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教育的死敌,就是妈妈的坏情绪!别让你的大吼大叫,成为孩子童年的阴影!

◆朝孩子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副作用”:1,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懦弱。2,孩子做事优柔寡断,不自信。3,孩子情绪化严重,经常乱发脾气。4,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不吼不叫,是妈妈的一场修行

◆追寻12种吼叫原因,提供5步戒吼方法,28天戒掉你的暴脾气!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作者鲁鹏程老师新作,帮戒掉吼叫,变得情绪平和、温柔坚定!

内容简介

早上赖床、不写作业、不收拾玩具、做事拖拉磨蹭、晚上不睡觉……这一件件的小事,都成为妈妈朝孩子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导火索。朝孩子大吼大叫已经取代打骂,成为一种新的体罚方式。妈妈经常是超孩子吼叫之后后悔、自责,但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吼孩子!

吼叫属于语言暴力的一种,“吼叫”虽然只是一分钟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的伤害却非常之大,甚至贯穿一生。长期对孩子吼叫、乱发脾气,不仅会造成亲子关系疏离,更会让孩子变得优柔寡断、不自信、懦弱、缺乏安全感,而且他长大之后,也会吼叫自己的孩子。

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由50万册畅销书《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作者,“不吼不叫”理念提倡者、推广者鲁鹏程老师所著,不仅分析了妈妈大吼大叫的深层原因,更提供戒掉吼叫的方法和技巧。让妈妈终止吼叫,做一个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作者简介

鲁鹏程

家庭教育专家,家庭教育图书畅销作者,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家庭教育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阳光芳草地》、江苏电视台《家有儿女》、凤凰网《智汇访谈》等节目特约访谈嘉宾。

●家庭教育类杂志《时尚育儿》《亲子》等专家顾问团成员、撰稿人。

●已出版家庭教育著作多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出版3多年来持续加印,销量达50多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等多部作品版权输往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中国教育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报道过其人其作。

目录

第一部分冲孩子大吼大叫——一种新的体罚方式

第一章别让你的吼叫成为孩子童年的阴影

大吼大叫已经取代打骂成为新的体罚

“发疯”的妈妈和被吓坏的孩子

吼叫对于孩子真的有用?

吼叫有毒,别让孩子的童年只记住你的吼叫

第二章陷入“吼叫循环圈”不能自拔的妈妈:吼叫—后悔—再吼叫

“都是为他好”只是吼叫的借口

别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吼叫—后悔—再吼叫:一种无法破解的死结

戒掉吼叫,一个不吼叫的妈妈胜过10个好老师

破掉死结,做不吼不叫的好妈妈

第二部分为什么我们总是用吼叫表达爱——冲孩子大吼大叫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章追踪——在什么情况下我会大吼大叫

哪些情况让你情绪失控?

你是哪种“吼叫派”的妈妈?

当吼叫成为一种习惯

第四章寻找——发现藏在愤怒之下的原因

你心中的愤怒真的来自孩子?

原生家庭的影响——你的父母也经常对你吼叫?

你是否感到生活和工作过大的压力?

夫妻关系紧张是否也会让你迁怒于孩子?

你在试图操控孩子?

没有能量爱自己,也就没能量爱孩子

成人的三种分身:父母、成人与孩子

让你经常吼叫的其他因素

第三部分做不吼不叫的好妈妈——少些吼叫多些爱

第五章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给孩子一点成长的时间

站在孩子角度,接纳孩子的情绪

引导孩子成长,别替他成长

少些功利心,就会少些吼叫

妈妈愿反省,孩子才愿改变

简单即幸福,试着去简化生活

学会与先生配合,你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六章洞悉孩子的心理——读懂孩子就会少很多吼叫

从孩子的问题行为看透他的心理

2~3岁孩子:他喜欢说“不”,别用吼叫跟他对着干

3~6岁孩子:读懂他的小心思,给他心灵的陪伴

6~12岁孩子:常见出格行为背后的心理

跟上孩子心理成长的脚步

少点说给孩子听,多点做给孩子看

正面教育——不吼不叫,与孩子正向沟通

第七章学会情绪管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妈妈的坏脾气

妈妈爱发脾气,孩子很难性格平和

坏脾气上来,如何消解?

温柔有力量,愤怒留遗憾

建立情感联结,从愤怒到平静

减压——学着给心灵放个假

培养自我情绪感知能力,觉察孩子的情绪

教会孩子做自己情绪的CEO

第八章远离吼叫,这样跟孩子沟通最有效

告别尖酸与刻薄,不要低估任何一句话的影响

不指责,说事实;不埋怨,说方法

有智慧地赞赏孩子

温柔地说“不”而非粗暴拒绝

积极关注与积极心理暗示

巧妙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

第九章给孩子立定规矩,少吼少叫少生气

戒吼叫,但绝不等于不管教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最愿意配合

学会合理地用自然后果惩戒孩子

规矩严格立,但执行可以有变通

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孩子自觉我省心

第四部分实操篇——这些问题不用大吼大叫也能解决

第十章不吼不叫,应用与实战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孩子不爱动脑思考怎么办?

孩子马虎粗心大意怎么办?

孩子不爱读书学习怎么办?

孩子的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孩子的自控力太差怎么办?

孩子跟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精彩书摘

“发疯”的妈妈和被吓坏的孩子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早上,孩子从睡醒睁眼开始,就一直情绪不佳,哭闹不止,拒绝爸爸的拥抱,对妈妈的询问没有回应,只有一个字,哭。

妈妈不管怎么问,孩子就是哭,一开始妈妈还好好地问,间或给擦擦眼泪和鼻涕,但孩子完全没有回答,妈妈变得烦躁起来,着急上班,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但孩子没来由地哭起来没完,妈妈的火气越发压抑不住了。

最终,孩子不停的哭闹彻底激怒了妈妈,妈妈对着孩子吼道:“哭什么哭!又没把你怎么样,你哭什么啊!”一边说,妈妈手底下的动作也粗鲁了起来,拽着孩子的胳膊去洗脸,扯着纸巾给孩子擦鼻涕。

孩子依然在哭,妈妈先是大吼道:“别哭了!给我闭嘴!”

尽管如此,孩子也只是停了哭声两秒钟,接着就是更为大声的哭泣。

妈妈来回进出,想不到其他方法来阻止这令自己越发暴躁的哭闹之声,终于忍无可忍地摔起了东西,先是扔掉了擦脸油,然后又丢掉了纸巾包,又吼道:“还哭!你怕不怕!我扔东西你怕不怕!”

孩子吓得肩膀一缩,抽噎着说:“妈……妈妈……别……别生气……妈妈……妈……妈妈,对……对……不起。”

妈妈眉头紧皱,手也忍不住攥紧,看着孩子哭得不停地抽,内心深深地感到了无力。

孩子哭得在一旁跺脚,实在憋不住了,才哭着说:“妈妈……抱抱。”

妈妈停了一下,才动作粗鲁地抱起了孩子,依旧一边絮叨“你哭得很烦人”,一边给擦着眼泪鼻涕。

后来,孩子还是一路抽泣着去了幼儿园,妈妈也依然不解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早起的哭闹,孩子可能是需要妈妈的拥抱吧,也许是还没太睡醒,也许就是想要让妈妈温柔地爱抚一下。

总之,孩子可能需要的是妈妈温和的对待,但妈妈没有领会孩子的意图,反而不停地追问,并因为没有得到回答而变得心焦,进而又因为不知道怎样让孩子停止哭泣而变得烦躁。

妈妈:无助+不知所措→简单粗暴→试图阻止孩子哭泣→事与愿违

孩子:独立个体+喜怒哀乐+不被满足+不被理解→哭闹不已→内心恐惧

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表面上这件事不了了之,但彼此的内在都有情绪,互相伤害)

吼叫恰恰体现了妈妈的无助,正因为不知所措,妈妈才妄图采用最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当下情况的继续。

但是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的想法和需求更是非常直接,而哭闹,显然就是他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吼叫的妈妈此时完全居高临下,直白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焦躁,而完全忽略了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这时候的吼叫,对孩子来说就是可怕的。

而这个哭泣的孩子害怕妈妈的愤怒和吼叫,不惜隐藏自己内心的需求,试图用道歉来换回妈妈的平静与爱,显然孩子被吓坏了。

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妈妈,进家门之后无意间瞥了一眼门口的穿衣镜,镜子里的那个人,依旧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责怪、疑惑、郁闷、烦躁,嘴角向下撇着,脸上的肌肉有些僵硬,面色也阴沉沉的。

妈妈忽然眨了眨眼睛,哭闹“事件”虽然已经平息了,可自己的表情居然还这样可怕。

“天哪!太丑了!”

那在刚才吼叫的时候,自己的表情又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回想给孩子洗脸时,从洗手池上方的镜子里看到的孩子哭泣的脸,眼睛一直盯着妈妈,那眼神里满是委屈、害怕以及对爱的渴望……

妈妈赶紧把目光从镜子里移开了,“刚才,我这是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怎样凶狠而又丑陋的自己啊?”

的确,吼叫的面目永远都是丑陋的。

因为吼叫的前提是愤怒,而愤怒所“扭曲”的并不只是内心的理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外在:皱眉、表情狰狞、张大嘴、眼神也是凶狠的,吼叫中的语言更是难听的、伤人的。

在孩子眼中,吼叫的妈妈都是可怕的,他们可能会在妈妈的吼叫之后变得安静。不过妈妈千万不要就此觉得这是自己的吼叫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孩子只是被吓到了,他因为震惊而变得安静,同时也被妈妈“发疯”的样子所吓到,他的安静只不过是另一种“不知所措”。

至于问题,依旧存在,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多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将学会用吼叫来对待某些人或某些事,一个隐藏的连锁反应,就这样在妈妈的情绪发泄中深埋于孩子的内心。

生气的确是人人都有的最常见的情绪。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闹,或者总是大事小情问题连连,也的确更容易引发妈妈的愤怒。

如果被生气左右了思维与理智,最终只能被其牵着走,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生气导致的吼叫,除了显示我们自己的无能以及让孩子受到惊吓外,再也没有别的作用。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成为情绪的主宰,有意识地慢慢从情绪化中走出来,虽然不一定能立刻理智并有智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至少不会情绪化地用吼叫来吓唬孩子。

孩子的表现是简单而直接的,哪怕你前一分钟用多么难听的话语吼叫过,哪怕你吼叫的时候表情多么狰狞可怕,但当你平静时,对着孩子就算只是简单笑一笑的时候,孩子都会扑过来,用他毫不掩饰的情感向你表达“妈妈,我好喜欢你”。

幼小的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他对我们接纳程度之高,完全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

所以,我们不要尝试将自己变成“发疯的妈妈”,不要总在无意间就创设那如炸弹爆炸一般恐怖的惊吓场景,多想想孩子那害怕无助的表情吧。

冲动带有很大的杀伤力,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不可估量。如果想要对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控制好自身,做情绪的主人。

学会平和,学会理智,学会合理付出,学会正确去爱,这样妈妈才可能为孩子创造出正常且正确的成长环境。

前言/序言

妈妈不吼叫,孩子更出色

吼叫,已然成了很多妈妈“日用而不知”、“日用而不觉/绝”的一种坏习惯了。吼叫,具有某种黏性,一不留神就偷偷黏在妈妈们的“嘴边”,伺机“作案”。当妈妈的话刚一出口时,这个具有黏性的“吼叫”就会施展某种魔力,立马增大提升“话语”的力度与音调,试图吓孩子一跳,试图让孩子听话。“告一段落”之后,它就又“乖乖潜伏”下来,等待妈妈们下一次冲孩子“发威”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妈妈都认为“吼叫”不是自己的本心之愿,所以就只好让“吼叫”来背这个“黑锅”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当然,这是一个玩笑。吼叫,怎么不是你的本心所愿呢?你不就是打算唬住孩子的吗?不就是借此机会跟孩子发泄一下情绪,展现一下自己的“威风”吗?但你知道这个行为在孩子看来是什么样的吗?

晚饭前,3岁半的孩子执意要吃零食,妈妈自然不允许,但是孩子也很执拗。妈妈劝说无果,怒气上来,大声吼叫起来,孩子不情不愿,却也被吓唬住了。

待到平静下来,妈妈问孩子:“妈妈刚才冲你吼,你是不是觉得很害怕?”

孩子点点头:“妈妈刚才,那么对我喊,就好像怪兽一样。”

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让他感觉愉悦的,什么是让他觉得难过的。妈妈与怪兽,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角色,却只因为吼叫,而被孩子直接划了等号。

不仅是小孩子不喜欢妈妈的吼叫,即便是成年人,对吼叫的印象也是难以接受的。

一位年轻的妈妈就说:“……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已经工作结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依然记得母亲朝我吼叫时那张愤怒的脸。”

按道理来讲,母亲原本应该是孩子最愿意亲近的人,母亲的音容笑貌也是孩子铭记内心最珍贵的礼物,可是,让一个成年人记忆深刻的却是母亲吼叫时愤怒的脸,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网上曾经有过一个“戒吼”活动,主题是“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鼓励家长通过打卡的形式戒吼。150多位家长参与,参与者多为妈妈,孩子的年龄从3岁到12岁不等。但最终结果,却是没有一个家长能坚持下来,似乎吼叫已经成了现今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少了吼叫,反而让家庭教育不那么完整了。

但是,吼叫教育,对孩子真的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

妈妈的吼叫中充满了怒气、抱怨,充满了对孩子的种种不满,但却唯独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耳中的吼叫,全是对他的否定,对他未来的负面预言。接收了太多这样的信息,孩子要么变得毫无自信,凡事不敢自我决定,不敢努力尝试;要么就变得无所谓,反正也不过就是被吼一顿,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

明代苏士潜在《苏氏家语》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不吼不叫的家庭,才是能够正常开展教育的家庭。妈妈不吼叫,意味着可以更冷静地去看待孩子的种种变化,意味着可以从孩子各种表现之中看到他的身心成长,在这样的前提下去给出建议、意见,送上帮助,才会让孩子从教育中有收获。

前面那位被孩子形容为“像怪兽一样”的妈妈,在听到孩子这样说之后,接下来是这样回答的:“哦,妈妈之所以会变成那样,是因为你不听话啊。你如果好好听话做个乖孩子,妈妈也就不对你吼叫了。”

这个回答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是妈妈在将所有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在妈妈看来,归根到底还是孩子的错,只有孩子不犯错了,妈妈自然也就不吼叫了。

错误的认知让很多妈妈一直坚持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方法屡试屡败的痛苦。

所以是时候改变了。

没有什么教育内容是必须要靠吼叫才能进行下去的,倒不如说,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不需要吼叫。作为妈妈,你也应该积累一些更合理的教育智慧了,丢掉吼叫,学习在不吼叫的时候如何应对,让孩子在正常的教育之下去成长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已经形成的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全改变的。而且,并不是说吼叫的妈妈都不是好妈妈。没有人是完美的人,我们也不需要一跃而成为完美妈妈。我们需要做的,是今天比昨天少吼叫一点,明天再比今天少一些吼叫。

这《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里所描写的诸多场景、事例,可能有你经历过的,也会有你没经历过的,你要做的不是跟着书本再做一遍,你需要根据这些已有的经历,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去思考自身,通过对照、比较,通过回忆、思考,来认识到吼叫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你的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并产生想要改变的决心。

就当是给你一个提醒,提醒你注意你的生活中可能潜在这些吼叫的状况,也提醒你可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对孩子释放了怨气和怒气,这些都预示着你需要改变。

就当是给你一个建议,建议你在什么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用吼叫,建议你应该如何处理各种你原本觉得无法应对的事情。

就当是寄予一个希望,希望你会对吼叫这种教育方式产生思考,让你能注意到作为妈妈你完全可以不用吼叫,就能对孩子开展教育,并且还能教育得很好。

每一位妈妈都想要成为一个好妈妈,而一个好妈妈最基本的标准,显然就是能对孩子温柔相待,不吼不叫。妈妈的教育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未来,也将影响孩子所建立家庭的未来,“妈妈模式”是会传承的,一代又一代,你永远想象不到你给孩子留下的印象会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要想得长远一些。

如果你的孩子原本不出色,那么当你丢掉吼叫,选择更适合他特点的平和的教育方式,你会发现他将会比之前更出色。

所以我们说,妈妈不吼叫,孩子更出色,不是说不吼叫孩子就变得了不起了,但至少我们不吼叫,孩子会比之前做得更好,他的未来便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有变得更出色的希望,只要妈妈不吼叫,他走上这条路的可能性就会变大许多。

最后,应该反复告诉自己这样一段话:

作为妈妈,应该向孩子展示心平气和、善解人意的一面,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长久之下,孩子也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并对一切心怀善意。这样的状态,才是我们所追求,也是在现如今如此繁杂的时代中,我们所最为需要的。

你完全可以戒掉吼叫,心态平和地去面对孩子、面对生活,只要你努力。

加油,每一位妈妈!

鲁鹏程

2017年10月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