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英国图书奖年度非虚构书籍。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创下英国科普图书销售蕞快记录,蕞高单周销量6万册。
总行程114,240,000公里,绕地球2,720圈,飞行时长26周3天23时11分50秒。
看过才知道,什么是上帝视角。这一次,“我”的家园不再只是一所房子。
首位造访国际空间站(ISS)的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TimPeake)从太空俯瞰地球之美。2015年12月,皮克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登上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飞向国际空间站(ISS),在太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科研活动。
得益于皮克的特殊使命,他与读者分享日夜美景、江河海洋、高山沙漠、城市风光等太空原摄大图(毫无PS痕迹)。220多张精美图片展现太空旅人眼中的“家园”,而每一次拍片都要克服宇宙射线、失重等太空干扰。
不过,他在这《你好,这是地球吗?(精装版)》里并没有提到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一些细节,也许你可以期待即将推出中文简体版的下一《你好,这是地球吗?(精装版)》《我问宇航员》。
1.《你好,这是地球吗?》作者蒂姆.皮克不仅是英国D一位登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同时也是太空科研及教育活动的先驱,甚至还在太空参加了伦敦马拉松比赛。
2.《你好,这是地球吗?》源于作者皮克的太空之旅,使用了普通尼康D4相机拍摄地球,所有图片未经修片,真实还原裸眼所见地球原貌,用太空旅人视角重新认知我们的家园。
3.原版书在英国创下科普图书销售蕞快记录,蕞高周销6万册,累计销售35万余册,长期占据英国亚前列。

内容简介

《你好,这是地球吗?》是一本从太空拍摄地球的科普摄影集。
书名源自作者英国功勋宇航员蒂姆·皮克在太空中误拨的一通电话,电话从国际空间站打出,却打给了英国一位女士,意识到自己拨错了,他脱口而出:“你好,这是地球吗?”
你好,这是地球吗?(精装版)》分为5个部分,结合时间线,分享日夜美景、江河海洋、高山沙漠、城市风光等太空原摄大图(毫无PS痕迹)。每一次拍片都要克服宇宙射线、失重等太空干扰,220多张精美图片展现太空旅人眼中的“家园”。这一次,“我”的家园不再只是一所房子。
一本重新了解我们母星的科普典藏图册。看过才知道,什么是上帝视角。

作者简介

[英]蒂姆·皮克(TimPeake)
欧洲航天局(ESA)的宇航员,首位造访国际空间站(ISS)的英国宇航员。2015年12月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登上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飞向国际空间站,在太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科研活动,总行程114,240,000公里,绕地球2,720圈,飞行时长26周3天23时11分50秒。
他在太空的7个月时间里还完成了一项“教育与推广活动计划”。该计划耗资300万英镑,由英国空间局负责运作,旨在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的兴趣,并提高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兴趣。
2016年4月25日,身处国际太空站的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TimPeake)报名参加了伦敦马拉松,他在空间站内以无重状态起跑,并以3小时35分21秒跑完全程,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在太空上跑马拉松蕞快的人。
还曾从国际空间站拨错电话给一位地球上的陌生女士,对电话说:“你好,这是地球吗?”由此也诞生了《你好,这是地球吗?(精装版)》书名。执行任务期间,还曾与另外两位航天员一起连线扎克伯格,有100多万人围观了这次直播。

译者孙正凡
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翻译有《天体写真》《我们的太阳》《创世余辉》等十余部科普作品,举办过上百场科普讲座。

精彩书评

从太空中拍摄地球之美并非易事,这《你好,这是地球吗?(精装版)》以一流的编辑装帧获得了桂冠……经过与蒂姆.皮克长达三年的交流对话,出版方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从组织内容到进入书店的全过程,这《你好,这是地球吗?(精装版)》令人惊叹的完美呈现和其具有的教育意义令评委们赞叹不已。
——英国图书奖评委会

目录

前言
时间线
昼夜交替
江河海洋
高山沙漠
小镇大城
太空和家园
致谢

精彩书摘

从太空看地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白天用裸眼很难发现人类存在的任何迹象。
相反,我们的星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地质迷宫,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的雕琢,各种地貌特征横跨整个大陆。风和稀少的降水已经把撒哈拉沙漠变成了一张精致的帆布艺术画,沙丘高耸150米,从太空都清晰可见。火山分布勾勒出地球地壳构造板块的轮廓,火山不时轻轻地喷发揭示出在并不很深的地方存在活跃的岩浆。冰川势不可挡地向海洋的方向推进时,塑造了整个山脉。到了晚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城镇、城市、机动车道和人造建筑的灯光来追踪人类迁徙和定居的模式。甚至我们对地球资源的渴求也突显出来——比如泰国湾千艘渔船的灯光,还有中东地区令人炫目的油田。
从太空看地球,却不被我们母星的脆弱之美迷得如痴如醉是不可能的。大气层竟然如此之稀薄令我感到震惊——这薄薄的一缕气体维系着所有的生命,并将我们的母星与火星或金星的贫瘠、恶劣的环境条件区分开来。我决心分享用特殊视角观察到的我们称之为“家园”的这个地方。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当我刚飞上太空时,我并不喜欢摄影。这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善于发现美景的眼睛。从这方面来说,我对地球充满了感激:她是一个美丽的拍摄对象,让我拍起来超级轻松!甚至我最初的几次尝试就拍到了令人惊叹的美景——瀑布山、哈德逊河湾的冰冻海,还有壮观的日出。
从国际空间站(ISS)上朝任何方向看,你可以看到超过1000公里的地方。越过法国的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要扭一下头,从希腊到英国的风景就能尽收眼底。起初,这个场面之大太过震撼,我的摄影技巧并没有超出“对准、拍摄”的水平。然而,当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环境,我的选景角度开始改变。每天绕地球十六圈,不久我感觉对地球已经很了解了。比如,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我最近谈起我还没有去过的马达加斯加时,熟悉得就像那些曾经去过很多次的人一样。我开始把重点放在细节上:注意喜马拉雅山上会引领我看到珠穆朗玛峰的那些湖泊,或者看看堪察加半岛的某个小火山是否还在喷发。当以每小时近3万公里的时速飞行的时候,要观察到这些细节就需要详细的规划了。
每天早上,我都要查看一下国际空间站将会在哪里经过,并决定当天我会尝试抓拍哪些景象,然后设置几个闹钟来提醒我。往往闹钟响的时候,我正在做科学实验,或者正在维护工作中,我只能想“期待下次好运”。不过,当所有的计划都得到了回报时,我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比如我恰好从金字塔正上方经过,或者是难得一瞥南极大陆。虽然我喜欢寻找那些更难以捕捉的目标,不过许多我最珍爱的照片并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我经常会碰巧路过穹顶舱,被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色所震撼——在我们穿越北极光时看到布满绿色浓雾的海洋,或者如同迪斯科灯光一样喧闹的上百个闪电出现在巨大暴雨区前方。
在低光照条件下,夜间摄影存在一系列的新困难。国际空间站内众多光源的反射是个老问题。我们在窗户上挡上了遮光帘,在帘子上开一个洞,把镜头通过洞口伸向外面来防止灯光毁掉画面。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在相机和拍摄对象之间存在如此多相对运动的情况下,还能在长时间曝光中获得锐聚焦的照片。最好的方法在于依赖一双稳定的手和一双跟踪拍摄对象的好眼睛——我在做直升机飞行员时已经为此打好了基础。作为一个此前只在相机上使用过“自动”模式的人,我从未想过我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光照条件下,凭直觉调整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ISO)设置,更别说在太空晚餐时跟同行宇航员们一起讨论特定镜头的优点。友情在空间站上很重要,摄影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宇航员可以分享的众多共同兴趣之一。刚登上空间站的头几个星期,我的摄影要感谢来自同伴斯科特.凯利(ScottKelly)和蒂姆?科普拉(TimKopra)的许多耐心建议。
我们在国际空间站上选择的相机是尼康D4。这是一架令人痴迷的设备,有效像素高达1620万,有着高度敏感的图像传感器,使它完美适用于低光照条件。国际空间站上有各种各样的镜头,但我倾向于坚持使用基础配置的28毫米、50-500毫米、400毫米和800毫米镜头。我们尽量不经常更换镜片——在微重力环境中灰尘和微粒不会下降到地板上,所以当镜头打开时很容易让污染物进入相机。
另一个问题是辐射。在国际空间站上,我们在大部分地球磁场之上,而地磁场能够保护你不受辐射伤害。我们不仅受到太阳粒子的轰击,而且还受到来自宇宙深处的极高能宇宙射线的辐射。当我们晚上闭上眼睛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条纹,非常漂亮,这时你应该意识到你的视网膜的一小部分刚刚被一个质子打碎了。我们的相机也受到同样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图片质量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死像素出现——这是该更换相机的确定信号。
......
——TIMPEAKE蒂姆.皮克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