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教育部推荐书目,语文新课标必读

2.特邀北京市特级教师王俊鸣老师为本系列图书撰写序言、著名翻译家李玉民老师撰写前言

3.多位名校特级教师联合推荐

4.本系列图书精选了国内近现代经典名著,以及宋兆霖、李玉民、陈筱卿、高中甫、罗新璋、李辉凡、张耳等多位著名翻译家的国外经典名著译本。深入浅出全方位解读经典,以专业品质为青少年打造高价值读物

5.提倡经典精读,引导青少年回归阅读本质

6.海伦·凯勒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著作

内容简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分为《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书信选》三部分。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感人的语句,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和关爱社会。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在一岁七个月时因急性脑充血病引致失明及失聪,也使她无法说话。在1887年,她受到导师安妮·莎莉文对她耐心的教导和关爱,才开始与其他人沟通并接受教育。1900年秋,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期间,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石墙故事》。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精彩书评

  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暴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马克·吐温

  我应该感谢海伦·凯勒小姐,是她让我明白应该如何去面对不幸,如何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她让我知道,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
  ——富兰克林·罗斯福

  海伦·凯勒的身体不是自由的,但她的心灵却是无比自由的。
  ——查理·卓别林

目录

我生活的故事

第一章003

第二章009

第三章017

第四章021

第五章026

第六章030

第七章034

第八章042

第九章045

第十章050

第十一章053

第十二章059

第十三章062

第十四章068

第十五章078

第十六章083

第十七章086

第十八章089

第十九章095

第二十章101

第二十一章110

第二十二章124

第二十三章13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156

第二天160

第三天165

海伦·凯勒书信选

致南波士顿帕金斯学校的盲女孩们173

致伊芙丽娜·H.凯勒小姐174

致约翰·格林立夫·惠蒂尔175

致凯特·亚当斯·凯勒夫人177

致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博士179

致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博士181

致莎拉·弗勒小姐183

致约翰·格林立夫·惠蒂尔186

致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博士188

致约翰·斯伯丁先生190

致爱德华·克莱门特先生192

致卡洛琳·德比小姐194

致查尔斯·因琪斯夫人196

致卡洛琳·德比小姐199

致凯特·亚当斯·凯勒夫人201

致卡洛琳·德比小姐203

致威廉·肖夫人204

致威廉·肖夫人205

致劳伦斯·赫顿夫人206

致拉德克利夫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208

致《伟大的圆形世界》210

致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博士212

精彩书摘

  我怀着满腔的惶恐,提笔记录我的生平故事。童年往昔仿佛被笼罩在一层金色迷雾般的面纱之下,要将这面纱揭开,确实让我感到一种无端的犹豫。写自传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工作。当我回首,试着辨识自己最初的印象,发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经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经历,哪些是自己的想象。女人总是凭想象来描绘自己的童年经历。在我生命之初的某一些印象显得格外生动鲜明,而另一些则模糊不清。更何况,一些童年的喜怒哀乐早已经被渐渐淡忘;有些事情在我早期教育中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它们在我每次有重大发现时的情绪激动之后,逐渐烟消云散了。因此,为了避免冗长乏味,我将选择一些在我看来最有趣和最有意义的情节,来讲述我的生活。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静谧的小镇——塔斯康比亚。
  我的祖先是来自瑞典的卡斯帕·凯勒,他来到美国后,定居在马里兰州。在我的瑞典祖先中,有一位是苏黎世最早的聋哑儿童教师,曾写过一本关于聋哑人教育的专着。尽管以血统论涵盖一切是不正确的,但不得不说,这位祖先和我之间还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
  我的祖父,也就是卡斯帕·凯勒的儿子,来到了亚拉巴马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最终决定定居下来。我曾听说,祖父每年都要特地从塔斯康比亚骑马到费城去采购一次农业用品,姑妈至今还收藏着许多祖父写回来的家书,这些家书中生动有趣地记载了他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我的祖母的父亲是亚历山大·摩尔,他是拉法耶特将军的副官。她的祖父是亚历山大·斯波兹伍德——早期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一位总督。她还是罗伯特·E.李将军的表亲。
  我的父亲亚瑟·H.凯勒,曾是南北战争时的南军上尉,我的母亲凯特·亚当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年轻好多岁。我的曾外祖父本杰明·亚当斯与苏珊娜·古德赫小姐结婚,在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纽伯利波特住了好些年,生下了查理·亚当斯,之后迁到了阿肯色州的赫勒拿。南北战争爆发后,查理·亚当斯加入了南部联军,还当上了准将。他与露西·海伦·埃弗雷特小姐结婚,这位小姐与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博士是同一个家族的。战后,他们迁到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在病魔夺走我的视力和听力之前,我们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一共只有两间——一间正方形的大房间和一间仆人住的小房间。按照当时南方人的习惯,人们常常会在自己家旁边加盖一间屋子,以备不时之需。南北战争之后,我的父亲也盖了这样一间小屋,他和母亲婚后就住在这里。房子周围花草丛生,整个小屋完全隐没在葡萄树、玫瑰、金银花之中。从花园里望去,简直像是一座树枝搭建的小凉亭,小小的走廊掩映于黄玫瑰和南方茯苓之中,成了蜂鸟和蜜蜂的乐园。
  从我家的老宅子走到这座小小的蔷薇凉亭只需几步路。由于我们家的树木和栅栏上都爬满了美丽的英国常青藤,因此被邻居们称为“常青园”。这古色古香的花园是我童年的天堂。
  甚至在我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到来之前,我就已经常常依靠摸索那围成方形的黄杨木篱笆,慢慢地走到庭院中,依靠嗅觉寻找紫罗兰和百合的新蕾。有时,我大发一通脾气之后,也会去那儿寻找慰藉,把我滚烫的脸埋在清凉的枝叶中。当我在这花园里陶醉地漫步,偶然碰到一棵美丽的葡萄树,依靠指尖轻触它的叶子和花朵,认出它就是由缠绕在花园尽头那摇摇欲坠的凉亭顶上的藤蔓延伸而来,这一切是多么快乐啊!还有那绵延的铁线莲、含羞的茉莉和那罕见的花瓣像翅膀般的蝴蝶百合,都让人格外喜爱。但所有这些花卉中,最可爱的一定是玫瑰了。在北方的温室里,我从来没有发现这种南方家乡特有的美妙的蔓生玫瑰。这种玫瑰在门廊上长长地垂挂着,清香在空气中肆意地弥漫,一点尘土的气息也没有。清晨时分,她们被朝露洗净,摸起来是如此柔软、如此纯净,我不禁想,这不就是上帝花园中的长春花吗?
  ……

前言/序言

  青少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文特级教师 王俊鸣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都在强调着读书的重要意义。现今,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门课程,更应借助课外阅读的开展和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一、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
  读书重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读书之后的心得,领悟某种书籍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读到一本好书,找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
  二、课外阅读是储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少年儿童时期,正是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书是历史、自然、人类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少年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这些丰厚的积存能让自己大受裨益。
  三、课外阅读有益于积累和构建文化
  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要提高语文能力,就不能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智力背景
  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可以说课外阅读能够改变人生。很多书如果只读一遍的话,可能你读完了就会忘记书中的内容。但是读书时的思考与感悟却会留在脑海里,读书时的某段韵律会深深刻在记忆里。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
  五、提高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
  要使孩子有着宽广的胸襟,有着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应该从哪儿做起?能够肯定地说就是从读书做起,从文化的教育做起。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知、开智的便捷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与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阅读的很美妙的一个地方在于,可以感受这么多的美好际遇。
  以上简单归纳了一下阅读的意义,但读书的意义并不全在此,还在于那些书里传达出的道理,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愈发坦然。书中的知识变成你日后骄傲的资本,让你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读书只是成长的一种方式,要把书中隐藏的变成自己展露的,这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和最好的回报。
  精读经典作品 收获精品人生
  著名翻译家 李玉民
  文通天下,名字不错。文即作品,天下即人,人文相通,即人文精神,这也正是这套推荐书目的宗旨。
  在一个场合我设问过,中华文明最大的奇迹是什么?不是长城,不是秦俑帝陵,也不是难以计数的流散到国外的文物瑰宝,而是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受用不尽的汉语。
  汉语这种意合文字,奇妙无穷:稍一解释文通天下,就全连接起人文精神和这套丛书编选的宗旨。
  这套丛书收录的鲁迅等国内大家的作品,都是汉语的璀璨结晶。同样,外国文学经典,一经好的翻译家用汉语创作出来,就成为能与原著相媲美、汉语版的经典作品了。好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达到质的飞跃。
  这套丛书的编选,恰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供给青少年整本的好读物。
  当然,这也只是沧海一粟。“读好书”,首先是读,读才能通,通往精品人生。要走向精品人生,别无选择,阅读是唯一可行之路。
  读书因人而异,而每个人心目中都可能有自己的经典。所谓经典,在这里也是相对而言的。像雨果、司汤达、托尔斯泰、狄更斯、勃朗特、马克·吐温、海明威等大家的作品,是公认的世界性经典。也有一些作品,在我国读的人多了,也就被列入经典。个性阅读以乐趣为本,并非价值评估,不好一视同仁。
  个性阅读中,了解世界和认识自己,是互动而并行不悖的。好读书是起点,读好书是关键,读书好是收获。编选者只管出版一批好书,但无法预判哪盏明灯照亮哪颗心灵,只能是开放性的,由读者自选。
  无论拿起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不要急于放下。一颗心灵的开窍,一种人生的转折,往往是一两句话触发的,可遇而不可求,不可放过可遇之机。
  我并非坐空论道。惭愧吾生也早,以为人生便是逐波大潮。到了不惑之年,方受到“超越你自己”这句话的启发,才开始自主人生,自称“80后”。1980年至今,读好书和译好书,每天收集我的快乐时光,组成我不断升值的人生。
  青少年的心灵,春天的花蕾,只待曙光的抚弄而绽放。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