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吕思勉的成名之作,影响民国一代人的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迄今为止经典的通史读本之一。

内容简介

  

  《(双色典藏版)》由绪论和五编构成,每一编内又分若干章,并按中国历史社会的变迁化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近世、现代六个不同的时期。《(双色典藏版)》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中国通史。它规模宏大,视野开阔,史识丰富,笔调流畅,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很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为了将这部见解独到、考证翔实,影响了无数读者的史学巨著奉献给当今的读者,我们在再版时,不但保留了原书的双行夹注,而且在文字语言风格方面也基本上保持了原书的风格。原书采用民国纪元,《(双色典藏版)》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则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元。此外,我们还配上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和图解,以求图文并茂,给读者带来更美好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年),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生于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自学成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等都是他的学生),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政协委员。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一生著述800多万字,其著作由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四册,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作品。吕思勉是我国近代史学史上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对其颇为推重,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不但是位史学专家,而且对经学、文字学、文学都有深刻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深为时人所称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中国通史》(双色典藏版)》的分期

第一篇上古史

第一章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三皇五帝

第一节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禹的治水

第四章三王时代

第一节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春秋战国

第一节春秋

第二节战国

第六章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獯(xūn)粥(yù)

第二节东胡

第三节貉

第四节氐羌

第五节粤

第六节濮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封建

第三节官制

第四节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兵制

第六节法律

第九章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中古史(上)

第一章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豪杰亡秦

第二节节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匈奴

第二节西域

第三节朝鲜

第四节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社会革命

第七章后汉的灭亡

第一节光武中兴

第二节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官制

第二节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赋税

第四节兵制

第五节法律

第六节学术

第二篇中古史(中)

第一章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两晋和五湖

第一节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八王之乱

第三节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南北朝

第一节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中古文(下)

第一章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官制

第二节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兵制

第四节刑制

第五节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近古史(上)

第一章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安史之乱

第二节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宋初和辽夏和交涉

第二节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元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北宋灭亡

第三篇近古史(下)

第一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海陵的南侵和韩?胄的北伐

第二章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官制

第二节学校选举

第三节兵制

第四节刑制

第五节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钞法

第八节学术风俗

第四篇近世史(上)

第一章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明朝的武功

第二节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建州女真的盛衰

第三节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满州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近世史(下)

第一章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五口通商

第六节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太平军

第二节捻军

第三节回事

第三章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官制

第二节学校选举

第三节兵制

第四节法律

第五节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现代史

第一章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俄蒙交涉

第二节英藏交涉

第三章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帝制运动

第二节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皖直战争

第二节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直奉战争

第五节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最近的关税问题

附录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取缔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的训令

精彩书摘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最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中国通史》(双色典藏版)》仍旧用汉族两字。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