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精英医师罹癌18年,坦诚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为医为患的双重经验——

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既是癌症患者,更是一位有优异科研背景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医生。该书综合前沿科研成果、18年抗癌经验,是一本有充分科学研究支撑的防癌抗癌指南;兼具饱含哲思的个人回忆,与身为精神科医生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的经历,又是一本为癌友点燃信心和斗志、提供安慰和纾解的陪伴之书。

★从饮食、锻炼、情绪、环境四方面,有力预防和抵御癌症——

16页彩图,简明呈现抗癌日常行动科学指南。

★癌症主题世界*级畅销图书,轰动欧美;译成36种语言,热销50个国家——

两次荣膺《纽约时报》畅销书,常居癌症类图书榜首。

★国际权*机构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长约翰·门德尔松、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向阳鼎力推荐——

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需要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饮食、锻炼、情绪与环境中有所行动;需要我们彼此关怀,为癌友提供支持与慰藉。预防和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是一本有充分科学研究支撑的防癌抗癌指南。在癌症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平均每6人就有1人死于癌症(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的当下,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些什么,来降低患癌的可能?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在接受常规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同时,还能在生活中做些什么,来巩固治疗效果,防治癌症扩散?

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既是癌症患者,更是一位有优异科研背景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医生。他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该校整合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因其在精神病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赢得了2002年宾夕法尼亚州精神病学协会总统奖。

在《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中,他综合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合十余年的抗癌经验,写就此书,试图为健康人预防癌症、癌症患者巩固抗癌效果提供帮助。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自然的保健方法,有助于预防癌症、防止癌扩散或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可用做预防癌症的生活指南、常规癌症治疗手段的补充。

同时,因其兼具饱含哲思的个人回忆,与作者身为精神科医生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的经历,又是一本为癌友点燃信心和斗志、提供安慰和纾解的陪伴之书。

如书中所言: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需要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饮食、锻炼、情绪与环境中有所行动;需要我们彼此关怀,为癌友提供支持与慰藉。预防和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

作者简介

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医生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该校整合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因其在精神病学所取得的成就,他赢得了2002年宾夕法尼亚州精神病学协会总统奖。他是“无国界医生”(于199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在美国分支机构的创始人之一,并于1991年作为志愿者前往伊拉克。

31岁时,享有优越的学术成就与前景,身为壁球队队长、自认“身体非常健康”的施莱伯医生意外检测出核桃大小的脑部肿瘤,从此开始了与癌症争夺生命主动权的战役,并在此后充实而富有意义地生活了18年。

精彩书评

在常规医疗手段之外,病人还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以增进治愈的可能,我们原本对此缺乏了解。这《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填补了这一鸿沟。如果你对预防医学和综合性、补充性的病人护理手段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这《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约翰·门德尔松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长

近些年来,以亲历癌症为内容的患者、医生、护士乃至关心抗癌事业发展的作家、记者等撰写的各种文字作品着实不少。但是,作者以医患双重身份“与癌共舞”,记录本人长达18年的生命历程和抗癌体会的科普书籍,似乎仅有大卫博士的这本《每个人的战争》。——刘端祺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陆军总医院肿瘤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人生谢幕是癌症患者必须面对的,即使是医生也不能免俗,逃生统计学也无法提供庇护,无论多么坚强的抗癌意志,多么完美的抗癌举措,死神的口哨终将化作泪洒天堂的送别乐章,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在带瘤生存18年后,完成了这《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的修订,把不平凡的人生故事、科学的新知、心底的彻悟如实地吐露给了后来的抗癌勇士们,然后,没有太多遗憾地逝去,此刻,他可以很骄傲地对着亲人说:我的抗癌生涯是幸福的。——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所阐述的是在采用常规医疗手段的同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强化自身免疫力、调节身心的积极尝试。其中一些观点,对癌症的科研与治疗实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反思,也为人们更好地观察人类与自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习科学、认知疾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我们应抚卷深思,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生活节奏因为数字化而加速的今天,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什么更值得每个人去追寻,以及为了实现它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更深入地了解疾病、认识自己,更好地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也许,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心灵“战争”。——向阳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医生的话i

题记

前言001

第二版引言005

引言013

第一章一个故事019

第二章逃生统计学029

第三章危险和机遇041

第四章癌症的弱点055

第五章说出来087

第六章抗癌环境095

第七章一次复发的教训143

第八章抗癌食物151

第九章抗癌之心207

第十章驱除恐惧257

第十一章抗癌身体密码273

第十二章学会改变291

第十三章结论301

精彩书摘

[逃生统计学]

所有描绘病例存活时间的曲线——姑且称之为存活曲线——都有着不对称的形状;根据定义,半数的病例集中在曲线的左侧,也就是0到8个月那个区域。

但是,在右边的另一半,却在大于8个月的时间范围内自然地伸展开来,并且,这些曲线(统计学的说法是数据分布)总会带有一个长长的尾巴,一直延伸到时间坐标很远的地方。于是,古尔德开始紧张地查询刊物,希望找到一张完整的间皮瘤存活曲线图。最终,他找到了,他注意到那些数据分布的尾巴实际上会延伸至整整几年的坐标范围。因此,即便中值仅仅是8个月,但是在曲线尾端的那极少数病人却能存活数年之久。古尔德相信自己会位于那条长尾巴的末端,这令他长舒了一口气。

受到这些发现的鼓舞,古尔德作为一名生物学家的本能又让他意识到了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前两个一样重要:他所查看的那些存活曲线里的病人,都是在10年或12年前接受治疗的。这些病人得到的都是在那个年代所能采用的治疗手段。在肿瘤学这样的领域,有两样东西是不断改变的:常规治疗手段和有关个人如何加强疗效的知识。如果环境改变,那么存活曲线也会改变。也许借助于新的治疗手段,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他可以成为中值更高的新存活曲线那更长的尾巴上的一员,新存活曲线的长尾巴会延伸到很远很远的时间区间,远到人已进入老年,将要自然死亡的时候。

古尔德于20年后死于其他疾病。他得以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他那个时代最令人钦佩的科学事业。在死前两个月,他看到了自己的巨著——《进化理论的结构》——出版发行。他活的时间要比肿瘤医生预言的长30倍。

……没有任何自然方法能够单独治愈癌症,但是同样也没有任何与生俱来的致死基因。同古尔德一样,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统计资料,并以让自己身处存活曲线右端的长尾巴上为目标。而在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学会利用我们自身的能力来活得更久、更充实,没有什么比这个方法更好的了。

[致癌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国际癌症研究署报告的引言上总结说:“高达80%的癌症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今天生物学界和医学界都普遍认同,生物体内第一个癌细胞的出现及随后更具侵略性的肿瘤的形成,都会受到环境中很多有毒物质的影响,这个过程称为致癌作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强调:致癌作用不只会引发癌变,它还会在癌变开始后继续保持影响。因此,无论我们是健康的还是已经染病,对可能促进肿瘤生长的有毒物质加强防御都十分重要。

[精制糖的危害]

当我们吃糖或白面粉这些高“血糖指数”食物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迅速上升。身体会立即释放出一定量的胰岛素以使葡萄糖进入细胞。随着胰岛素一同分泌出来的还有另一种分子,叫作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用是刺激细胞生长。简言之,糖分为身体组织提供营养并使其更快地生长。此外,胰岛素和IGF还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它们会促进我们在第四章里说到的炎症因子的作用,也会刺激细胞的生长和活动,反而会成为肿瘤的养料。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胰岛素的峰值和IGF的分泌不仅会直接加速癌细胞的生长,也会提高癌细胞侵入临近组织的能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注射了乳腺癌细胞的老鼠体内发现:当这些老鼠的胰岛素系统受到糖分的刺激时,它们体内的癌细胞就不易受到化疗的影响。研究人员由此推断,现在需要一种对抗癌症的新药物,即用来降低血液中胰岛素的峰值和IGF含量的药物。

用不着等到这种新药问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减少自己饮食中对精制糖和白面粉的摄入量,这个简单的举措对减少血液中胰岛素和IGF的含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会产生一些附加效果,比如让皮肤更健康。

[得知患癌后]

我并不想睡去,而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眼睛盯着印度小卷烟燃起的丝丝烟雾,这时,不同寻常的事发生了,我突然听到脑海里冒出一个声音,一个温和清晰,自信果敢,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的确凿无疑的声音。这不是我,但这的确是我的声音。当我反复念叨“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不可能”的时候,这个声音说道:“大卫,你知道吗?这完全可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既令人惊讶又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回答令我不再软弱无力。是的,这当然是可能的,这只是人类经历的一部分。在我之前,很多人都经历过,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做一个简单、完整的人没什么不好。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