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典藏:中外地理全知道》选择最常用的地理知识、最令人向往的名胜古迹、最应该掌握的地理常识辑成此书。《典藏:中外地理全知道》分中国自然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人文地理4部分,涵盖了地理学科中的方方面面。

目录

璀璨星河中的耀眼明珠:宇宙与地球
浩瀚的宇宙
神奇的地球
湖光山色中的锦绣中国:中国自然地理
连绵起伏的自然地貌
多种地形下的不同气候
优越的水资源
富饶的自然资源
享誉世界的中国地理之最
扑朔迷离的中国自然之谜
悠悠古韵的华夏文明:中国人文地理
辽阔的疆域
多民族共同繁荣的人口大国
不断发展的农业与工业
四通八达的交通
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生命家园:世界自然地理
种类繁多的气候与自然带
分布不均的自然资源
蔚为壮观的世界地理之最
难以解释的世界自然之谜
眼花缭乱的地域文化:世界人文地理
迷人的大洲风采
多人口、多种族的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

精彩书摘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互相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因素。
  水体存在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方式也有十分大的差别,按照水体存在的方式可以把水圈划分为海洋、河流、地下水、湖泊、冰川等五种主要类型。
  水圈是液态和固态水体所覆盖的地球空间。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到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各种水体参加大小水循环,连续交换水量和热量。水圈中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及土壤中;部分水以固态形式存于极地的广大冰原、冰川、积雪和冻土中;水汽主要存在于大气中。三者常通过热量交换而部分相互转化。
  水圈内全部水体的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是13.38亿立方千米,占总储量的96.5%。分布于大陆上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各占余下的一半左右。在全球水的总储量中,淡水只占2.53%,其余都是咸水。
  地球表面的水是十分活跃的。海洋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圈,经气流输送到大陆、凝结后降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吸收,一部分流入地下,成为地下水,部分则成为地表径流。水圈中的地表水大部分在河流、湖泊和土壤中进行重新分配,除了回归于海洋的部分外,有一部分储存于内陆湖和形成冰川。这部分水量循环非常缓慢,周期要几十年甚至千年以上。从这些水体的增减变化,可以估计出海陆间水热交换的强弱。大气圈中的水分参与水圈的循环,交换速度较快,周期只有几天。水分的循环,使地球上发生复杂的天气变化。海洋和大气的水量交换,致使热量与能量频繁交换,交换过程对各地天气变化影响极大。
  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大面积地荒山植林、大流域地调水、大量地排放污水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人类要生存,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水。水力发电、灌溉、渔业、航运、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都与水息息相关。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下,不断地进行转化、输送、交换的连续运动过程。
  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的转移和交替,沿着复杂的循环路径不断运动和变化,来完成水的循环过程。因为水汽来源不同,降水归宿又有区别,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一般可分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水循环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起来,以水作为纽带,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它不但改造了各个圈层,促进各圈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自然界的发展。
  二、水循环把三种形态的水和不同类型的水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运动系统,水在这个系统中挟带、溶解物质和泥沙,使物质进行迁移。
  三、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研究显示:全球河水平均每16天更新一次,大气中的水每8天更新一次。
  四、水循环调节着海陆之间、地区之间水分和能量分布的不均,使它们之间的干湿差异、冷热差异大大减小。就全球而论,海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陆地上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通过水循环把海洋上空大气中多余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实现了全球的水量平衡。
  地下水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地下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根据埋藏条件还可把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是水系发达的系统。粗略计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千米,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个大西洋的水量还要多。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等优点。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的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

前言/序言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
  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干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干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典藏:中外地理全知道》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