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文学史家匠心独运打造宋诗“开山祖师”的形象。
2.看梅尧臣的成长经历,品味古代文人之间的唱和交往。

内容简介

《梅尧臣传》生动地描述了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身世遭际,剖析其作为宋诗“开山祖师”在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成就,也记载了他与当时文坛名流唱和往来的轶事趣闻,对于读者研究梅尧臣、研究古代诗歌的发展道路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原名朱世溱,江苏泰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史家、传记文学家。早年留学英国,曾任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著有《张居正大传》《陆游传》《元好问传》等传记作品,推动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另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批评论集》《中国文学作品选》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多部。

精彩书评

1.文学史家匠心独运打造宋诗“开山祖师”的形象。
2.看梅尧臣的成长经历,品味古代文人之间的唱和交往。

目录


第一章成长的时代
第二章主簿的才华
第三章政治斗争的开始
第四章西夏战事的阴影
第五章赴任湖州
第六章穷而后工的诗人
第七章从扬州到陈州
第八章监仓的前后
第九章最后的安排

精彩书摘

第一章成长的时代
从皖南峄山山脚宛转北向的宛溪,经过宛陵城下,和绩溪东来的句溪合流!,带着欢腾的浪花,直奔水阳镇。这时它被称为水阳江,水阳江浪涛滚滚,过了黄池以后,再会合青弋江,直至芜湖入江。这一大段地区,是自古以来有名的宣城郡。六朝时候,多少豪门贵族。诗人文士都愿意到宣城当一任地方长官,那时称为宣城太守,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到这里来,享受这山水的胜景。
宣城城北是一座有名的昭亭山,唐代以后!,又称敬亭山。古代对于山的高度估计不够正确,一般称为“高数百丈”,它是当地的主要名胜。敬亭山的山脉和城内的陵阳山相接,城下便是宛溪和句溪。宛溪因为水势宛转曲折得名,句溪也是看到溪水的回环掩映,好像篆书的句字,因此称为句溪。这虽是山间溪流的常事,可是正因为山水的环抱,引起人的爱慕,宣城古名宛陵,是从宛溪和陵阳山得名的。古来的名胜,常是诗人的圣地。南齐的优秀诗人谢朓(464-499)(就曾做过一任宣城太守,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他从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市)出发,心中充满无限的欢愉,有一首诗说起: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在宣城的时候,他的名句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宣城郡内登望》
在区区十字之中,勾勒出地区的荒寒。在另一首里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高斋视事》

更把宣城的全貌完全写出了。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701-762)(在宣城耽待不短的时期,他爱宣城的山水,怀念古代的谢朓,留下的诗篇更多了。最有名的是他的一首五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独坐》
这里写出客中的孤寂,也写出敬亭山的可爱。他还有一首五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这里的两水指宛溪,句溪、双桥是宛溪溪上的凤凰桥。济川桥,都是隋代兴建的谢朓在宣城有高斋,后人在这里建立北楼,又称为谢朓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在这里作的。

前言/序言

自己是传记文学的爱好者,也曾经进行传记文学的创作。我写过政治家,写过哲学家,也写过诗人。这一本又是诗人的传记。我总觉得诗人是最需要写成传记的,这样我们对于他的作品才能获得进一步的理解。
诗人是时代的先觉,在战争的年代里,他站在最前列,在和平的年代里,他歌颂得最嘹亮。他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和他的身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倘使我们对于他的时代和身世没有切实的体会,怎样理解他的作品呢?11世纪的吕大防开始做《杜诗年谱》,以后宋刻的诗文集,经常附有作者的年谱,正是从这一个认识出发的。但是他们的工作还很不够,不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做得太简单了。他们只注意到诗人的升沉否泰,而没有把他放到时代里去。脱离了时代,我们怎么能理解诗人的生活呢?
诗人不是政治家,在历史记载里不会留下沉重的踪迹;他又不是哲学家,没有长篇大著发挥他的惊人的宏论。因此我们对于诗人的理解常常不够。我们不知道他的时代和身世而仅仅从一字一句、一联一韵去探求,诗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不是时代的先觉而是韵律的工匠,这样就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了。在为诗人进行传记创作的过程当中,必须把树立诗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责任。道路中的难关是多的。材料不够必须知道如何搜求;传说太杂必须知道如何辨别,尤其重要的必须知道如何掌握分寸。进行创作的时期,对于传主不会不产生热情,但是这些自发的热情,往往会使我们失去应有的衡量。我们推许诗人同情人民吧,可不要忘却他出身的阶级,不可能使他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歌颂他爱国吧,可不要忘却在这里常带有个人考虑的成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进行批判,也不要忘却传主只是数百年以前的人物,我们不应向古人提出现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难关,我们必须突破这些难关,才能进行创作,增进人们对于诗人的理解。
梅尧臣是11世纪前期的诗人,在他的领导下,宋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它出自唐诗而又不同于唐诗。宋代的批评家称他为“开山祖师”,这绝不是偶然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对于尧臣的进一步理解,因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道路呢?这本传记是抱着这个目标而进行创作的,但是由于本人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因此必然有很多的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志们详细指示,使我可以进行不断的修订。
朱东润
1965年4月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