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早上出门是乘地铁还是坐出租车?中午去哪家餐厅吃饭?晚上看哪个电视节目?现代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判断与决策。那么人们是如何做出判断与决策的?研究者必须把人的心理因素纳入经济行为的研究中,才能发现判断与决策的真实规律。成功的例子,如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运用心理学等众多交叉学科知识,提出了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概念,并将其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和政府政策的制定中。此前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曾分别在1978年和2002年授予判断与决策的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丹尼尔。卡尼曼。
  《神经经济学、判断与决策/认知神经科学前沿译丛(第一辑)》的多个章节详细介绍了这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发现,尤其是启发式和决策偏差(详见《神经经济学、判断与决策/认知神经科学前沿译丛(第一辑)》第三篇)以及双加工理论(详见第四篇),展现了心理学家在判断与决策领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神经经济学、判断与决策/认知神经科学前沿译丛(第一辑)》第一篇邀请判断与决策学会的创始人詹姆斯·尚托介绍判断与决策的发展历史,第二篇介绍了认知失调现象和理论,以及决策的模糊痕迹理论,第五篇介绍了决策能力的发展及个体差异,第六篇介绍了决策的改进办法。

目录

作者名单
引言

第一篇历史基础
第1章五位主要心理学家的影响:专家的决策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
威廉·冯特
爱德华·铁钦纳
埃德温·波林
广义正常成年人心智假设
传统的运用心理测量法的判断与决策研究
传统的运用线性模型的判断与决策研究
信息运用假设
传统的运用启发式和偏误的判断与决策研究
威廉·冯特和沃德·爱德华兹
致谢
作者注
备注
参考文献

第二篇认知一致性与不一致性
第2章认知一致性:认知和动机观点
认知一致性理论
统一的框架
实证结果
结论
备注
参考文献
第3章模糊痕迹理论用以解释情感预估的悖论
模糊痕迹理论
要点加工随年龄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所发生的变化
风险认知与冒险
特征越少越精确
模糊痕迹理论和情绪记忆
评估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
依靠要点的效价判断
依靠细节的精确判断
根据要点的整体判断
结论
作者注
参考文献

第三篇启发式与偏差
第4章模糊痕迹理论中的直觉、千扰、抑制及个体差异
判断和决策中的干扰
基于要点的决策
个体差异和抑制
冲动和直觉作为不同的构念
当更高认知能力不能预测更好的判断和决策时
结论
作者注
参考文献
第5章决策前信息失真
实验证据
信息失真是其测量方法的人为现象吗
信息失真能够被消除吗
有没有完全不信息失真的个体
是什么导致信息失真
启示
合理性和贝叶斯演算
先人为主的影响
对出现的偏好的承诺
判断和决策的研究范式
尾声
作者注
备注
参考文献
第6章精确效应:数值精度如何影响日常判断
不匹配归因假设
易于计算效应
精确效应
精度和可信度
精度和稀缺性
精度和置信区间
结论
备注
参考文献

第四篇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生物学
第7章从框架效应的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认识决策过程
简介
框架效应范式
个体差异
双加工
情绪加工与框架效应
大脑代谢水平对框架效应和其他效应的影响
检验新的决策理论的新方法
特殊人群的框架效应
决策的毕生发展
老年决策者的框架效应及任务属性的作用
总结、结论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热”的认知和双系统:简介、批判与未来方向
温度隐喻
从“热”到自动化反应以及动因显著性
双加工与双系统模型
展望:提出更好的问题
R3:反思的重加工和强化模型
参考文献
第9章慈善捐赠的双信息系统加工与神经经济学
双加工模型
情绪和认知在慈善捐赠中的作用
生命估值的行为偏差
心理物理计数
数字大小的不敏感性
可辨识度
伪无效性和比例占优
捐赠的神经经济学视角
总结
备注
参考文献

第五篇发展及个体差异
第10章从童年期到成人期的风险选择:决策策略、情感和控制的变化
决策策略
情绪和控制:双系统理论
结论
致谢
备注
参考文献
第11章决策能力毕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决策能力的定义
决策能力毕生发展
决策能力综合评估的开发和验证
下一步研究
作者注
参考文献

第六篇优化决策
第12章风险决策预测:提高判断和决策——基于网络钓鱼攻击的证据
实证支持
讨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通过体验模拟的结果来优化判断和决策力
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优势和不足
判断任务的结构
将人和任务相匹配:隐喻
测验模拟体验:研究计划概览
讨论
备注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认识你自己”,德尔斐箴言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进行探索的重要性。事实上,人类在探索外部物质世界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究。
  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从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转向了高度组织化、高度集约化、高度计划性的科学家群体行为。迄今为止,全球科学界曾有三次著名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这三次大型科学研究计划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第一次是曼哈顿计划,该计划集中了当时世界上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与,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原子弹,对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是阿波罗计划,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该计划,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类对月球的实地考察,并为载人星际飞行和探测做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第三次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目前尚在进行之中,这就是在世界各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人类脑图谱计划(包括即将启动的“中国脑计划”)。这三次世界范围内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它们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曼哈顿计划虽然集中精力于原子弹的研制,但其科学意义却在于引导人类探索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今天,夸克、光子、反粒子、中微子等科学概念,一次次地引导人类认识并揭示物质世界内部的深刻本质和奥秘。阿波罗计划虽然重点在登月,但实质却是从宏观角度引导人类认识太空这样的宏观世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的诗句描绘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如今,人类的足迹已踏上月球,人类的太空探测器也已经飞抵火星,海底探测器则能够到达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可以说,虽然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还极其肤浅,人造飞行器尚未离开太阳系,距离深刻认识银河系甚至河外星系还差得太远,但如果没有阿波罗计划,人类对于外太空这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可能还仅仅停留于哈勃望远镜所能看到的范围。尽管前两次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的影响十分深远,但它们都没有真正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心理现象,尤其是意识与自我意识。所幸的是,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自身精神世界进行探索,从古至今,包括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内的先贤们不断思考着关于人类自身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至今仍如初升太阳般光耀的国际脑科学研究热潮,更是为深层次探索人类的心理现象,尤其是意识与自我意识提供了全新的机会。
  意识的起源是什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直是困扰国际科学界尤其是心理学界、脑与认知科学界的世界级难题。2005年,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提出了125个全球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意识的起源及本质是什么”。1879年,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家开始采用科学方法探索各种心理现象。受当时科技水平的影响,20世纪繁荣一时的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等将大脑看成一个不可知的“黑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与脑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