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大脑工作原理,告知读者如何利用生理学、心理学理论提升大脑功能,揭开“思维方式”背后的错觉法则——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其实有99%都可能是错觉。
  大脑可以操纵你的知觉和情绪,控制你的行动,同样,你也可以反客为主,操纵大脑,从而反向指导自己的行动。认清这一点,并掌握正确的思维训练方法,便能为大脑输入正面错觉、消除负面错觉,积累正向记忆数据,重建思维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让学业、事业、家庭以及人生更上一层楼。
  不要让大脑(或者说“错觉”)操纵你,而是要操纵你的大脑。这对你的人生将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西田文郎,1949年生。日本印象训练研究指导先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科学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构建了利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提升大脑功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级大脑训练”(SuperBrainTraining,简称SBT)。开设的企业家研修会“西田塾”吸引了日本各地的企业经营者踊跃参加,经常一席难求,帮助许多人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还在运动领域进行科学的大脑潜能开发指导,帮助许多运动员获得成功。已出版多部经管类图书,销量超过100万册。

目录

引言:人生因“大脑的错觉”而改变
第一章:大脑很容易被欺骗
第二章:错觉的网笼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章:错觉这样产生
第四章:成功者擅用错觉
第五章:产生了错觉,人生会迎来大转弯
第六章:人生中最重要的终极错觉

精彩书摘

  第二章:错觉的网笼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希望消除有矛盾的不协调状态
  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依然有很多人戒不掉。吸烟的意愿与“烟草有害”这一认知是水火不容的存在。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依然选择继续吸烟,这是自身产生的一种不协调状态。
  这种矛盾的状态叫作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会令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因此人们都想努力消除这种不协调。
  以吸烟者为例,他们很难戒掉香烟,虽然能够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戒烟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但戒烟绝非易事。这样一来,“吸烟有害健康”这一认知就会演变为“吸烟者里面也有长寿的人”,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接纳自己的现状。
  还有类似这样的例子:越是被提醒“不可以往这个洞里看”,就越是对能看到什么感到好奇。正因为被特意提醒了“不可以看”,也明知偷看的话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但仍是蠢蠢欲动,想趁着四下没人的时候偷偷窥视以消除这种好奇。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个例子。
  此外,假设你把有结婚打算的恋爱对象带回了家。然而父母却说“为什么要带那种家伙回来?”,对婚事表示了反对,此时的你反而更容易陷入“那个人是个很不错的人”这种想法中。周围反对的声音越强,人们越是想要进一步确认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其中的不协调,甚至有时候会选择私奔。
  利用这种不协调情绪反其道而行之,就会打造出热卖商品。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第二《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有趣的成功法则》(《面白いほど成功するツキの大原則》,現代書林,2001年)就是利用了认知不协调成了2001年的畅销书。
  在那《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的封面上,我将很多个插图里的、看起来有点儿令人讨厌的男性脸孔排列在了一起,现在这种看起来很有个性的封面已经很常见了,但是在2001年,书店里摆的都是装帧精美大气的书籍,所以我的这《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看起来很与众不同,甚至让人觉得它的装帧方式有些过激。
  这样一来,因为看上去视觉冲击感十足,所以书店里的很多人都会注意到它,想要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会忍不住拿起来看一看。粗略地翻阅之后,发现这《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讲的是如何成为运气好的人的秘诀,于是,一开始因为“看着不太舒服”才出于好奇拿起翻看的人最终也买下了这《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引发人们认知不协调的策略奏效了,那《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卖得很好。
  认知不协调如果用在好的方面,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性。例如,加入邪教组织的人常常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因为一旦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是坏事,就相当于全盘否定了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只能告诉自己“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也还是有好的地方”,这样才能保证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正是因为没能从这种错觉中醒悟过来,才会被邪教组织控制精神,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试图通过说别人坏话使自己的言行正当化。即使认识到“自己也有需要反省的地方”,依然会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正当化而指责他人,“如果那个人不那样做就没事了”,借此来消除不协调状态。这种事大家都经历过吧?
  在认知不协调的错觉作用下,人们无法轻而易举地转换情绪。即使知道这件事是不对的,大脑也会拼命为这件不对的事找理由使其正当化。这就是强烈的错觉。
  第三章:错觉这样产生
  大脑的三层结构
  错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大脑具有怎样的构造。
  人类的大脑是由三层结构构成的。位于最外层的是大脑新皮质,紧挨着它的内侧一层是大脑边缘系,位于中心位置的是脑干。
  最外层的大脑新皮质是知性脑,也被称作理性脑。在人类的大脑由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的过程中,这个部分变得特别肥大。正是由于大脑新皮质的发达,人类才能够比其他生物思考更多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到的“左脑”“右脑”,指的就是大脑新皮质的左侧和右侧。左脑用理性的方式看待事物,擅长计算和分析性的思考。另一方面,右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感性角度思考问题。人类正是利用左右脑的联动去处理事物的。
  位于第二层的大脑边缘系被称作感性脑,负责发出食欲、性欲这样的本能欲望,以及愤怒、不安、好恶等感情信号。
  正如《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开篇所提到的,感性脑总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遇到享受的和开心的事情就会倾向于愉快,遇到痛苦的和讨厌的事情就会倾向于不愉快,这种情感状态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我将其称为钟摆法则。
  位于第三层的脑干被称作反射脑,控制自律神经和激素,使人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还有控制呼吸、调节体温等维持生命体征的作用,是大脑当中最原始的部分。
  例如,当环境变冷的时候,我们会起鸡皮疙瘩,这是一种人类在外界刺激下保护自己身体的生理现象。反射脑会发出“抵御外敌保全自身”的指令,这种指令的发出与情感无关,是身体的本能反应。
  第三层大脑的基本功能是输入和输出。人类的大脑对于输入的所有问题,都会通过输出的形式给予回应,这样的流程就形成了一个回路。
  这种输入输出回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以强化。
  例如,对于“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样一条输入,大脑只会输出几条“做不到的理由”,然后再次输入“做不到”这个信息。与此相反,如果输入的内容是“怎样才能做到呢?”,大脑就会输出“为了能做到所采取的方法”,然后再次输入“能做到”这个信息。
  也就是说,如果大脑这台计算机产生了“做不到”“肯定没戏”这类负面错觉,就会很轻易地编写出负面的软件,然后便被负面思考所支配,继而放弃正向的努力,让自己背上不幸的心理包袱。思考什么样的事情(输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输出),说这两件事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也不为过。
  把输入和输出都切换到正向的状态,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前言/序言

  引言:人生因“大脑的错觉”而改变
  经过45年对大脑的研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大脑认为正确的事情,其实99%以上都是错觉。
  例如,当经济低迷的负面新闻满天飞的时候,有人会抱怨工作进展不顺利,营业额持续下滑。这就是一种错觉。
  再比如说,虽然很想结婚但却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甚至连结识的机会都没有,看来我不是那块料。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错觉。
  孩子不听话,无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进行教育,这也是一种错觉。还有人际关系进展不顺利、钱不够花,等等,这些都是大脑产生错觉所导致的结果。
  人只分为两种,一种是产生肯定性错觉的人,另一种是产生否定性错觉的人。这是因为,根据大脑的特性,人是无法同时思考两件截然相反的事情的。前面所提到的那种人,他们习惯将自己遇到的不顺归咎为他人或者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肯做出正向的努力,属于放弃改善现状,只产生否定性错觉的人。他们陷入了自认为辛劳的境地,完全被这种辛劳的错觉所绑架了。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肯定不行”“自己做不到”,倾向于借此来逃避现实。
  如果嘴上说的都是否定性的话,那么大脑会怎么想呢?
  这时,否定性的记忆数据就会被强行输入大脑,大脑也就会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运转。只要向大脑输入了“做不到”这个概念,那么即便是还没开始做的事情,大脑也会理所当然地将它想象为做不到的事情,并且一直保持这样的记忆。结果,等来的就是与嘴里说出的一模一样的未来。
  另一方面,大脑中产生肯定性错觉的人情况又如何呢?他们不会认为努力是一件苦差事,反而乐在其中。他们常常会产生积极的想法,即便对于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也会毫无理由地坚信自己一定做得到,对自己满怀信心。当然,由于他们发出的语言信号是肯定性的,所以大脑接收到的也是肯定性的信号。此时大脑会误以为自己能做到,这样一来,在未来的某一天,梦想可能就真的实现了。
  将一间小小的作坊发展成世界知名企业本田的本田宗一郎就是具有超级肯定性错觉的代表人物。
  请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婴儿期,实际上,婴儿的思考方式就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咿咿呀呀的小宝宝们无论跌倒多少次,哪怕撞到了头,也绝不会放弃想要站起来的尝试。试想一下,如果有习惯否定性思考的小宝宝,那么他一定会想“我都摔倒100次了,站起来这件事对我而言应该是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吧?还是算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见过这样的小宝宝,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摔倒后依然毫不气馁地反复练习,最后终于在某一天达成了目标,可以迈开腿走路了。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掌握了一些世间的常识,在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有了否定性的思考。我们在各种小常识构成的条条框框中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有时我们会得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结论。不知不觉间,就打造出了否定性的大脑和大脑中的“超级否定计算机”。
  但是即使如此,也请不要担心。即便是已经输入了否定性信息的大脑,只要认识到“这些全部都是错觉”,改变输入的内容,就可以让大脑变成输出肯定性信息的、积极的大脑,制造出一台了不起的“超级计算机”。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个人电脑的话,将其中否定性的光盘一次性全部取出,再重新插入肯定性的光盘就可以了。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我逐渐开始关注位于大脑新皮质(包括负责想象的右脑和负责思考的左脑)内侧的感性脑(大脑边缘系)。也就是说,单凭想象和思考并不能控制人的心理,而是感性脑在驱动人类的行为。如果感性脑处于愉快的状态,人们就会产生肯定性错觉。感性脑经常在愉快和不愉快之间摇摆不定,我把这种现象叫作钟摆法则。无论是具备了很高德行的人,还是经历过多次严酷修行的人,都一样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遇到开心的事情就会感到愉快,遇到痛苦的事情就会感到不愉快。苦和乐相生相伴,越是从事辛苦的工作,情感上的反弹空间越大,最终完成的时候,获得的成就感也就越大。与此相反,如果你从事的工作不那么辛苦,情感上的反弹空间也会小得多,你也就无法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因此,感到不愉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与它相伴而生的愉快也会更多。关键在于,在感到不愉快的时候,大脑能否瞬间将其切换为愉快的情绪表达。
  对此的有效方法包括语言、想象和肢体语言三个方面。在这里首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此外,这三点在阅读后续章节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请务必牢记。
  ①语言
  在感性脑感到不愉快的时候,向它发出肯定性的语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就我自己而言,这个有用的词就是“感恩”,不愉快的时候,我会反复向自己的大脑输入这样的信息:“感恩,感恩。感谢为我创造了我应该逾越的这道障碍。”当作为语言中枢的左脑说出“感恩”这个词之后,在联动效应的作用下,右脑就会对这个词做出想象。输入正能量的语言,能够制造出肯定性错觉。
  ②想象
  我曾经为许多专业运动员进行过精神训练。在比赛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个小失误成为导火索以致后面失误频发、最终落败的案例。这种情况下,想象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训练专业的高尔夫球选手在击球的瞬间想象着入洞的画面,如果是棒球选手,就想象自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击球或者防守。在比赛前,向大脑中输入肯定性的、假的记忆数据,即便在比赛中发生了小小的失误,也能够瞬间产生肯定性错觉。
  ③肢体语言
  在感性脑感觉到不愉快的时候,预先设定一个用来切换情绪的动作很有用。就我自己而言,当感到不愉快时,我会打一个响指,告诉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通过身体切实地做出某个动作,帮助大脑从否定性错觉切换到肯定性错觉。
  为什么马拉松选手要专门挑战残酷的长距离马拉松?为什么登山者要挑战高海拔的山峰,即便有遭遇雪崩的危险也依然果敢地向上攀登?这都是因为过程越是艰辛,越是感觉不愉快,在最终达成目标那一刻所体会到的愉快越是其他事情所无法取代的。别去想过程的艰辛,而是瞄准结果去享受过程,即处于享受艰辛这种错觉状态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
  大多数人都讨厌艰辛,将事情进展不顺归咎于他人。这就是不愉快的状态,是一种了无生趣的状态。他们或只是因为上司的指派而工作,或是由于无法改变环境而不得不从事当前的工作。这属于消极的自我牺牲,即使拼命工作,也并非出于本意,这样的人生当然了无生趣。真正享受人生的人,都是出于个人意愿去享受艰辛的积极的自我牺牲的人。
  在这《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当中,我想教大家灵活运用大脑产生的错觉,让仅此一次的人生不留遗憾,熠熠生辉。
  “过去几十年都活在自我否定当中,现在重新开始恐怕为时已晚……”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大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器官,它会瞬间从错觉当中被唤醒。只要从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帮助大脑养成良好的运转习惯,即便是此前一直抱有否定性错觉的人,也能够开始拥有肯定性错觉。
  这样一来,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