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阅读并不必然是温暖的,轻灵的,流畅如糖水文的,阅读也有可能是艰辛的跋涉,面对人生不被察觉的真相,经历被琐碎日常隐藏的荒芜和沉重。天昭的文字里有一种当代其他写作者不常见的灰调子,冷冽孤独中透着节制与骨感。阅读时格外能感受到她笔下那种对生活平静深处的触摸。阅读天昭的文字,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和人生阅历的累积,调性合拍的读者会从她貌似琐碎的叙述中找到光芒四射的宝石。读懂天昭的文字和情怀也是有点奢侈的事,因为精彩都在安静里。需要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真的一切都太快了。唯有慢一点,才能留住自己。
*在微博上,有许多知名作者都是刘天昭的粉丝:刘瑜、蒋方舟、罗永浩、李海鹏、连岳等……他们都深深的喜欢刘天昭的文字并热情推荐。
*《毫无必要的热情(新版)》封面装帧独特,由台湾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打造。分为内外封,书脊处胶黏固定。外封宽度较短,藉由内外封两张不同用纸的白度与厚度落差,看到层次。封面使用大片树林的鸟瞰,呈现抽象与淡淡的“冷”及带点散文感的诗意,不至煽情却带有情绪的叙事感。

内容简介

《毫无必要的热情》收录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时空不停切换,调子却始终如一:感受的碎片、日常的诗意;散漫中带着细腻,冷静中透着热情;旁观人间,也旁观自己。而这些独语都最终汇聚成一个人的巨川大河,自有其渊深,自有其澎湃。书中随笔部分曾以专栏形式发表于《人物》杂志,而诗的部分或许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诗,但却是天昭极为珍视的,因为完全真实,自然而然。

作者简介

刘天昭,1977年生于吉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南方都市报》主笔,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现居北京,自由作家。已出版个人随笔集《出神》,长篇小说《无中生有》。

精彩书评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有才华到极力克制才华的人不多,天昭是其中一个。天昭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她迷恋细节,她简直就是通过对细节的缓慢描画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听不到她轰鸣的才华。所以读她的文字几乎像是玩智力游戏,只有耳聪目明的,才能在她貌似琐碎的文字里,找到光芒四射的宝石。她大约觉得,挑战读者的智力,比操控他们的情绪,更能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刘瑜

  天昭的文章迹简意淡,灰冷玲珑,以前我没见过谁这么写。我对她字里行间的灰调子印象深刻,用现在的话说,高级灰,更亮眼的色彩她也擅长,但只是星星点点。她是很高雅自负的作家。
  ——李海鹏

  在同样愉悦的阅读体验里,有一些比另外一些奢侈一点,看懂天昭的文字和情怀就属于这一点。
  ——罗永浩

  刘天昭的文字读起来是忧郁的,是现实状态清楚的,冷静如旁观者。适于咀嚼,不腻不滥,文字好看。
  ——聂永真

  在张爱玲身后,有太多的女作家模仿张爱玲的语汇、腔调,但徒有其表,内里是与张爱玲不调和,甚至是反着的。在刘天昭这里,我才第1次见到一个与张爱玲感受上相合而非字句上相似的作者。
  ——乔纳森(媒体人)

  李娟和刘天昭对生活细微处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些相似,但还是太不同了。李娟是广远稍微朝外的,刘天昭的文字始终是向内发展的,另人着迷。
  ——微博网友Pixardora

  买到《人物》杂志第一篇会读她的专栏。那时恰逢生活有了崭新的出口,坐在流动的公车上看她写安阿伯,内心感觉被抚慰。刘天昭能用文字掰开生活的裂缝,扎得极深,格外动人。
  ——微博读者“无以伦比的小敏”

  看似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话,却透着节制与骨感。
  ——豆瓣读者“妖娆猫”

目录

序(李海鹏)

随笔ESSAYS
这真的是异乡
只有自己是多余的
Sarah&Harry
一丁点儿的意义感
一个人的暴风雪
雅雯
大米
看不见的安阿伯
探亲访友
出游
险途
拾遗

诗POETRY
礼拜天中午
我们是夏天搬进来的
天气太好了(一)
天气太好了(二)
天气太好了(三)
主妇
仲夏的夜晚
杨树上的大风
贪恋
自觉
绿萝
傍晚起风

故乡
边界
就这样过完一生
旅游
预感
清楚

花连衣裙
过了铁
消失
能开窗的日子
月亮
秋天

日记DIARIES
暴风雪
春日
羽毛球
夏日
张爱玲
无所住
初饮初乐
去穗石
王中义饺子馆
读书
海上花
乒乓球
达洛维夫人
短篇小说
春意思
西王庄
装修时期的月亮
秋天这么好
冬藏
春节总算过完了

精彩书摘

  (随笔)一个人的暴风雪
  二十几岁的时候,一个人住过很长时间,工作也没有,白天黑夜连成一片,那轻飘混沌的迷幻错乱之感,在记忆里非常深刻,像是后来一切的保障——实在不行就回去。这样想多了,就有些美化,忘记了那里面的滞涩艰难,举轻若重。
  繁旭走了以后,我再次进入这个状况。一周有五天不必出门,读完四篇论文就好。有时候非常振作,收拾整齐出去吃午饭,在咖啡馆坐一下午,可以读完两篇,做好笔记。晚上拎外卖回家,浑身都是轻松的,简直要跟晚霞挥挥手。多数时候不行。有一天早上醒了几次,翻身又睡过去。实在太饿了,知道冰箱完全空的,想象洗漱穿衣,去日本饭馆儿吃咖喱饭,搭公交车去TraderJoes。看见自己推着购物车,俯身拣一把芦笋,又拿一瓶牛奶。躺着一动不动,像是给下了符。外国人常说的自我动员(self-motivation),大概也不是指这么细小的事,可是我就老想起这个词,下楼洗个衣服都要反复表扬。
  有一个朋友从前看过很贵的心理医生,告诉她尝试把自言自语说出声音来——这样就会分裂出第三个自己。不记得二生三的好处是什么,假装是个小社会?有一天中午,家里只剩两个土豆,放进烤箱,怎么也不熟,怎么也不熟,最终拿出来,已经三点多了。急着剥皮儿,热气烫了手,“啊!”了一声,顺嘴说出来,“烫死我了!”被那声音吓一跳,那一个时刻像是突然有了重量,屋子里的许多幻影都纷纷归位。
  再没试过出声自语,好像那是一种屈服。我谅解这个状态,没再迭加焦虑。“我不存在”的幻觉一直威胁,天空视角不能停歇,像庞然的后台程序,行动都给拖住了。直到那只眼睛本身成为强烈的存在,带来意识燃烧的纯粹之感,走路都是轻飘的,出门儿就是微服私访。
  下午两点韩国餐馆空无一人,要了外卖坐着等,塌腰,双手迭放在大腿上。玻璃窗外晴光晃晃,什么事都没有。我姥姥八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这样,空坐着,因为聋,走近了也不知道,眼珠都定住了,让人疑心根本不眨眼。那景象里没有悲哀,生命稀薄但是安稳。一个戴棒球帽的男生推门进来,轻声点了菜,在角落里坐下,低头玩手机,一会儿放在桌上,双手插进棉衣口袋,靠住椅背,望向窗外。这是在等电话么,是他紧张的人么。果然震响了,立刻拿起来,走到餐馆外面去,瘦高一个人,低着头在门廊里走来走去,不时停下来,用脚尖磕打裸木地板。多么温柔啊——我擅自认为猜中了,一阵小得意。
  醒过来就是看人。热闹闹一桌五个人,话最多的那个女生有点胖,笑起来十分豪爽,就有点为她难过,疑心她喜欢那个沉默的打了一圈儿耳钉的男生。单独一对男女,还不是情侣,但是非常暧昧,讲韩语,一句听不懂,可是感觉到人在那种情境下赤裸裸的虚假,当事人以为非如此不可,彼此忙着解碼,旁人看着就非常尴尬又着急。当然这全是我狂妄的猜想,有时候根本就是设置。老板四十几岁,白人,没怎么发胖,但是发际后退,即将谢顶了。他总是亲自坐台,久了认识,我才微笑,他就说,还是鱿鱼饭?打包?脸上有一点倦怠,又有一点高兴,不像是有心事,也不像是无忧无虑。正在接受人生不过如此?漫长的坐以待毙?太残忍了。决定认为他是曾经沧海心如死灰的人,应该有个韩国老婆,从来没见过,那就是韩国前妻!心里咯咯咯地乐。
  走路去最近的Kroger超市,也要半小时,高速路口有一家OK店,远远看见就亲切起来,想里面有没有豆浆和关东煮。一次也没去过,可能是故意的,留着这个疑问和趣味,不舍得消费。风不大就骑自行车,以前租客留下来的,车把很低,要躬着腰骑,穿大厚棉袄有点狼狈。当然没有车筐,几个塑料袋前后挂着,只能推回来。快到家的路口,一辆车停下等,隔窗看见是Alex的妻子,好像叫Jane,一瞥间觉得她神情有点焦躁。后排坐着她儿子,贴着车窗张望,蓝天和树枝迭在他的小脸儿上。六七岁,茸茸黄头发,很漂亮,应该是放学归来。Jane金色短发,绿眼睛,浅淡的脸,敏捷安静,很少来,来了也气定神闲,没有任何社交的兴奋与焦虑。在门口换衣服碰见,说她两个儿子都长得很像她,她笑得友善,说大家都这么讲——这就是全部交往了。没期待在WallaceHouse以外的地方看见他们,平添一张画面,仿佛了解深入一层;自己也像是暴露了,当然她没看见我,可是原来并不安全,我不是透明隐身人。
  坐公交车去另外一家Kroger,那附近有中国超市。撑满一个双肩书包,又拎两只大塑料袋。在商业街下车,阴冷的深冬的傍晚,稀稀落落几个人。离家还有十五分钟,先拐到台湾餐厅吃饭。窄小的双人桌,书包放对面,塑料袋堆在桌子底下,漫到过道上,伸出腿拢着,有一点尴尬。餐厅不讲究,橙红几点灯,光影幽微交迭,是漫不经心的文明。又觉得快意,我比文明更真实。吃完一锅三杯鸡,负重出来,迎面就是逼近黑暗的深紫色的宇宙,星星还没有几颗,路灯顺着长坡迢迢无尽,像明信片。我不信任明信片,美和情调让人不踏实,站在里面逃不出去,更不能否认。
  从TraderJoes出来,是过分明亮的午后,站在高速公路陡狭的路肩上,偶尔一辆车,像张开了翅膀,呼啸着掠过。小小一块站牌,立在广阔的晴朗里,手绢似的小方影子,落在灰黄的草坡上,过冬的草茬子,映着阳光也是闪闪的淡金色,一颗一颗仰着头。怎么站在这里?真像一觉醒来,头脑被强光照耀,什么都想不起。一个人呆久了,出门儿很容易这样。另外一回,下午,没风没雪,空气冰凉,走在回家的路上,也并不必回家,忽然很想跑,就跑起来了,越跑越快,轻松异常,是起飞前一刻的狂喜。
  三月底有一天非常热,从外面回来,一路的门廊上都是年轻人,对着春天不知道怎么办。前面一家大Party,音乐放的震耳欲聋,老远就听见,真觉得“脚下这地在动”。得有六七十人,草坪上,门廊里,二楼露台上,屋顶上,喝啤酒的,跟着音乐乱扭的,狂笑不止的,一个小伙子绕着圈子跑,另外一个追他,到一半放弃了,躺倒在地上。走过去挺远,身后轰然爆笑,像一团蘑菇云。我竟然还是觉得不尽兴,就只有这样了么。
  那几天春风狂野,一停下来就晴寂无声,像一个港湾。中午回来,在小商店买了两盒草莓,脚步就弹起来了。进屋把五扇窗都打开,春天的空气涌进来,无声的音乐轰鸣,冰箱都要活过来。水龙头也是欢腾的,打在池底砰砰砰地响;玻璃碗上的水珠,一颗一颗跃然有生气。我裹着大棉袄坐在厨房的窗口,把草莓全吃了,又坐了一会儿,胃从里面冰出来,好像刚刚释放了、镇压了一种疯狂。
  礼拜二上午,在那个窗口看垃圾车,伸出长臂,把垃圾桶夹起来,倒过来,再放下。像儿童图画书里井然有序的小镇,居民可以是兔子,也可以是小猪。Mike和Jeremy主动承担推垃圾桶的责任,有一次大概忘记了,我早晨看见,知道他们还没睡醒,自己下楼去后院推出来,有一点实在感,参与了从前观看的事。隔几天碰见Mike,他还记着,问是不是我,又道歉又道谢。房子两头开门,他们俩总替我扫门前雪。两个大个子,并肩推雪推子,边走边聊。暖气太热,我总开点窗,声音从窗根儿底下浮上来,真切得有种侵犯性。等他们走过去,才拨开百叶看,还是侧身躲在墙边上。这真是隐秘的生活。
  春节时候赶上暴风雪,收到学校邮件,让准备三天的食物。到最近的杂货店买饮用水,窄长脸的意大利男人坐在阴暗的收银台里,说,今晚会有暴风雪。简直像个渔村。夜里雪真的大起来,烈风呼号,歇一歇又来。熄了所有的灯,合上计算机,把百叶窗全吊起来,坐地中间,安安稳稳地看。有一点表演性,可是不然就不知道怎么办。夜灯里的狂雪,一浪一浪拍过来,真要把人、把一切吞没。定睛看一会儿,也就是那样,电影里的灾难镜头,总是停在屏幕后面。疯狂确是自然而然的事。到窗口去看,被路灯照亮的树木,汽车和垃圾桶,还有别人家修建的小小木仓,都像一场大戏的布景,要有一个小小的人影走进来,这一切都成为悲哀的狂飙的命运的隐喻。当然没有人,通亮的窗口后面也没有人影。人配不上,生死之内的悲剧从来都不能这样浩大完整。
  诗
  边界
  旁边没人的时候
  虚幻感常常
  在关灯时到来
  黑暗包围我
  虚幻透进来
  肉体都变轻了
  浅灰色
  半透明
  这异样感如此强烈
  证明我的存在
  坚硬如铁
  年轻时候
  虚幻是一个想法
  令我万分痛苦
  想不通
  就没办法过下去
  可是也过来了
  虚幻变成一种体验
  像一个朋友
  自从我不怕他
  他还不常来了
  时间久了
  还怪想的
  心理不踏实
  好像迷失
  等真的来了
  也还是有点难受
  它代表我
  知与觉的边界
  站在那个地方
  正好面对我的无能
  可是真好
  原来真的有
  边界以外
  看不见
  铁的内部
  漆黑的存在
  2014.5.10
  天气太好了
  中午吃饭回来
  一路目睹春风把灰霾
  层层扯开。
  我摘下口罩,
  绕到前院儿
  去看阳台窗外
  那棵四层楼高的大玉兰。
  上礼拜一场大雪,
  冷杉的翅膀
  都给压低了,
  玉兰满树花苞娇滴滴,
  冻也冻坏了,
  真让人着急。
  好像一颗都没有跌落。
  全都开了,
  又大又白,
  又胖又挤,
  纯洁丰盈的欲望
  没有羞耻。
  不知耻的事物
  总是特别冲击。
  文明深入膏肓,
  生命的乡愁
  化为深刻的恐惧
  和恶意。
  我在我的身体里
  避之不及。
  打开灰暗的卧室门
  一万朵白玉兰
  劈面照亮。
  我配不上
  可是无法拒绝
  这样汹涌的喜悦。
  窗子拉开,
  晾杆上的衣服拨到两边,
  我跟玉兰之间
  再无遮挡。
  才看见空气
  亮如水晶,
  纯粹无垠,
  真是让人自卑,
  连玉兰也配不上。
  生命像是宇宙的异物,
  或者污秽。
  我不喜欢自己,
  但是偶尔
  能够享受活着。
  就像此刻
  有多么好,
  同时拥有雀跃和安宁,
  有如音乐荡起。
  另一些时候
  活着是件怪事,
  怎么都不能自圆其说,
  不能和谐,不能自在。
  我是我自己的异物,
  或者污秽。
  逃不出去,
  也剔不干净。
  只剩下承受
  算是尊严。
  谁让我无法化身星辰。
  这句子倒像是彗星
  划过脑海,
  我笑出了声。
  囚徒转身进洞,
  喃喃说一句
  天气太好了。
  2013.3.27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