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与《狼图腾》比肩的纸上电影书。
  和世界著名的索图斯狼群共处2000多个日夜真实见证的动人故事。
  零距离了解狼的珍藏读本。
  《马语者》《走出非洲》主演罗伯特·雷德福作序。
  硬壳精装,近200幅绝美摄影作品,全铜版彩色印刷。横开本,跨页图片,适合亲子共读。
  

海报:
  

内容简介

  1对夫妇,1顶帐篷,6年,零下40度,与1群狼朝夕相伴2000多个日日夜夜,会见证怎样的故事?野生动物电影制作人达彻夫妇用绝美照片与充满温度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狼不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狼群高度社会化,然而地位的划分,不是靠体型和年龄,而是依据性格禀赋。卡莫茨有责任感、爱维护秩序,成为了头狼;他的亲兄弟拉科塔却忠厚、懦弱,成了一个受气包;马齐,正义、勇敢,既是首领的助手,也是冲突的和事佬和狼崽的保姆。
  狼像人一样懂得爱、亲情,虽然只有卡莫茨夫妇可以生育,但狼群所有成员都为小狼诞生而欢呼雀跃,并共同抚养幼崽。
  狼之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友谊。每当拉科塔为了躲避欺负,藏进森林,马齐都会过去陪它。卡莫茨死后,拉科塔一连三个星期,都在夜里孤独地嗥叫。
  狼群所有成员都团结、忠诚、重感情,谁也离不开谁。狼远不止美、力量和智慧这些外在的品质,它们更有不亚于人类的共情、悲伤、愧疚等心理活动。这无不使我们深思:对狼的探索对人来说代表着什么?

作者简介

  吉姆·达彻,野生动物电影制作人,艾美奖获奖导演和摄影师。他的作品包括:国家地理特别节目《落基山河狸池塘》和探索频道两个收视率很高的纪录片:《美洲狮:落基山的幽灵》和《狼:重回传奇》。
  吉米·达彻,吉姆的妻子,曾在华盛顿国立动物园医院工作。因在动物饲养和护理方面的知识,使她很快获知了狼那敏感、隐秘的内心世界。
  2005年,他们创办了“与狼同行”非盈利组织,专事提升大众对狼的认识。

目录

序(罗伯特·雷德福)
关于作者
与索图斯狼群一起生活的日子
狼的世界
人狼之间
与狼共存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建立狼营
  驱车沿75号公路往北进入爱达荷中部,不久就会开上通往加莱纳山口(GalenaPass)蜿蜒曲折的山路。过了山口,地势陡落,下方是索图斯河谷。鲑鱼河(SalmonRiver)源头顺着道道山坡淙淙而下,汇入下方的河谷。临河的几块牧场背后,是一望无际的旷野。放眼西望,索图斯山参差不齐的山脊若隐若现。山体从河谷拔地而起,灰色的石壁直插湛蓝的天空。这片茫茫的西部景象堪比闻名遐迩的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TetonNationalPark)。
  河边碧绿的草地掩在群山脚下。流经草地的涓涓细流滋润着一株株柳树和白杨,汇入欢快的山间小溪。草地四周是茂密的云杉和美国黑松,透过树林,可见令人叹为观止的索图斯山。
  我们照着一份叫人抓狂的参照标准,寻了大半年,才找到一处建立狼营的理想地点。这里地处荒野腹地,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打扰到当地居民,夏天开车能进,冬天乘雪地车能达。此外还要获得美国林务局的批文。最重要的是要适合狼的栖息,要有水源,遮蔽物和开阔地相交杂,还要适合建造洞穴。
  一踏上这片草地,我们就知道找对了地方。初雪覆盖下的云杉林的静谧,春天散落四野的淡淡野花,秋天那一派浓艳的金色与红色,都是我们这些电影摄制人员期盼的景色。关键是,对一个狼群来说,这方土地应有尽有。这里有一片片茂密的森林,有一片它们可以藏身、给它们安全感的迷宫一般的柳林。有一汪它们可以解渴和嬉戏的水源。倒伏的树是它们筑巢营穴的场所,葱郁的草甸是它们抚育儿女的阳光明媚的育儿室。这群狼也许真的会爱上这里。
  我们建立狼营是要进行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项目。此项目获得了美国林务局、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爱达荷渔猎局的批文,我们还要向当地的三位牧场主借道。狼的再引入这一项目为期四年,1990年秋,我们圈了25英亩土地,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狼圈。我们在围栏外架起了两顶帐篷和一座蒙古包,分别作为厨房、工作区和野营中心。
  维护帐篷和照顾狼群是一周七天都不得闲的差事。爱达荷漫长的冬季格外难熬。当下起一天能积三尺深的大雪,我们要清除帐篷顶部的雪,免得帐篷在重压下垮塌。我们还要运木头、劈一冬的柴火,尤其是在夜间气温降到零下40℃的日子里,我们必须保证充足的燃料供应。我们还要始终保证通往厕所的道路畅通。我们也必须与当地的治安部门保持联系。如果有只驼鹿或羚羊死在路上,我们可以收来喂狼。
  这个项目开展了几个季节后,我们做了一个简单但实属英明的调整。我们在狼的领地内建了一座离地面8英尺(约为2.4米)高的平台,上面架起蒙古包,起居帐篷架在旁边,四周围上一圈用铁链串起的篱笆。突然间,我们不必每天出入狼的地盘,而是成了其中的一员。群狼对我们愈发视而不见。此时,这群狼已发展成六公两母的八口之家,将它们的生活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每每想起索图斯狼群,对它们的回忆都使我倍感温馨。
  索图斯狼群的第一批成员
  这个狼群的中心人物是我们当初喂养的两只幼崽。它们相貌几乎一模一样,但性格却一阴一阳,体现了狼社会的两个极端。它们仿佛两根砥柱,维护狼群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卡莫茨(“自由”):从卡莫茨睁开眼睛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勇敢自信的小家伙,它扬起小脑袋,发出声声嗥叫,冲过高高的草丛。它始终渴望探究新事物。刚满一周岁,它便确立了一个不争的地位:阿尔法,也就是头狼。猎食的时候,它扑在鹿身上,其凶狠残暴的模样,常常让人不敢直视。其他狼吃食,都要看它的脸色,一边吃,一边瞄着它。但卡莫茨绝不是吝啬、狭隘。它告诉我们,头狼并不是要暴虐、自私,而是要承担起照顾整个狼群的责任。林子里只要出现怪异的响动,无一例外的是卡莫茨前去看个究竟。它的威望来自于它的严肃以及对秩序的渴望,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它放下架子,与其他狼开心地追逐嬉戏。
  拉科塔(“朋友”):狼的社会等级有尊,也有卑。这个尴尬的角色落到了卡莫茨的同胞兄弟拉科塔的头上。我们不清楚一匹狼沦落到这个地位的具体原因,但在这群狼中,似乎无关个头和力气。拉科塔长成了这个群里最大的一匹狼,不过,在其他狼面前,它俯首帖耳、低头哈腰,千方百计地扮作一匹小狼的模样,原因很难说得清。
  我们很难见到拉科塔在狼群中忍受粗暴对待的情景,但它告诉我们,欧米伽也有它的作用。它的俯首帖耳缓和了狼群内的紧张局面,减少了中等级别狼之间的冲突。由于保持群内轻松的气氛是它最大的爱好,往往是它屈身做出一个明白无误的“起跑”姿势,挑动一匹狼过来追它,玩起追逐游戏。
  收录狼群叫声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拉科塔的声音婉转动听(以人的观点)。每逢群狼“集合”长嗥,一向是拉科塔最紧张的时候。兴奋和狂热的集会会引发狼对自身优势的展示,借此巩固自己在狼群中的地位,拉科塔一向表现欠佳。不过,它从不怯场,闭目仰头,尽心尽力地嚎着。侧耳倾听,我们敢保证它是在演唱着蓝调。
  第二窝
  一年后,与卡莫茨和拉科塔一母同胞的三只小狼崽加入了这个狼群。一窝三只狼崽的毛色从浅黄到灰,再到黑,各不相同。由于这里一度是黑脚族的领地,我们决定用黑脚人的语言给它们取名。
  马齐(“可爱、勇敢”):它是毛色最浅的一匹狼,阳光下一色的金黄,仿佛披上了一件金甲。马齐在狼群中居一狼之下,众狼之上。它毫无怨言地接受卡莫茨的领导,面对其他同胞时却常常为了一口驼鹿寸步不让。马齐让我们明白了狼对狼群的忠诚和奉献。只要诞下一窝小狼,马齐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临时保姆,眼睛不离几个小家伙。成年狼猎食后,几个狼崽会围着马齐,舔着它的口鼻,它则反哺给它们肚中的食物。
  不仅如此,马齐还向我们展示了狼式的友谊。马齐从一开始就与拉科塔有着不解之缘。两匹狼常常一块儿嬉戏,每当拉科塔为了躲避同伴的欺负,藏进森林,马齐都会撇下狼群,过
  去陪它。两匹狼似乎非常投缘。若有中等地位的狼骚扰、欺负拉科塔,马齐也会一头冲过去,横在拉科塔和折腾它的狼之间,好让这个欧米伽逃之夭夭。马齐显然不指望从中得到回报,它不过是息事宁人,照顾它的朋友。
  阿玛尼(“实话实说”):狼群中的狼大多位居一部分狼之下,又支使着另外的那部分。但我们从阿玛尼身上了解到,不论社会地位高低,狼都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复杂个体。它生得和卡莫茨、拉科塔一样,一身典型的灰黑条纹、一张浅色的脸和黑色的头。在我们看来,它的脸始终露出一副稍显滑稽的表情。
  一点不错,阿玛尼时常扮作小丑,尤其是狼崽子围在它身边的时候。它无意像马齐一样照看它们。它不过是与它们戏耍,躺在草丛中,惬意地眯着双眼,任由狼崽爬上它的背,拽着它的尾巴,撕咬它的耳朵。阿玛尼也会猛一转身,来个以大欺小。
  说到欺负拉科塔,无人能及阿玛尼。阿玛尼恐怕是担心自己在狼群中的地位朝不保夕,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欧米伽。它同样爱使唤弟弟马托莫,可惜一向不能得逞。
  马托莫(“走在前面的那个”):胸口生着黑中带着白的条纹,有着一双敏锐的黄眼睛和谜一般的性格,马托莫好奇心盛,我们工作的时候,它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既不走得过近,也不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是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它与哥哥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等级地位的一个好例子。
  阿玛尼屡屡支使马托莫,可一旦见到食物,马托莫往往“当仁不让”,将哥哥赶得远远的。
  阿玛尼和马托莫还向我们展示了中等地位的狼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关于这群狼,我们最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就涉及它们俩。我们在路上发现一匹死鹿,给狼带了回来。卡莫茨和马齐尽管刚刚吃过食物,但它们似乎要把鹿留下来独自享用。马托莫和阿玛尼蹲在一旁,一唱一和,轻轻地呜咽。马托莫突然跳起身,冲向死鹿,抢了一小块皮肉转身就跑。卡莫茨飞也似的追了过去,头狼这边刚一走开,阿玛尼就冲上前去,抢了鹿的一大块后腿,转身跑向柳林。见自己失算,卡莫茨转身去追阿玛尼,这当儿,马托莫当即丢下口中的一小块皮肉,奔向死鹿,抢了另一条后腿,撒腿向相反的方向跑去。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的卡莫茨看出,留下来守住剩下的食物才是上策。我们虽然无法确定,但马托莫和阿玛尼看来早就暗中策划了这套互利互惠的计策。
  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与关系纽带
  理论上来说,为人父母的狼,都有机会成为头狼或狼后。但以我们的经验,头狼的魄力似乎只为某些狼所特有。卡莫茨显然是同胞兄弟中最突出的一个。虽曾短暂地与一匹大公狼共享过一块地盘,但它从非常年轻时就一副君临天下的模样,高抬着脑袋和尾巴。它认为头狼这个位置非它莫属,无人与之争锋。
  群中的其他狼以恭恭敬敬的态度、姿势和叫声向卡莫茨表示敬意。每每走近卡莫茨,下级狼常常夹起尾巴、蹲下身,舔着头狼的口鼻,轻轻地呜咽。卡莫茨一般并不咄咄逼人地对待群中的其他成员。另一方面,其他狼之间的争斗往往迁怒于欧米伽拉科塔。比如说,卡莫茨如果不让阿玛尼吃食物,阿玛尼往往转而欺负拉科塔。这虽看似粗暴,但统治和顺服是维护秩序、团结与和睦的一贯方式。
  社会地位虽是索图斯狼群这个故事的重点,但我们了解狼的关键,是狼群中狼与狼之间浓浓的亲情。每见一次狼群中的挑衅和争斗,我们可见到十次深情的举动。它们会鼻靠鼻地相互问候,肩并肩地一起散步,摇着尾巴,看样子显然是喜欢他人的陪伴。
  狼群中最初的一个成员惨遭一头美洲狮的毒手后,我们观察到群狼的行为陡然发生了变化。这一事件前,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群狼在草甸上玩捉迷藏或追逐嬉戏,但此后,我们一连六个星期没见到这一幕。它们明显没了兴致。随处可见群狼同仇敌忾的表情,此前经常可听到叫声,如今却很少交流,各自独自在领地内四处游荡,频频到事发地点,不声不响地嗅着这片土地。平时欢快的叫声变得阴森、哀伤,这六个星期内,它们常常独自哀嗥。
  我们到阿拉斯加拍摄狼期间,我们的朋友、已故狼研究专家戈登·哈伯过来做我们的向导。1966年,他从生物学先驱阿道夫·缪里(AdolphMurie)手中接过研究德纳里山(Denali)托克拉特狼群的重任。戈登主要研究狼“家庭”的社会动态,他常常这么叫它们,我们重视并尊敬他的这种叫法。戈登给我们看了一颗很可能是被驼鹿或驯鹿踢爆了下颚的公狼头骨,以证明狼群内浓浓的爱心和团结。这匹狼伤口痊愈之后又活了几年,而受了这种伤的狼肯定有一段时间不能猎食,吃不了硬食。
  它能幸免一死,只有靠群内同胞的照料,很可能像它们喂养狼崽一样将食物嚼烂再喂给它。其他狼没有理由要照顾它,但它是它们中的一员,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它们之间有着浓浓的亲情,它们不能弃它于不顾。
  哈伯还记录了一个感人的片段,一匹一岁大的母狼哄它四个月大的弟弟过一条浅浅的小河。这个狼崽吓得半路陡然收住了脚步,大姐姐冲进河内,用爪子拍着河水嬉戏。狼崽退回了岸上,但它的大姐姐一再好生相劝。它最终鼓起勇气,过河到了对岸,在那里,它的姐姐摇着尾巴迎上来帮它舔毛。这一树立信心的任务落到哥哥姐姐而不是父母身上,着实耐人寻味。
  兴许与人一样,大哥哥或大姐姐的一句“你瞧,我能做到”,给了弟弟动力吧。
  论狼群的社会纽带,莫过于狼群集会。狼群齐声嗥叫时,便是集会,这是自然界最神秘、最感人的一幕。这是集合、展示领地、宣誓团结、歌颂生命和相伴相随的号角。
  索图斯狼群中,一般是由卡莫茨带头。它闭着眼睛、扬起头、嘴直指云霄,发出第一个美妙的音符。它的第一声嗥叫似乎唤醒了其他狼内心的相互感染、真正下意识的冲动。它们会摇着尾巴,疯也似的围着卡莫茨,舔着、叫着、呜咽着、嗥着。声音从它们内心喷涌而出,很快就汇成一曲高歌。
  ……

前言/序言

  爱达荷索图斯山的群峰下,一位年轻的狼妈妈在它几个星期前才挖的一个巢穴内诞下了三只狼崽。这种事发生在1996年,无异于奇迹。五十余年来,这个地区没有出生过一匹狼,但纵观茫茫西部,这种情况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三只狼崽睁开眼睛,瞧着索图斯绵延的山峦之际,其他狼群也在别处繁衍了第一代。
  一年前,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FishandWildlifeService)的官员在两处精心挑选的地区放养了几匹“实验性”的狼,它们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后代。
  第一窝的三只狼崽——索图斯山天真的先驱者们,注定与众不同。诚然,它们出生在高山草甸下,一个真正的狼群中两情相悦的头狼夫妇营造的自然巢穴中,但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野生狼。它们是使者和导师。在野生狼已成往事之际启动的这个项目中,它们的诞生不啻一件大事。我们将它们与父母、叔姨组成的家庭称为索图斯狼群。它们一同告诉了我们几乎有关狼的一切,不仅如此,它们还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始终为我们影片中拍摄的动物四处奔走,但没料到狼会成为我们终生的事业。不过,这恰恰就发生了。对狼了解得越多,我们愈发心驰神往。我们的影片一分为三:我们这个小小的电影摄制组变成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狼的喜怒哀乐被制成了多媒体演示,继而促成了为期三天的会议;我们原以为两年完成的课题延长到四年、六年,直至我们终生。影片的主人公——狼成了我们赤诚相见的朋友,我们则成了它们野生同类的发言人。
  1990年,这个课题刚刚启动时,美国政府已然着手这项狼的再引进计划。落基山脉以西的民众,对迎接狼重返故园这件事,有的怀着无限热情,有的则充满愤怒。这不是阐明政见的时候,却是个拍摄影片的好时机。于是,我们打算创作一部作品,记录下狼群的隐秘生活,为人们了解这种具有复杂社会性的、行将回归美国生活的动物做一下启蒙。
  问题是从何入手。除五大湖地区为数不多的几匹狼外,南方48个州当时其实没有狼。别说拍摄,幸存的狼都难觅踪迹。
  远赴加拿大的摄制人员费尽周折,总算拍到了狼猎食的镜头,但用的却是长镜头,远远地拍摄。这是一项不同凡响的成就,但我们却想展现狼不为人知的社会生活。我们认为,民众要是见了这种动物群居群嬉,见到它们的一举一动,感受到它们的情感和心思,兴许会消除对狼的恐惧和误解。
  要与它们亲近,势必要走近它们,长期与它们亲密相处。如果我们千方百计地实现了这一几乎不可能的目标,与这群野狼为伍几个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对它们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能让这群濒临灭绝的动物习惯与人相处吗?教狼不要怕拿相机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在教它们不要怕心存歹意、端着枪的人?古往今来,不怕人的狼都活不长久。
  解决方法其实简单明了:我们只有远离反复无常的政治气候,组建一个不会认为我们侵犯了它们的领地、对我们不怀有敌意、习惯与我们相处的狼群。经过多方打听,明尼苏达(Minnesota)和蒙大拿(Montana)搜救中心给了我们一匹成年公狼、一匹成年母狼和四只狼崽。
  为让狼崽习惯与我们相处,我们从最初几周就接过了照料它们的责任。它们刚一睁眼,我们就用奶瓶喂养它们,我们早就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狼的信任。这是一份昼夜不分的差事,
  常常要熬到深夜,但每当看见精力旺盛的小毛球们扯着我们的头发,撕咬我们衣服的下摆,我们的困意顿消。为了喂好它们,我配了一组特制的狼崽奶粉,然后又用鸡肉糊给它们断奶。野生的狼爸狼妈外出猎食归来,哺给生长发育的狼崽易于消化的食物。我们眼中令人作呕的狼崽食物,几个狼崽子却舔得很欢。
  我们拿温暖的湿抹布代替狼妈的舌头,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们用旧毛衣或我们温暖的膝头代替它温暖的毛皮。这窝狼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它们。
  我们讨来的几匹成年狼最终没有纳入索图斯狼群。成年母狼因为暴雨受了惊吓,成年公狼拒我们于千里,不配合拍摄。两匹狼都在狼驯化中心找到了归宿。亲手抚育狼崽显然是培养信任、与狼相处的唯一途径。
  尤其是两只狼崽将成为这个狼群的标志。它们几乎一模一样,生着狼典型的黑白条纹,但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出了它们截然不同的个性。一只活泼好斗、勇猛无畏,喜欢在草地嬉戏,
  探索自己的世界;另一只腼腆、胆小,非但不敢探索自己的世界,反而亦步亦趋地跟在哥哥身后。这是确定这群狼中社会等级的初步迹象。我们给两只狼崽中胆大的一个取名叫卡莫茨,黑脚族(Blackfoot)语“自由”的意思。我们叫它腼腆的弟弟拉科塔,取自拉科塔苏族语“朋友”或“温和的盟友”。此后的四年中,我们又引进了六只狼崽,这群狼最后自己又生了三只狼崽。
  我们的目的不是以科学家这一身份,而是作为社会伙伴来观察狼。它们只有与我们亲近,在我们面前旁若无人,才能展现它们不为人知的生活、社会结构和巧妙的沟通方式。养育它们虽是为了培养这层关系,但我们决不是要将它们当作宠物。
  与它们相处的六年中,我们始终以它们的语言交流。我们始终坚信,不论纯种的狼还是杂交狼犬,都存在着潜在的、不确定的危险性。如果没有科学的依据、官方的许可以及丰富的经验来竭力保证摄制组人员还有狼的安全,我们绝不会从事这一意义重大的事业。我们千方百计地让这群狼过着狼应有的生活。为此我们要在一个野外环境为它们营造一个自然家园,给它们充足的空间,让它们自由地漫步。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