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板桥杂记(外1种)》真实记述了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的群体形象和悲剧命运,叙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动人故事。秦淮河畔,长板桥边,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随着朝代的更迭,一切归于破灭,志士隐迹沉沦,歌女流落星散。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板桥杂记

上卷雅游
中卷丽品珠市名姬附见
下卷轶事
附录一
附录二盒子会
后跋
三吴游览志

精彩书摘

  板桥杂记
  序
  或问余曰:“《板桥杂记》何为而作也?”余应之曰:“有为而作也。”或者又曰:“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其可歌可录者何限。而子唯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不已荒乎?”余乃听然而笑曰:“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金陵古称佳丽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白下青溪,桃叶团扇,其为艳冶也多矣!洪武初年,建十六楼以处官妓;淡烟、轻粉、重译、来宾……称一时韵事”。自时厥后,或废或存,迨至三百年之久.而古迹浸湮,所存者惟南市、珠市及旧院而已。南市者,卑眉妓所居;珠市间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余生也晚,不及见南部之烟花、宜春之弟子。而犹幸少长承平之世,偶为北里之游。。长板桥边,一吟一咏,顾盼自雄。所作歌诗,传诵诸姬之口,楚、润相看,态、娟互引,余亦自诩为平安杜书记也。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红牙碧串,妙舞轻歌,不可得而闻也;洞房绮疏,湘帘绣幕,不可得而见也;各花瑶草,锦瑟犀毗,不可得而赏也。间亦过之,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郁志未伸,俄逢丧乱,静思陈事,追念无因。聊记见闻,用编汗简,效《东京梦华》之录,标崖公蚬斗之名。

前言/序言

  《板桥杂记》与《三吴游览志》的作者余怀(1616-1696),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一号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晚年自号持老人。原籍福建莆田,长期寓居南京。因此,常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
  余怀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七月十四日。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六月二十日(荷花诞日)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尤侗(悔庵)《挽余曼翁八绝句》之二云:“老来健在正堪夸,序齿居然先子牙。何意道场终九九,并非太岁在龙蛇。”(《艮斋倦稿》卷九)
  余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十分曲折。以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清军占领南京、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灭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16——1645,即余怀三十岁前。他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南京国子监(南雍),规模巨大。为参与南都乡试,东南数省学子,常聚学于此。余怀亦曾游学南雍。而与试名列榜首者,多为余怀、湖广杜溶(于皇)、江宁白梦鼐(仲调),人称“余杜白”(金陵俗称染色名“鱼肚白”之谐音)。当时,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骏公),十分欣赏这位才情俊逸的文学少年,写了一阕《满江红·赠南中余澹心》:“绿草郊原,此少俊、风流如画。尽行乐、溪山佳处,舞亭歌榭。石子冈头闻奏伎,瓦官阁外看盘马。问后生、领袖复谁人,如卿者?
  鸡笼馆,青溪社,西园饮,东堂射。捉松枝麈尾,做些声价。赌墅好寻王武子,论书不减萧思话。听清谈、逼人来,从天下。”(《梅村诗集·诗余》)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十四年辛巳(1641),由于他才名远播,备受称道,被曾任明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质公)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如唐代牛僧孺之于杜牧。这时,他二十五、六岁。余怀以布衣入范幕,既表明范对他才干的赏识,也表明余怀与范同有济世之志,而非普通文士可比。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