法》等后世兵书多受其影响。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尉缭子》以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认为正确的政治策略和经济措施是军事胜利的先决条件;“道胜”、“威胜”、“力胜”是战争的取胜方式;强调依法治军;探讨了军事训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目录

吴子
图国第一
料敌第二
治兵第三
论将第四
应变第五
励士第六

司马法
仁本第一
天子之义第二
定爵第三
严位第四
用众第五

尉缭子
天官第一
兵谈第二
制谈第三
战威第四
攻权第五
守权第六
十二陵第七
武议第八
将理第九
原官第十
治本第十一
战权第十二
重型令第十三
伍制令第十四
分塞令第十五
束武令第十六
经卒令第十七
勒卒令第十八
将令第十九
踵军令第二十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下第二十四

精彩书摘

  【原文】
  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日:“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
  武侯问日:“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今译】
  与敌突然遭遇,进攻不敢,撤退又不行,这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这叫做谷战,兵力虽多也用不上。我军应挑选精锐士卒与敌对阵,以轻捷善走、使用锋利兵器的士卒为前队,把车兵骑兵分别隐蔽在四周,彼此相距数里,不能暴露自己的兵力。敌军必然固守阵势,不敢进也不敢退。我军便突然亮出排列整齐的旌旗,整队走出山外安营,敌军必然惧怕。尔后派车兵骑兵向敌挑战,不让它得到休息。这就是谷战的战法。”
  魏武侯问道:“我军在大的湖沼地带与敌遭遇,车轮倾陷,车辕淹没,大水逼近车兵骑兵,没有准备船只,进退两难.这该怎么办呢?”
  WuZireplied:"Thisiscalledfightinginvalleyswherenumbersareofnoavail.Talentedmenshouldbecollected,andsetagainsttheenemy.Well-armedlighttroopsshouldbedeployedinfront;thechariotsdivided;thehorsemendrawnupandplacedinambushonfoursideswithseveralliinbetweenandwithoutshowingthemselves.Thentheenemywillcertainlymakehisdefensefirmandwillnotventureeithertoadvanceorretreat.Whereuponraiseyourstandardsandshowtheranksofbanners,marchoutofthemountainsandpitchcampsintheplain.Theenemywillcertainlybeapprehensive.Challengehimwithyourchariotsandhorsemenandallowhimnorest.Suchisthemethodoffightinginvalleys."
  MarquisWuasked:"Iftheenemyissuddenlyencounteredinamarshwherethewaterisout,sothatthechariotwheelsaresunkin,andtheshaftsarecovered,andthechariotsandhorsemenovercomebythewaters,andiftherearenoboatsoroars,anditisimpossibleeithertoadvanceorretreat,whatshouldbedoneinthesecircumstances?"

前言/序言

  《大中华文库》终于出版了。我们为之高兴,为之鼓舞,但也倍感压力。当此之际,我们愿将郁积在我们心底的话,向读者倾诉。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早在几十年前,西方一位学者翻译《红楼梦》,书名译成《一个红楼上的梦》,将林黛玉译为“黑色的玉”。我们一方面对外国学者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世界上去表示由衷的感谢,一方面为祖国的名著还不被完全认识,甚而受到曲解,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还有西方学者翻译《金瓶梅》,专门摘选其中自然主义描述最为突出的篇章加以译介。一时间,西方学者好像发现了奇迹,掀起了《金瓶梅》热,说中国是“性开放的源头”,公开地在报刊上鼓吹中国要“发扬开放之传统”。还有许多资深、友善的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文字认识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有最完备的国史。但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状态。这么了不起的哲学家竟然作出这样大失水准的评论,何其不幸。正如任何哲学家都要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一样,黑格尔也离不开这一规律。当时他也只能从上述水平的汉学家译过去的文字去分析、理解,所以,黑格尔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水平是什么状态,也就不难想象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缺少不了中国。中国文化摄取外域的新成分,丰富了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输送给别人,贡献于世界。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公元15世纪,大约有一千年,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她的光辉照耀全世界。人类要前进,怎么能不全面认识中国,怎么能不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呢?二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曾经辉煌过,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和平而兴旺;也有过黑暗的、想起来就让人战栗的日子,但中华民族从来是充满理想,不断追求,不断学习,渴望和平与友谊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话就是要人们向别人学习。这段话正是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此,在与周边的国家交往中也是如此。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可惜在位只有十几年,来不及作更多的事情。汉朝继秦而继续强大,便开始走出去,了解自己周边的世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带着一万头牛羊,总值一万万钱的金帛货物,作为礼物,开始西行,最远到过“安息”(即波斯)。公元前36年,班超又率36人出使西域。36个人按今天的话说,也只有一个排,显然是为了拜访未曾见过面的邻居,是去交朋友。到了西域,班超派遣甘英作为使者继续西行,往更远处的大秦国(即罗马)去访问,“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在“安息”以西,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一带,“西海”应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说甘英已经到达地中海边上,与罗马帝国隔海相望,“临大海欲渡”,却被人劝阻而未成行,这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恨。可以想见班超、甘英沟通友谊的无比勇气和强烈愿望。接下来是唐代的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印度取经,带回了南亚国家的古老文化。归国后,他把带回的佛教经典组织人翻译,到后来很多经典印度失传了,但中国却保存完好,以至于今天,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人很难编写印度古代史。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传到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又前赴后继,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这中间有我们的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有许许多多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郭沫若、李四光、钱学森、冼星海、徐悲鸿等。他们的追求、奋斗,他们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精神,为人类社会增添了光彩。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华民族曾经向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过许多东西,假如没有这些学习,中华民族决不可能创造出昔日的辉煌。回顾历史,我们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满怀深深的感激?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以及中国周围的亚洲文明充满温情与敬意?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曾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在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