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话由心生,一座网红城市的灵魂密码

★一部生动鲜活的方言词典,山城旅游必备的方言词典。

★一面映照山城文化的镜子,透过民间俗世领悟中国智慧。

《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将目光锁定于网红城市重庆,作者用幽默轻快的语言记录下了一个个民间诨语及其背后的酸甜苦辣。重庆诨语无疑是具有美感的,其美在于它们是重庆方言中的一批特殊语汇。这些语汇貌似粗俗,实则诙谐、逗趣、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重庆的地域特色在诨语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重庆人的性格也正如书名所言“绝不拉稀摆带”,用斩钉截铁的话语彰显融进血液里的果敢与坚强,这是重庆人的立场,亦是重庆人的担当。

内容简介

在重庆方言里,蕴藏着一种延绵而又绝顶生动的传统俗世,了解一座城市,必先由她的方言内部开始……

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方言词典,它选取方言作为《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的主角,但并不仅仅满足于纯粹语言层面的记录和研究,更是借助独特的诨语反映一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和历史人文。

这也是一部厚重灵动的地方志,承载着巴渝大地不同寻常的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方水土养育之下别具一格的生活图景。

作者简介

强雯,重庆土著,做过多年文化记者,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养羞人》《吃鲸鱼的骡子》。曾获重庆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等。现为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她花了两年时间深入重庆各大区县乡镇,收集方言,为其“验明正身”,还原其浓重的地方属性和文化渊源。

精彩书评

方言往往是多汁的——其中贮含着微妙鲜活的地域性格,也包括对于事物的区域性认知。《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如同一面映照着山城文化内涵的镜子,透过它,我们得以觑见一个个不容忽视的重庆故事,领悟一则则无法回避的中国智慧。——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李浩

作为一部泛化的文化大散文,该书不仅具有语言优美、感情饱满等文体优势,还进一步突破了以往的散文写作范式,开拓出一种全新的风格。这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方言词典,通过作者笔下一个又一个真实细腻的故事,那些词语本身或明或暗的表意功能被彻底激活,彰显出强大的阐释力。

这也是一部厚重灵动的地方志,承载着巴渝大地不同寻常的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方水土养育之下别具一格的生活图景。这更是一部贯通古今的浮世绘,从远古至当代,用地方性语言将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这还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民间史诗,书写了山水相依的重庆人诙谐幽默的性格,探析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和坚韧之志。——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辉

目录

第一章成谋篇·事与孤鸿去

夜不收

打响片儿

杀角(go)

杀猪杀屁股

打烂仗

拉稀摆带

猫杀(maosa)

戳锅漏

背油

打慌了兔儿

搞刨

一个螺丝尽是头

梭边边

前面就是一坨屎,也要把它吃了

老火

巴不到谱

捞泡财

抓不到姜

亏到唐家坨

豆腐盘成肉价钱

人间事

恨死一堂血

第二章?人情篇·谁家见月能闲坐

老脸包儿

抵黄

吹垮垮

将就

不照闲

盯遭头

(ka)尿山儿

过干瘾儿

心慊慊

先人板板

臊皮

当赔匠

诓娃儿不哭

戳客

丁对与不丁对

穿穿儿

翻空话

呵包儿打杂

棒棒话

观火

该背时

白生生

第三章?形容篇·两龙跃出浮水来

白嘴儿

醒豁

脸青面黑

搞豪

娄垮垮

打眼

装正神

梦瞌儿虫

饿痨饿相

豁飘

不关风

矮矬矬与矮冬瓜

挺尸

叉巴

将息

儿马婆

第四章?性格篇·相逢意气为君饮

大势

三脚猫

行(hang)势

冒皮皮

飞起吃人

咬卵犟

天一哈(下),地一哈(下)

莽子

死个舅子

老辣

开腔

不栽根儿

硬肘话

哦喝(oho)

干滚龙

挤油渣儿

第五章?饮食篇·寒梅着花未

下烂药

信他这包药

抛撒

痾痢

对穿对过

吃豁皮

潲水缸钵

打幺台

精彩书摘

挤油渣儿

寒冬腊月,天蒙蒙亮,一群赶着上班的人在地铁里推搡。

“好生站!贴倒老娘做啥子!”一美女怒目圆瞪。

紧贴身后的矮个子男人往后退了下,但是人流太多,一个趔趄,他又贴了上去。

“呀哟喂!”美女尖叫一声,猛力推搡了他一把:“挤卵啊,挤。”

“挤啥子挤?挤死了好投胎?”一旁的大妈遭遇“袭击”,眉毛飞起。

“推个锤子你推。”矮个子男人脸横起了,终于没好生气。

“人不挤我,我不挤人。”美女甩了下头发,正好打在男人脸上。

“有钱就莫坐地铁噻!”这一丝头发扫得人好没面子。男人终于忍不住了。

“我坐地铁关你求事!管你自己的卵!”美女眼睛往下示意一眼。

“哎呀,挤起热乎点。”一个中年男人打圆场。“来来来,挤油渣儿,挤油渣儿。到红旗河沟下了就好了。”

“明晓得要挤油渣儿,还穿这么少,各人骚。”

“赶个地铁像赶农贸市场,哪天不挤。”

一车人皆笑。

在重庆方言中,挤车、打拥堂就是挤油渣儿。

在农村,杀猪后,将暂时吃不上的肥肉或肥膘肉用于炼油,炼好的猪油可用于做汤、炒菜或是在面汤里做调料,炼油后剩下的残渣儿,也可以食用,多是放点盐或是糖,拌着,给孩子当零嘴吃。

后来城市里也沿用了这种方式。尤其是在20世纪粮油供应紧张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炼猪油,猪油也是分等级的,上品者板油,花油次之,再不济的就是肥膘肉。板油出油率高,那是大人们的最爱,而小孩子最喜欢的则是肥膘肉。原因有两个,一是肥膘肉出油最少,自然剩下的残渣也就最多;另外一点就是,肥膘肉上没剃净的瘦肉是要比前两者会多上少许的。这样的油渣儿吃起来是最香的。

油渣里几乎没有油了,挤油渣儿后来就引申为某处拥挤得不成人样。

挤油渣儿这个词带着乐观色彩,有一种世俗的欢悦。拥挤本是烦心之事,比如赶集、赶车,但重庆人苦中作乐,窄中求宽,这样一说,就化解了其中的紧张和矛盾。

“重庆是一座炸不垮的城市。”在重庆大轰炸时期,重庆人的乐观向上的气质就达到了极致,在各种防空洞里挤油渣儿,躲避日机的轰炸,在日日变成废墟的地方重建家园,抹掉血泪,重新再来。身体力行地践行重庆——重获喜庆这个城市之名。

生之不易,于山水夹缝之中,于炮弹狂轰之罅,重庆人似乎感受得更深刻,表达得也更实际,索性豁达一些,冷不丁的,在一个密集演唱会现场,拥堵的围观群众中,总会看到一张大大咧咧的脸,空气中几句没心没肺的“挤油渣儿”,那是重庆人,心和肺腑都是被世事洗涤过,然后变成了一副百毒不侵的样子。吃咸点,看淡点,说的就是挤油渣儿这桩事。

其实,在普通话里,挤油渣儿也有非常气派的表达,比如,挨肩擦膀、挨山塞海、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等,这些词语宏大、壮观,恨不能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都用干用尽,单看这个词,就有一种北方君王的气息,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咄咄逼人,连一个小小的词汇都不放过。

而重庆方言呢,偏偏就把家长里短、锅碗瓢盆里的用度拿出来,放到尴尬的、紧张的状态中,堵塞啊,拥挤啊,集体情绪啊,竟然就用一个挤油渣儿给干掉了。把大事说小、说妙,说的跟个针尖似的,天塌下来不是还有地接着吗?举重若轻,正是重庆人的脾气。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