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常春藤传记馆:语文教育的先驱叶圣陶传》特色:
  一是传主覆盖范围广。包括中外古今各个领域的名人,涉及政治、军事、科学、实业、社会活动、文学、艺术、革命等领域。重点考虑有代表性的、在精神层面可以给学生激励的那些名人。
  二是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中小学除了语文,各个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都会涉及中外古今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选择主题首先考虑这一情况,选取学生有所接触又可能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那些名人。这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目录

第一章顽皮而快乐的童年
百年前的“90后”
社会是一本大书
两个马铃瓜引发的考试
夏侯桥畔的新学堂
扛枪骑马武少年
结社办报当“盟主”

第二章中学毕业生的选择
苏州的光复
毕业执教言子庙
“六腊战争”
中了头彩的婚姻
做了“角直”人

第三章新文学的干将
新青年的觉醒
文学研究会的实干家
中国公学风波
创办第一个新文学诗刊
到北大去

第四章“我”是编辑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
立达学人同声气
五卅风暴伸“公理”
与鲁迅的交往
作家的“星探”

第五章“开明”的创业
跳槽“开明”
“开明”的语文科教材
与青年交朋友的《中学生》
举家之力的《十三经索引》
夏叶结亲

第六章西入巴蜀
第七章东归沪上
第八章新中国文教事业的奠基人
第九章鞠躬尽瘁风范存

精彩书摘

  以前的人,出生时起个名,男的快成年了,还要再起个“字”或“号”,长辈依旧直呼其名,但朋友、平辈之间则不能直呼其名,那样很不礼貌,他们都以字或号相称以示亲近。“绍钧”这个名,大概是他的堂叔给取的,因为家里认真读过“子曰”的人就是他了。1906年,叶绍钧要报考童生了,堂叔给他取了号——“秉臣”,取自《诗经·小雅·节南山》的“秉国之均”。均,即钧,制陶器时用来把泥团旋成陶坯的转盘,引申为权柄。“秉国之均”的意思就是掌握治理国家的枢纽,这样的人应该就是“臣”了。后来,叶绍钧上了中学,有位叫沈绥成的老师给他又取了一个号——圣陶。这位沈老先生熟读经书,当场写下“圣陶”两个字,又用小字注明“圣人均陶万物”。叶圣陶一直想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可是始终没有找到。他只知道,“陶”是烧制瓦罐的黏土,“钧”是制陶坯的转盘,“均陶”大概是塑造、陶冶的意思,而“圣陶”二字就是用圣人之道来陶冶自己的意思吧。从此,“叶圣陶”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叶氏的祖辈在苏州也算大户,经营生猪行,生意红火,曾买下了半条街,人称“叶半街”。可惜太平天国运动袭来,叶家的产业遭受战火焚毁,人丁逃散,家道由此败落。到叶圣陶的父亲叶钟济时,已经没有什么产业,只好以给人当账房谋生。那时苏州许多大户人家会请人帮忙管理田租、账务等事项,叶钟济就在一户姓吴的人家当账房。每年秋收的时候,叶钟济必须要将收租的单据准备齐全,填写清楚佃户姓名、地块位置、大小和等级,然后根据本年水旱情况,由官府核准的成数,算出每块地该交多少稻谷,再按市场公议的谷价,折算成银两,算出账目。工作繁琐,收入却并不高,而且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叶家的家境常常遇到窘迫的情形。
  叶圣陶出生时,父亲叶钟济47岁,母亲朱氏30岁。可以想象,这对老来得子的夫妇是多么高兴,他们对独生子也寄予了深切的爱和希望。叶圣陶3岁时,父亲亲手写了方块字,一个一个教他念,让他描红纸。到了6岁上私塾时,叶圣陶已能认3000多字了。母亲则常常抱着小叶圣陶让他坐在膝盖上,给他唱童谣和民歌。多少年过去了,叶圣陶后来编写小学国文课本时就收入好几支经他加工过的苏州童谣;有一回给中学生做讲演,还引用过童年时唱过的《踏水车》:
  嗯呀嗯呀踏水车,水车盘里一条蛇,游来游去捉蛤蟆,蛤蟆躲在青草里,青草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石榴姊姊做媒人,杏花园里铺行嫁,桃花园里结成亲,爹爹交我金桂子,姆妈交我水红裙,水红裙浪多个裥,裥裥全是玉蜻蜓,长手巾掼房门,短手巾揩茶盏,揩得茶盏亮晶晶,倒杯茶来请媒人,媒人说得三间园堂四间厅,络里晓得一间草棚两头门。
  1900年春,6岁的叶圣陶被父亲送进了巷子里的陆姓私塾。课堂是花园中的一座大厅,挂着一块题着“报春草堂”字样的匾,厅中草木繁茂,建有石山亭阁,环境幽雅。私塾的老师姓黄,先教念《三字经》《千字文》。那时的学习,非常看重“读”,熟读到能背诵了,老师才会继续教。叶圣陶在这里待了一年,陆家的各房闹着分家,这座大宅院被分片变卖,私塾自然就停办了。
  离开了陆家私塾,叶圣陶又被父亲送到了张元翀老师开设的私塾中。张先生是有名的严师,戒尺不离手。私塾里的学生年龄和学习程度不一样,所以学习的是不同的内容,有的念《论语》,有的念《孟子》……张先生就一个一个教。当天教的,第二天要照着老师教的背出来,如果背不出来,张先生就拿戒尺打手心。叶圣陶的父亲一方面担心儿子挨打,一方面又对儿子寄予厚望,于是规定叶圣陶只有念熟了当天的功课,才能吃晚饭。勤勉的努力,自然有回报。在其他小朋友常常因为背不出书挨老师打的时候,叶圣陶则从不用为此担忧。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叶圣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当时一起在张老先生的私塾里读书。有一次,顾颉刚因为背书忘词了急得直哭,叶圣陶就在一旁偷偷牵着他的袖子提示他。多少年后,顾颉刚写诗回忆这段经历:“默诵脱句涕涟涟,彼此目视袖怯牵。”
  ……

前言/序言

  十多年前,我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其中选修课就专门设置有《中外传记选读》一种,我自己还动手编写了这本教材。因为受高考“指挥棒”影响,一般学校的选修课未必真能让学生自主选修,很多选修教材编出来都没有使用,但《中外传记选读》一直很受欢迎,每年都有重印。这让我对传记的阅读推广有了特别的关注。
  我还注意到最近三四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一种趋向,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卷,阅读题往往都选传记作为材料。比如2016年全国卷的甲、乙、丙三个卷子,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全是传记,包括《明史·陈登云传》(甲卷)、《宋史·曾公亮传》(乙卷)和《明史·傅硅传》(丙卷);现代文阅读的实用类文本也多用传记,节选了《吴文俊传》和《陈忠实传》。可见传记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考试也有意往这方面引导。
  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应当多选一些传记。现在教育部正组织编写一套新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聘我担任总主编,这套新教材就选了不少名人传记,并鼓励学生多读传记。
  为什么中小学生要多读传记?我曾在《中外传记选读》的前言中说过理由,这里不妨转述一下:
  同学们都渴望能拥有健全、快乐和成功的人生,现在的学习阶段就在做准备,而且其本身就已经是你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习。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从历史人物或者成功的人物身上学习宝贵的生活道理、人生哲学以及获取成功的途径。这就是励志教育,是人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都需要不断添加生活的动力,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偶像和楷模,有高远目标的激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让同学们从那些杰出的成功的人物身上吸取人生的经验,从前人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寻找我们各自的“契合点”,这就是我们设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
  这里说的“设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我们推出这套“常春藤传记馆”丛书的目的。
  “常春藤传记馆”丛书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长春出版社出版。丛书每本10万字左右,其选目、内容和写法都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作为基本图书进入中小学图书馆。和其他同类传记图书相比,“常春藤传记馆”丛书有四个特色:
  一是传主覆盖范围广。包括中外古今各个领域的名人,涉及政治、军事、科学、实业、社会活动、文学、艺术、革命等领域。重点考虑有代表性的、在精神层面可以给学生激励的那些名人。
  二是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中小学除了语文,各个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都会涉及中外古今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选择主题首先考虑这一情况,选取学生有所接触又可能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那些名人。这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