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翰墨闻见录》系万君超先生近年来读书阅画之全的笔记,关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艺术掌故,书画鉴定,对于艺术爱好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万君超先生在赏鉴之余,优游文史,于书画史研究尤为着力用心。他在文章中所论述的一人一事、一书一画,大多是习见旧闻,且为世人所熟知,但他却能从某件作品或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中切入,发他人所不见,寻别人所不知。虽看似平常,但细读下去,可渐入一片新的天地。那些为常人所忽略处,或是深入不到的关节点,经过他轻轻一拈,便能风起云涌,现出新意,不仅使人们对原来熟悉的人与事有了新的理解和进一步的了解,也得到了真知。

目录

一书一画一世界(代序)/郑重
上辑
《争座位帖》关中本
《江堤晚景图》故事
《廉蔺传》真伪之我见
宋人《桃花鸳鸯图》
冯梦祯与快雪堂
《柳如是小像》琐记
王时敏《陈定生小像》
弘仁山水册页小记
中辑
王南屏:一幅宋画改变人生
张珩墨迹鉴赏小记
《潇湘图》与角花笺
梅景书屋一卷经
《四欧宝笈》丛谈
施蛰存:最后的金石家
王季迁与张大千
《大风堂书画录》往事
张大千与《岸南双树图》
张大千移民南美始末
张大千的爱痕湖之恋
溥心畲与《群阴剥阳图》
鉴古通才韩慎先
燕赏斋主许姬传
钱镜塘鉴藏二三事
《青卞隐居图》传说
郁达夫的情书
陆小曼《秋林散马图》
花鸟圣手谢月眉
诗画才女陈小翠
下辑
百年艺林散叶
后记

精彩书摘

  《翰墨闻见录》:
  几年之后,张大干再到日本,曾任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委员长的细川护立前来拜访,并告知近日收藏一卷黄庭坚行书长卷,因卷上有张大干诸多鉴藏印,故想请其鉴定真伪。当张大干看到细川氏收藏的《伏波神祠诗》卷时,其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应细川氏诚邀即在卷后写了一段长跋,其中有“此大风堂旧物也,前此不幸遭人剽窃”云云。后来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印本中,张大千此跋并未印出(参见黄天才《五百年来一大千》,台湾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所以当张大千后来在观展《廉蔺传》卷时,不禁又想起此事,故而对之惘然,感慨万千。章先生是上海著名书法家和文化老人,但他竞不知《廉蔺传》和《伏波神祠诗》卷均曾为张大干收藏过,却指责“张大干的这个题跋,莫名其妙,这个题是什么题”。这似乎像是一场自娱自乐的“二人转”。所以读者也大多一笑了之,不忍置评。
  像《廉蔺传》这类早已有定谳公认的传世名迹,想做翻案文章,几乎是在挑战或嘲笑无数古今人的智商,如稍有不慎或粗疏,小者贻笑大方,大者天下围哄。草书,尤其是狂草,在欣赏时不可将单个字从原作中分离出来解读或赏析,而是要结合原作中的整体布局、上下连贯、字势呼应等方面进行赏鉴,反之则与“碎尸美人”何异?而在鉴赏黄庭坚草书时,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规则。
  《廉蔺传》卷究竟是否是黄庭坚晚年之作?山谷晚年作一说最早见清初人顾复《平生壮观》卷二:“山谷诸长卷强半学怀素者,皆绍圣二年(1095)谪于黔州获见《自叙》(怀素《自叙帖》)以后之作,晚年书也。”山谷享年六十一岁(1045-1105),如此似可将其五十岁以后定为晚年。顾文中“强半”应为大多数(或一半以上)之义。但问题是,《廉蔺传》卷可否列为“强半”部分中的“晚年书”。草书《诸上座帖》卷也无年款,但有“山谷老人书”名款,且跋中有受书人“吾友李任道”上款。根据黄庭坚文集中有关诗篇可知,李氏是山谷在元符二、三年间(1099-1100)贬谪戎州时的友人,而此时山谷五十五六岁。故定《诸上座帖》为晚年书,无可疑义。可参阅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
  但问题是,如将《廉蔺传》与同为“晚年书”的《诸上座帖》比较,两者确有所不同,而且亦如曹、章二文中所指出的,《廉蔺传》中有某些“章法失误、笔势乖谬、用笔线质特点迥异于黄书”之处。但也未必如曹文中所说:“其中明显突出的失笔错谬和丑俗之书几达二百字,占全部字数的七分之一强。”比如“氯”字,曹文认为“米”字少上部二“点”,成为了“木”字。但孙过庭《书谱》中“氯”字上部也少了二“点”等,有些字似有待商榷之处。如将之与“标准件”的《诸上座帖》相比,《廉蔺传》疑似“伪作”。因为同是晚年书作,两件作品不可能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几乎是一个鉴定的基本常识。
  ……

前言/序言

  秀才人情纸半张,也可以解释为以书为友,以文为缘,彼此交往砥砺,日有所进。我与君超先生之间就有着如此的交往。起初是读其文,读其书,欲识其人;当与他相识之后,又不时地期待读他的新作。虎尾春冰真学问,古人治学,多从高从难从险处得之。每读君超先生之书,总感觉到他有时把自己置于虎尾春冰的险境。但他的“险境”,并不意味着是一鸣惊人,妄语戏说,而是在平常之中求险,能从旧谱中翻出新腔来。
  君超先生在赏鉴之余,优游文史,于书画史研究尤为着力用心。他在文章中所论述的一人一事、一书一画,大多是习见旧闻,且为世人所熟知,但他却能从某件作品或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中切入,发他人所不见,寻别人所不知。虽看似平常,但细读下去,可渐入一片新的天地。那些为常人所忽略处,或是深入不到的关节点,经过他轻轻一拈,便能风起云涌,现出新意,不仅使人们对原来熟悉的人与事有了新的理解和进一步的了解,也得到了真知,可谓功莫大焉。
  近现代书画史与鉴藏史,虽去时未远,但篱墙太多,似明似暗,常使后人处于透与不透之间,犹如雾里看花一般。但经过君超先生的探微求证,许多疑窦或恩怨,便迎刃而解,令人豁然开朗,解颐为欢。其著述之富虽不及专门家,但精审严谨却毫不逊色。他又勤于读书,长于赏鉴,故常对前人和今人的书画著述或鉴定结论,指疵不倦;发难今古,深挖巧析,持论有据。凡此种种,在他的文章中均能险中求生,实非寻常所能做到。试问若不是好学深思者,何能臻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君超先生在长期对书画的赏鉴与研究过程中,许多的新知灼见,也是从悟中得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书一画背后的真实世界和无穷魅力。
  喜闻君超先生新著《翰墨闻见录》即将出版,欣然为序,以纪翰墨因缘。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