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大卫·霍克尼的名字在十多年之前就已如雷贯耳。他的风景画系列、拼贴摄影系列和人物系列的作品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霍克尼在国际画坛的地位又不断提升,“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桂冠和“功绩勋章”纷至沓来。
  大卫·霍克尼最激励人心的便是他永不衰退的创新激情,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那样充满新意。他自小就受过良好的皇家艺术学院的熏陶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这陶铸了他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力和极具个性的创作灵感。他对欧洲绘画史了如指掌,他对文艺复兴以来经典油画的暗箱技法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画坛的震动,改变了人们对欧洲古典绘画的认知;之后他尝试摆脱光学设备对观察的禁锢,以多个焦点来观察物体,以拼贴摄影为现代绘画别开生面;他甚至还兴致盎然地在歌剧舞台设计领域一展他的创新天赋;任何现代新技术—传真机、宝丽来相机、智能手机以及ipad、iphone,到他手里便神奇地与现代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绘画形式,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大卫·霍克尼艺术创新的一部分灵感来自中国艺术,这让每个中国读者闻之倍感亲切。他曾多次来到中国,畅游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接触过大量中国古代文人画。他的多焦点拼贴摄影的创作一度陷入困境,正是在看了中国画之后,才让他豁然开朗,形成完整的创新理念。

内容简介

  大卫·霍克尼作为一位充满魅力的艺术家,总是探索着最前沿的艺术表现。他与劳伦斯交谈,让劳伦斯记录下他从1983年开始在艺术上的发现。
  《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从霍克尼精彩的拼贴作品入手,作者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千变万化的作品风格和他关于艺术的思考:他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精辟见解,对欧洲近代绘画技术的惊人发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独到领悟,以及把现代科技作为绘画工具的探索……所有这些都与他的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汇聚一起,娓娓道来,如临其境。这些谈话是霍克尼在他一生最具创造力时代的艺术总结,代表了他对艺术最核心的看法。

作者简介

  劳伦斯·韦施勒,是著名杂志《纽约客》(NewYorker)的特派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以及芝加哥人文艺术节的艺术主管。他的作品还有《威尔森先生神奇的柜子》(Mr.Wilson'sCabinetofWonder)(该作品曾入围普利策新闻奖的最终评审),《维米尔在波斯尼亚》(VermeerinBosnia),以及《杂感集:往事历历》(EverythingThatRises:ABookofConvergences)(《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获得了2007年国际图书批评家协会最佳评论奖)。

精彩书评

  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值得一读。
  ——大卫·霍克尼

  霍克尼是一位具有高度审美自觉的画家,其每一幅创作的背后,鲜明的后现代面貌独具特点,意味深长,都浸润着他对艺术理论的思考,《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的出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有意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章德明

  劳伦斯·韦施勒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文字把科学、图像、诗歌以及其他人类的一切成就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这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的责任,他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
  ——戴夫·埃格斯(DaveEggers)
  《麦克斯文学》杂志主编

  大卫·霍克尼作为一位充满魅力的艺术家,总是探索着最前沿的艺术表现。他与劳伦斯交谈,让劳伦斯记录下他在这几十年里的艺术发现。而劳伦斯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霍克尼的观点,他尽力尝试理解并挖掘出艺术家作品的内涵,并在诙谐幽默的前提下给予读者一些艺术方面的指引。
  ——约翰·沃尔什(JohnWalsh)
  前盖蒂艺术中心负责人

目录

第一章摄影:照相机也会说谎(1983年)
第二章拜访霍克尼和斯丹利:好莱坞山(1987年)
第三章爱之死:特里斯坦的终结(1996年)
第四章更广阔的视角:描绘约克郡和科罗拉多大峡谷(1998年)
第五章镜子:在光学中探险(1999年)
第六章透过镜子:更大的发现(2001年)
第七章休闲时光:约克郡的水彩(2004年)
第八章忠于生活:回归油画(2007年)
补记
大卫·霍克尼的“爱疯”(2009年)
为什么大卫·霍克尼对科技又爱又恨
——关于艺术家两种不同情感的分析(2013年)

前言/序言

  传承经典开创时代
  (中文版代序)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大卫·霍克尼的名字在十多年之前就已如雷贯耳。他的风景画系列、拼贴摄影系列和人物系列的作品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霍克尼在国际画坛的地位又不断提升,“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桂冠和“功绩勋章”纷至沓来,以至于有人感叹,霍克尼若早生100年,他与洛杉矶的情缘,一定像梵·高与阿尔、高更与塔希提那样传为佳话。
  大卫·霍克尼最激励人心的便是他永不衰退的创新激情,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那样充满新意。他自小就受过良好的皇家艺术学院的熏陶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这陶铸了他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力和极具个性的创作灵感。他对欧洲绘画史了如指掌,他对文艺复兴以来经典油画的暗箱技法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画坛的震动,改变了人们对欧洲古典绘画的认知;之后他尝试摆脱光学设备对观察的禁锢,以多个焦点来观察物体,以拼贴摄影为现代绘画别开生面;他甚至还兴致盎然地在歌剧舞台设计领域一展他的创新天赋;任何现代新技术—传真机、宝丽来相机、智能手机以及ipad、iphone,到他手里便神奇地与现代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绘画形式,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大卫·霍克尼艺术创新的一部分灵感来自中国艺术,这让每个中国读者闻之倍感亲切。他曾多次来到中国,畅游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接触过大量中国古代文人画。他的多焦点拼贴摄影的创作一度陷入困境,正是在看了中国画之后,才让他豁然开朗,形成完整的创新理念。他写道:“中国画里的透视要求观众必须融入画中,而不是站在画前简单地观看。中国画把作品和观众之间的那堵墙给捅破了。”他记下了观赏中国画时独特的体验:“看画时,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在不断地移动。你看,一开始是一个山上的村庄,而当我慢慢展开时,你也会跟着在动,这里我们好像走到了村庄下的山谷中,然后我们又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山顶,接着越走越远,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山顶,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湖泊……”这种作品和观众互动的艺术效果也正是他的多焦点拼贴摄影的艺术追求。他将先锋艺术的创作观念融入他的绘画之中,并与通俗简洁的视觉效果结合得恰到好处。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种追求没有中西古今之分,他只抱着一个宗旨:忠于生活,忠于他的观众。
  目前国内介绍大卫·霍克尼的画册已经很多,但涉及他的艺术理论的尚嫌不够。霍克尼是一位具有高度审美自觉的画家,其每一幅创作的背后,鲜明的后现代面貌独具特点,意味深长,都浸润着他对艺术理论的思考。只有将作品和艺术理论联系起来,才能读懂他创作的每一个系列。正因为这个缘故,《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的出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有意义。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的艺术理论,它始终没有脱离创作实践,这正是《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的一个重要特点。用霍克尼自己的话来说,《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相当值得一读”,所以我很愿意借这个机会隆重地向大家推荐。
  章德明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2014年12月28日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