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5年、10年后,当你已经达成了梦想,回头再看,当时的自己拥有着怎样的初心?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累计而成的。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其实人生兜兜转转就是个圆,有的人走了-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作者何权峰是中国台湾地区的“拿破仑”、被誉为贴近人性的心灵作家,首部作品《格局》销量良好,销量过百万册,特别推出他的沉淀佳作《初心》。

?《初心》通过42个回归初心的人生哲学,不需要四处旅行发现新大陆、不需要3年存100万、更不需要打走身边的“小人”,只要松开试图掌控一切的双手,人生的舵盘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自己的手里!

?翻开书页,全球各行各业精英的初心会呈现在眼前,比如:霍金、巴菲特、比尔?盖茨、马化腾、俞敏洪、刘强东等,他们的人生哲学将让你感悟不一样的人生:活在当下,当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是看似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信念!

内容简介

坚持创业初心,未来是辛苦出来的。——马云

颠覆创新,不忘初心。——周鸿祎

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否我们即使身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孑,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史铁生

初心就是保持初的状态,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被自己固有的想法所箍禁。我们出发,心怀理想。但是慢慢地,我们的理想被名利取代。保持初心,就是要记得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

初心相当于理想、志向、目标、目的性、信念,对生命的态度的总和。初心的实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许荆棘丛生,步履维坚;也许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头破血流。这个时候需要保持初心,拿出一往无前、死而后已的勇气。如描述乔布斯的话一样:命运大起大落,而他因为内心的坚强,初衷不改。

作者从找回本心开始起笔,举例说明如何与自己和解,凡事不过分追求世事完美,利用反向思维也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点明“活在当下”才是解决问题有效的途径,由此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如何能够从生活中看到光明。

作者简介

何权峰,中国台湾的“拿破仑”,贴近人性的心灵励志作家。

医师兼作家,1995年开始写作,早期为《联合报》《常春月刊》《拾穗杂志》等撰写医学专栏。随后,因接触“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触发了他对“心灵层面”的探究。于是改变了方向,开始写一些心灵成长和励志类作品,目前已出版四十多本心灵励志书。

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拥有众多读者。他的笔触细腻,平易中显哲理,妙趣中见智慧;对问题有很深的洞悉,不单只是“诊断问题”,同时还提供视野将心灵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精彩书评

"坚持创业初心,未来是辛苦出来的。

——马云

颠覆创新,不忘初心。——周鸿祎

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否我们即使身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孑,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史铁生

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

——霍金

我一直都知道我会变得富有。我认为自己从来没对此产生过一丝怀疑。——巴菲特

切实执行你的梦想,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梦想有多好,除非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

——比尔?盖茨

工作5、6年的时候,我花的钱不是买书就是买电脑。——马化腾

人不能自卑,自卑把自己看得太低,什么事都做不成;人不能自傲,自傲把自己看太高,没有人能看得起你。人重要的是别太关注别人的眼光,不断和自己比,和自己较劲,让自己成熟和进步,取得自己的天地。在别人眼中活自己,永远是别人眼光的附庸,在自己眼中活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俞敏洪

世界上WEIYI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WEIYI可以无中生有的就是梦想。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

——刘强东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宋庆龄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

"

目录

"自序初心的欢愉只有自己能给

Part1

心之自由,莫失莫忘

心的主人是自己003

我就是忘不了006

你会不会太多心009

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013

为什么老爱生气017

发现,新眼光021

你选择留意什么,就会发现什么025

小链接:身边的幽默——和四岁的女儿对话029

Part2

人生苦短,何必为难自己

心上人043

谁伤你比较多046

让人难过,你也没好过049

不甘心,不放手052

回头的你,已不是当初的你055

看吧,我不知道058

所以别担忧062

Part3

事不求全,但求无愧于心

看到鸡粪,就忘了鸡蛋067

你的心最脏070

擦掉心中那条线073

是谁有问题077

小链接:为什么你身处亲密关系中就容易吵架081

这就是人生095

我们无法掌控我们无法掌控的事099

其实都是心境的转换103

Part4

咫尺幸福,触发心间

想象的快乐,不快乐109

一厢情愿113

少一点爱,问题就会少很多117

错把痛苦当快乐121

你可以满足多久125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129

生活小确幸132

Part5

心之所向,莫过当下

做得太多,活得太少137

错过了过程,当然感受不到141

我要的是什么144

此刻,你在做什么149

恨晚153

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157

想象自己的告别式161

小链接:都说要“做你自己”,当代年轻人165

是如何确定“我是谁”的

Part6

学会放下,方得始终

你也是观光客181

放不下,心当然静不下185

苦,是自己想出来的190

你只要不再紧抓着不放就好193

你累了吗197

当你消失了201

放宽、放下、放轻松205"

精彩书摘

"

Part1

心之自由,莫失莫忘

  不是某人使我心烦,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扰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爬进另一个人的脑袋里,改变对方的感觉,那是不可能的。

  想想,若不是经过你的同意,他们能做到吗?

  

  1 心的主人是自己

  “那个人让我心烦。”

  “是他让我难过的。要不是他对我做了这个那个,我也不会抓狂。”

  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也就是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别人。

  别人怎么能让你心烦、难过,甚至抓狂?难道他们把电脑连接到你的头,然后把困扰下载到你的脑袋里?就算他们真能做到,难道你不能不去点阅或者关机吗?

  有个女孩说:“同学说的话,让我很生气。”我告诉她:“是你接受同学说的话,所以很生气。”这两句话是不一样的。别人要说什么是他的事,至于接不接受是你自己做主。

  相信别人可以带给我们苦恼才是苦恼的根源。

  如果你为了别人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或飘飘欲仙,那你的心其实是跟着别人的话走。把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随口说的话上,等于是把自己的“自主权”平白交给他人,就像把电脑的鼠标交到别人手上,他们随意点击哪个档案和画面,你的情绪只能跟着牵动,而你还怪罪他人:“我的不快乐都是某人造成的,他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但事实上,这是你“自愿”的,不是吗?

  没有人可以掌控我们的心,即使仇敌也办不到。这点大家必须牢记,如果你认为某人应该为你的感觉负责,表示你已经给予他掌控你的权力。

  有位哲学家说得好:“别人或外在的事物不会让我们苦恼,我们相信别人可以带给我们苦恼才是苦恼的根源。”

  因为没有人能爬进另一个人的脑袋,改变对方的感觉,那是不可能的。想想,若不是经过你的同意,他们能做到吗?

  当你把“手指”指向别人时,你也把快乐交给了别人。因为你是无能为力的、无助的,你的快乐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对吗?

  除非你能停止责怪他人,把责任从别人的手中拿回来,否则你永远只是受制于人的奴隶。

  2 我就是忘不了!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还耿耿于怀。“没办法,我就是忘不了!”你说。

  为什么没办法?念头总是来来去去,就像到家里拜访的客人,如果你不留住他们,他们不可能一直住下来。

  比方说,你的朋友欺骗你,你可能会想:“他真不值得信赖。”随着这个念头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这是自然反应。但这个念头稍纵即逝,之后又会有另一个不同的念头。

  如果你不让这些念头自然飘逝,反而紧抓不放,它们便会一直存在你心中。就像刚刚说的例子,如果你继续往下想:“他说话怎么可以不算话!真的很可恶,又虚伪!”于是你开始想对方犯的错误,想他让你厌恶的言行。这念头就越养越大。

  现在你已经陷入困扰自己的念头中,无法自拔。虽然这样的过程非常可笑,却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常在跟别人争吵后,赌气好几天,尽管那是许多天前的事了,但我们会在脑海里不断重播对方的“嘴脸”,好像对方说了几百次、几千次似的。

  所以人们常说:“我忘不了他对我说过的话”“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做过的事”……这说明了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念念不忘”,对吗?

  念头只是“过客”,它们会自己离开

  下次你生气时,闭上眼睛、坐下,不要一直去想那件事,看看你能生气多久。你会发觉在几分钟之后,那个热度已经减退,或者,在过了一小时之后,你发觉你已经完全忘记,在想其他事了。

  你也可以在一天结束前试着回想当天发生的事,顶多只能想起一两件印象最深刻的。同样,如果我们在月底试着回想当月发生的事,顶多也只能想起一两件印象最深刻的事。在我们一生当中,能记住的事很有限,就算已经记住的事也常想不起来,不是吗?

  就像我刚刚去接了一通电话,再回到电脑前:“我刚才想到哪了……哦,对,我刚才在想写完这篇稿子要去泡茶。”当你明白念头只是“过客”,它们会自己离开,你便掌握了主控权。你不去“抓住”负面念头,负面情绪就会消失不见。

  想想,假如有一个讨厌的人到你家白吃白住,惹得你心烦意乱,你会怎么办?你会把他留住,甚至对他“念念不忘”吗?

  一想到“忘了吧!”这句话时,谁最先出现在你脑海里?

  是那个你最想忘记的人和事,对吗?

  你说:“我想忘了这一切,我再也不要去想那个人和那件事了。”但当你说出“不要去想”时,你其实已经“在想”了,不是吗?

  越想忘记,就越是记得清楚。

  所以重点不在忘掉,而是要放掉。除非你能够放下它们,才能真正忘掉。

  3 你会不会太多心?

  他经过你的时候脸上没有笑容,你开始猜想自己是否得罪了他;他没有回你电话,你就开始怀疑他在生你的气;门外听到脚步声,你又开始想象,会不会有坏人,还是有鬼……

  猜想会生出更多猜想,怀疑会生出更多怀疑,这是心运作的方式。只要我们心里产生一个想法,就很容易相信它。因为相信,我们就认定它是事实。

  想象在某个夜里,你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门外突然传来声音。你立刻察觉到这是开门的声音。你的感官全部动员起来,“是小偷、色狼,还是杀人犯?”你呼吸加速,感觉心脏快要跳出来。结果当你前去察看,发现原来只是有东西掉下来,或是某个家人晚归。这个令你恐惧的时刻,真正发生了什么?

  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但你仿佛经历了九死一生。你的心智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想象。在看恐怖片时也一样,你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直冒冷汗,想象出来的感受和亲身经历一样真实。

  人们经常情绪不稳、心烦意乱,就是因为我们将每个进到大脑的想法都当真了。

  我们应该了解心是什么。心只是一种感官。心灵掌管大脑,就像眼睛掌管视觉一样。当心产生意识时,我们就开始相信自己的想法。

  烦恼就像门后的妖怪,只是你的想象

  这故事许多人应该听过:有个女人一直怀疑她老公有外遇。最近,她觉得老公的举止有些奇怪,于是她决定搜查老公的物品,看有没有其他女人留下的“蛛丝马迹”。

  第一天,她找到一根乌黑柔细的头发,她很生气地对老公说:“我就知道你外面有女人,这根头发你要怎么解释!”

  “没有的事,你不要太多心了。”老公连忙澄清。

  第二天,她发现一根白发,更加激动地对老公说:“连老女人你也要,真是气死我了!”

  “别再胡闹了!”老公无奈地说。

  第三天,她气得要离婚,老公不解地问:“今天你没有找到任何头发,为何生更大的气呢?”

  老婆回答:“我实在不敢相信,居然连秃头的女人你都不放过。”

  人往好处想,就越想越高兴;人往坏处想,就越想越气。因为想的人是你,你越想就越觉得像真的。

  想让心平静下来的方法就是自我观察,质疑“这是真的吗?”

  他没打电话来,真是没礼貌,真不会替人着想,他会不会把我忘了──“这是真的吗?”

  他脸上没有笑容,他很不高兴,他是冲着我来的,想让我难堪──“这是真的吗?”

  门外传来脚步声,会不会有坏人?是不是有鬼?也可能是杀人犯──“这是真的吗?”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虚拟”的想法,你的心是不是平静下来了?

  人常会问:“我要如何去除烦恼?要怎么去除负面情绪?”

  其实,烦恼和负面情绪都不是要拿掉的东西,而是要看清它是“不真实”的,看清那只是你的想象罢了。

  对一个深信在门后躲着妖怪的孩子,你会怎么说呢?

  你会要他仔细对你描述那妖怪的长相?

  你会教他如何杀掉妖怪吗?那是没意义的。

  你只需要让他知道,那妖怪只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罢了。

  一旦看清这点,他还会害怕吗?

  4 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真的很生气!我生气的是他们把我看成那种人。”你说,“我讨厌人家根本不了解我就乱下定论。”

  原本最投缘的朋友却因一些小事而吵架;最熟悉的人却因一些猜疑而疏离;最深的交情却因一些事没说清楚而反目,为什么?

  答案是:自以为了解。

  有位老太太一直觉得隔壁的邻居很不够意思。这邻居本来和她交情极好,但自从老太太的丈夫过世、办完葬礼之后,邻居就再也没来过她家了。

  老太太甚至觉得邻居老躲着她,即使路上不期而遇也只远远点个头。

  老太太逢人便抱怨:“我的邻居真现实!我丈夫过世后,就不把我当朋友了!”

  不久后,邻居的丈夫也逝世了。老太太怀恨在心,连葬礼也没去参加。不料,丧事才结束几天,邻居就登门拜访了,而且与老太太闲话家常,仿佛什么事都不曾发生。

  老太太又向人抱怨:“那女人真现实!现在丈夫不在了,觉得无聊,又来找我!”

  某天,邻居又去拜访老太太。老太太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不满,问道:“为什么我丈夫过世后,你就不到我家了呢?”

  “我其实很想来,”邻居踌躇了一会儿,说:“但你丈夫过世前不久,曾向我丈夫借钱。我担心过来拜访,你会认为我是想跟你要钱。现在我丈夫也过世了,我想这笔债也一笔勾销了,所以才来拜访你。”

  老太太听了相当自责,原来这段时间都是自己在白白生闷气。

  这种“自以为了解”,就是“误解”的起因。

  当你真的了解,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

  记得慈惠法师在《谛听生命之歌》中写过一则故事:多年前有一天,星云大师和弟子们下乡参加一场弘法活动。当车子行经一间餐馆时,赫然发现这家餐馆外挂了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吃小和尚”。

  车里的徒众看了心里很不高兴,纷纷说:“这家餐馆真是莫名其妙,什么名字不好取,竟然以吃小和尚为店名,真是欺负出家人。”

  等到弘法活动结束后,车子再次经过同一个地方,大家想把这间店给看个清楚。仔细一看,吓了一跳,招牌竟然变成:“尚和小吃”。

  原来,招牌是横着写的,所以从这头看是“吃小和尚”,从那头看就成了“尚和小吃”。事情真相大白后,车子里的人又笑着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没错,事情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仅凭单一证据或从片面的认知去下结论,就像凭着封面去判断一《初心》的好坏一样,都太主观了。

  我听说有位女士喜欢慢跑,但常有些狗向她乱叫。丈夫非常贴心,每当妻子跑步时,就骑着自行车尾随在后,手持一根木棍,以便打狗。

  某天一个司机开车经过,看看前面跑步的妻子,又看看手持木棍的丈夫,不禁叫道:“真是虐待!”

  “我真的完全了解吗?”在做任何判断前,别忘了问自己。因为往往当你真的了解,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

  当我们与某人认识且相处久了,无形中就自认为了解对方。

  许多误会、猜忌也于焉而生。

  事实上,你在想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我们也无法猜测别人在想什么。

  所以,与其猜测对方怎么想,何不直接去问!

  5 为什么老爱生气?

  老公对老婆说:“明天我家人要过来聚一聚,请你把房子打扫一下。”

  老婆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你都不先问问我?我已经跟朋友约好,现在又不能去,你太不尊重我了。”

  老公听到突如其来的指控也很不高兴:“难道我连答应家人来我们家的权力都没有吗?我看你才不尊重我!”

  这类的对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观念”。

  假如你对“尊重”所持的观念是:如果你真的尊重我,就会凡事先问过我。那只要有人不事先问过你,你就觉得不被尊重。同样,如果你的观念是:如果你真的尊重我,就会配合我。那当有人不配合你,你就会觉得不被尊重,甚至大发脾气。

  不快乐只有一个原因──心里错误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冲突,都是观念的冲突。你不是对那个人生气,而是对那个人违背了你的观念而生气。

  例如有人拉高嗓门,让你很生气。你可能有一个观念:“如果你尊重我,就不会讲话那么大声。”所以会说:“你怎么可以对我大声!”

  男友忘了你的生日,让你很不高兴,你可能有一个观念:“如果你重视我,就会记得我的生日。”所以会说:“你太不重视我了!”

  换句话说,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的言行,而是自己的观念。每次生气都是为了某些观念而生气。如果你认为房子应该收拾整齐清洁,当家人没依你的标准保持屋子的整洁,你心里就会不高兴;你认为时间宝贵,做事要有效率,那么当你遇到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就会很受不了;如果你认为爱就该毫无隐瞒,那么当情人有事瞒着你,你就会发飙。对吗?

  情绪能反映出你的观念是什么,所以,要找出情绪背后的观念。如果你能在这些情绪发生时,把它分解开来,知道哪部分是观念、哪部分是事实,你就比较容易释怀,被情绪折磨的频率也会大大减少。

  任何时候当你觉得痛苦,请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这个痛苦是事实造成的,还是自己的观念造成的?是什么样的观念让我觉得那么痛苦?”

  当你要对某人生气时,也要记住:使你生气的不是那个人,而是在于他违反了你的观念。所以你不妨自问:“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是我的观念,还是我跟那个人的感情?”

  心理治疗师戴迈乐说得对:“不快乐只有一个原因──心里错误的观念。那无所不在的观念让人习以为常,因此从来不会去质疑它。”

  想想,如果你的观念常让你不快乐,那是不是该改变一下呢?

  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说:

  “你们对于事情应该如何、何谓善恶对错,总有许多看法与意见。你们执着于自己的看法,并为此深受痛苦,但它们不过是看法罢了。”

  从现在起,请试着不要用“是非对错”来看待事情,而是带着包容的雅量来看待。

  忘掉你听闻过一切“这是对的、那是错的”的话,这并不是“是非不分”,而是超越是非,如此“是非”也就无从生起。

  当你不再为自己筑起高墙,就能减少对立,重获自由。

  6 发现,新眼光

  有对夫妻在过了三十年不愉快的婚姻生活后,发现先生得了癌症。在此之前,这对夫妻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几乎每一件事都能引起争论和歧见。他们的感情──套句先生的话──“在多年前便已不见了。”

  在确认先生罹癌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两人的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变,多年来压抑的怒气消失了,歧见也不见了,似已毫无意义,他们对彼此的关爱又神奇地重现。

  这是怎么回事?这对夫妻所经历的奇迹,一般称之为“心的改变”。当我们用一种新的视野去看事物,认知和对经验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举个例子:如果你走进一家高级餐厅,却发现这家餐厅的服务奇差。不但上菜太慢,服务生更粗心大意,一不小心还把你的茶水打翻。这时你会怎么做?你会觉得不高兴、不舒服,甚至抱怨一番,对吗?

  好,现在,让我们把剧情稍微调整一下。如果当你坐好后,有人先告诉你:“这个服务生刚发现先生有外遇,家里的孩子又生病住院。”你还会像先前那样,对她的表现生气吗?

  外在的事物并未改变,然而一旦改变内在的想法,你的感受和体验就完全不同。

  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中,代表犹太传统价值观的父亲渴望女儿嫁个有钱人,可女儿偏偏钟情于一位裁缝师。他的梦想破灭了,气愤之余,他站在院落中静思,忽然想通了:“裁缝师有什么不对?贫穷有何罪过?”他豁然开朗,女儿还是女儿,女婿就是老实勤奋的裁缝师,生命里多了个亲人,有了个当裁缝师的女婿。

  不同的想法,反应也截然不同

  在医院,我观察过许多面对家人病故的人。有些人会因家人受尽折磨而无法释怀,也有人因家人得以解脱而感到释怀。

  面对子女夭折,某个家庭可能认为孩子夭折是天伦惨剧,怨天不仁;另一个家庭虽然伤心难过,却视孩子为上天恩赐,常想着孩子带给他们的欢乐和领悟。不同的想法,反应也截然不同。

  有位老医师一生救人无数,却救不了自己的爱妻。自从爱妻在两年前过世后,他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无法自拔。他一再悲问:“老天何其残忍,为什么要夺走我的妻子?”失去爱妻的他,觉得人生不再有任何意义。

  有一天,他沮丧地去请教意义治疗学家佛兰克(VictorFrank)。

  佛兰克在了解他的情况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让我假设一下,如果今天不是你夫人先死,而是你先死的话,情形又会如何?”

  医师想一想,说:“我们感情很好,她一定比我更悲痛。她恐怕无法承受这种打击。”

  “是啊,她将很难承受。”佛兰克说:“然而现在她并不用承受打击,使她免于受苦的人正是你。如果她知道的话,一定也会希望你快乐起来,为她好好活下去,不是吗?”

  老医师觉得很有道理。人生自古谁无死?不是妻子先他而去就是他先妻子而去,他应该感谢老天,让他晚一步走,能替爱妻承担生离死别的痛苦。于是他会心一笑,释怀了他的悲痛,同时赋予生命新的意义。

  是的,再怎么低潮,都不要忘了心的自由。

  事件从来不会产生任何痛苦,是你的想法让自己痛苦。

  所以,你可以改变想法。

  比方说,你可以把被人欺负或被倒债想成是前辈子欠他的;把拉肚子想成是排毒、净化身体;把被人责骂想成是对方非常看重你;把可恨的人想成是可怜的人;把亲人离去想成出国旅游或定居。

改变想法,再去解决那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感觉是不是好多了呢?

  7 你选择留意什么,就会发现什么

  有个心理学家喜欢测试人们的观察力。

  有天他在家中宴客,他把一位女士的眼睛用手帕蒙住,然后要她描述墙上的画、屋里的灯、餐桌食盘上的装饰等。

  结果她一件也描述不出来。可是再问她,不久前才进来的女宾客身上有什么装饰时,她却能立即说出那位女宾客穿的衣服、鞋子、皮带、项圈和耳环,连最小的细节都一丝不漏。

  人的视野就像相机的镜头,当你对着某样东西时,它便是焦点,其他东西都会变得模糊,甚至看不见。

  你在餐厅和朋友聊天,如果朋友是你注意的焦点,那周遭其他事物,像是别人的交谈、音乐、杯盘的碰撞声、来往车辆的嘈杂……都会变得模糊。如果你注意的是音乐,那朋友和其他声音就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不见。

  心灵作家狄巴克?乔布拉说:“每个人都活在多重现实里。我们可以选择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里。无论放在何处,注意力一旦转移,新的现实随之出现。”你选择留意什么,就会发现什么。

  要知道你有另一个选择

  下过雨后,你出门散步。你留意每一个脚步,生怕泥泞弄脏鞋子。你忍不住抱怨,讨厌下雨天,但你若能抬起头来,就会发现树叶变得翠绿,雨过初晴的天空真美。

  每天早晨醒来,我们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日子。

  今天,你可能因为必须上课而倦怠,也可以因为学到更多知识而雀跃;你可能因工作而嘀咕,也可以因拥有工作而欢喜。

  今天,你可能因为没有好身材而难过,也可以因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而感激;你可能悲叹父母没给你所有的一切,也可以振奋自己能创造想要的一切。

  今天,你可能为了摔倒擦破皮而哭泣,也可以因为不是摔断腿而感恩;你可能为看错人而沮丧,也可以庆幸自己看清了那个人。

  今天,你可能因下雨而感叹,也可以为被浇灌的草地而欣喜;你可能为玫瑰有刺而抱怨,也可以反过来赞赏刺上面有玫瑰。

  你的生活品质是由你注意的焦点决定的。假如你发现自己周遭尽是些不愉快的事,要知道你还有另一个选择──照出什么样的风景,全看你如何取景。

  我们喜欢沉浸在最棒的回忆里,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毕竟我们的相簿里放的都是生日欢聚和美好假期的照片,而不是屋子凌乱或生病住院的照片,对吗?

  对待生活就像为自己拍照一样,要从最好的角度来拍。多留意美好的事物,你就会发现世界原来这么美好。

  学习去注意美好的事。

  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在睡前写下“今天有什么愉快的事发生”。

  以下清单,供大家参考:

  ?今天天气很晴朗,还有清凉的微风,感觉好舒服。

  ?去买东西的时候,刚好有停车位,而且不收停车费,运气真好。

  ?小孩的气喘已经好多了,放心不少。

  ?同事称赞我的发型很好看,让我更有自信。

  只要你持续进行三个星期,你将开始注意生命中美好的部分,你会变得更乐观,生活品质也会更好。

"

前言/序言

"自序

初心的欢愉只有自己能给

  我写了许多书,常有人问我:“一直很快乐吗?”

  “没有。”我承认,但如果你问我比以前快乐吗?

  “是的。”我真的比以前快乐多了,而且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

  现在或许你正想着:真的吗?那我还没得到想要的东西、还没达成目标,该怎么办?我的钱不够用、我的关系失合,要怎么快乐?怎么回归初心?我的烦恼和痛苦又该如何解除?

  会问这些问题就表示你还没搞清楚。你认为快乐是什么?是解决烦恼和痛苦吗?但你一直把烦恼和痛苦放在心上,又怎么可能快乐?

  别人也不是愉快的来源,倘若你的快乐来自别人,痛苦必然也来自他人,因为你一直把那个人放在心上,你的情绪必会随着起落。对方合你的意,你就高兴;不顺你意,你就难过,这样会快乐吗?

  还有很多人认为快乐是通过考试、达成业绩、被某人赞美;或是买到喜欢的东西、得到佳人的芳心、体重再减几公斤……但这就是快乐吗?这些快乐难道不像花朵在白天绽放,很快就在夜晚凋谢吗?

  也许你以为的快乐是吃大餐、大采购、去游乐场、上夜店、喝酒狂欢……这些都只是享乐,为的是逃避空虚无趣,所以享乐过后往往更空虚无趣,这又是“错把痛苦当快乐”。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有钱、有头有脸、有车有房种种。没有人告诉你说:幸福和这些无关,幸福无关外在,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有钱可以买好车、住大房,甚至雇司机和用人,但在车里和房子里的还是同样的你。物质可以改变生活,但不会改变你。

  事实上,真正内心欢愉的人,即使一无所有仍是快乐的。你见过小孩毫无理由就很快乐吗?他们没有金银珠宝、名牌服饰、升官发财,他们甚至什么都不是,却笑逐颜开。

  到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时,我不停看见一些人,他们充其量只比饥饿稍微好一点,可是他们却活得很喜悦。他们的生活充满欢笑、歌舞,并庆幸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在医院我也看到了许多身患重症、四肢不全的人微笑面对生活。反观那些物质条件充裕、四肢健全的人,却时常愁眉不展、抱怨连连,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搞错了。快乐并不需要完美的人生来显示。人们总是不断地累积、无止境地追求,等待所有理想都实现、等待一切问题都解决、等待那颗欲求的心被填满,大家想“抓住”的东西太多,以至于遗忘了自己原本就是快乐的。

  印度圣者雷马克利斯那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去看许久不见的朋友。进门后,她发现朋友收集了好多彩色线轴,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她抗拒不了这些收藏的诱惑,趁着朋友去了另一个房间,她偷了几个线轴藏在腋下。可是她的朋友注意到了。她没有责怪她,反而提议道:“好久没见面了,一起跳舞庆祝吧!”女人尴尬万分又不好拒绝,而为了不让腋下的线轴穿帮,她跳得很僵硬,犹如木头人。主人劝她放松双臂,她回答:“我不能。我只能这样跳。”

  想想看,如果她不再执着拥有、不再紧抓不放,她本来就是快乐、轻松自在的,不是吗?

  如果你不快乐,不快乐就是指标,表示你在某一地方执着了。你一定是被某个人、某件事、某个观念、某个东西给束缚住了。那些烦恼和痛苦的,就是要你别放在心上。

放下吧!我们冀求的快乐,无法假求于他人及他处,因为它们就在你的心里。没错,欢愉只藏在自己的初心之中。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