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揣度一下,这部朱自清传以“自清芙蓉”来命名,作者的用意,正是意欲通过这一池水涟漪、荷叶田田、菡萏娇鲜、高洁清爽的优美界面,来象喻以散文《荷塘月色》而名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精神风采。确实,《自清芙蓉——朱自清传》完整、细致地叙写了朱自清的文化生平事迹、思想世界、文学创作、学术和教育成就,并且准确地评价了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上的贡献与地位。《自清芙蓉——朱自清传》忠实于史实,不主观、不臆造,体现出很好的传记写作笔法。书中着意阐发的“朱自清精神”,以及朱自清“旧学”“新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文化、学术姿态,值得我们深深地体味之。

文史专家党圣元

本传生动描述了朱自清集诗人、学者,斗士于一身的典范人格和非凡一生。作者用文学手法写史,以写史的严谨叙事,在史实性和文学性的相统一上,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读此书,可以充分领略朱自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大家风范。

文学专家程步涛

内容简介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自清芙蓉——朱自清传》以时间为序,写了朱自清人生经历中的少年时期(1898-1916)、北大求学时期(1916-1920)、中学执教时期(1920-1925)、清华任教时期(1925-1937)、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重返清华时期(1946-1948)的经历。

作者简介

叶炜,本名刘业伟,男,1977年生,山东枣庄人。创意写作文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以及学术专著《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等。

目录

目录

001??小引/清水芙蓉

004??第一章/少年生活

024??第二章/求学北大

043??第三章/中学执教

085??第四章/学养清华

121??第五章/联大烽火

156??第六章/重返清华

183??余论

247??附录/朱自清年表

259??后记/先生之风山水长

精彩书摘

第一章?少年生活

一个“小小的人儿”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98年11月22日。

这一天,在江苏省海州(即今天的连云港东海县)一个普通的小官宦之家里,一个妇人临产了。这不是她的第一次生产,但她也为此熬受了不少苦痛。所幸在富有经验的接生婆和下人们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诞下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只见他有着粉嘟嘟的小脸蛋儿,微闭着的秀气的小眼睛,小小的如若蝶翼的鼻梁,让这个“小小的人儿”透着几分孱弱。

他,就是本文的传主——朱自清。

朱自清的母亲名叫周绮桐,浙江绍兴人,说起来她与新台门周树人(鲁迅先生)还是本家。在朱自清之前,她其实已经生过两个男孩,名为大贵、小贵。可惜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在那个时代,这是常有的事儿,倒也谈不上什么稀奇。也正因此,朱自清便成了家里的长孙。

无论是在古老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长子长孙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所确立下来的种种纲常,也赋予了长子长孙的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作为朱家第一个顺利存活下来的男孩,朱自清身上背负着很大很重的责任:一方面是农村观念里的传宗接代,事关朱家血脉的留存;另一方面也是朱家不曾败落的象征,或者是家业的再次振兴。处于这种境况的朱自清,集家人的万千宠溺于一身,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大概也是出于能够让朱自清顺顺当当地存活下来的初衷,不要像两个早夭的兄长一样,朱自清的父母也采用了乡俗迷信的保佑办法。

在苏北地区,乡俗迷信的保佑办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普通人家用低贱的名字——贱的东西皮实,没人要,阎王爷也嫌弃,孩子往往取名狗蛋、招弟、石头、狗剩、土豆、地瓜、水生、牛娃等。

二是讲究些的人家添些香火钱,将孩子托身寄名于寺庙,让菩萨神仙保佑。鲁迅、朱自清的家人都这样做了。

三是给男孩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因为平常情况女孩子比男孩子要好养活一些。

遵照这样的习俗,朱自清的父母没有给他取什么显得特别大富大贵的名字,而是故意给他取了一个女孩的乳名,曰“大囡”,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长命百岁了。

这种风俗习惯,直到现在还在连云港一带的苏北农村保留着。孩子出生以后,为了好养活,有好多都是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

但这些似乎还不够。

为了让朱自清顺利、健康成长,按照当地的习俗,家里人还在他的左耳边上打了个耳洞,戴上了一个金质的钟形耳环,企图以男扮女装的方式,骗过阎王爷的眼睛。

作为一个男孩,朱自清当然不愿意戴耳环,但是,他又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为了不让母亲操心,仍勉为其难地戴着耳环,默默地忍受着他人不时投来的异样的眼光。

这一点,或许促成了日后朱自清内向、腼腆的性格,加上他说话时常常紧张得有一些口吃,也常常受到别人的轻视。

朱自清左耳上的耳环一直戴到十九岁结婚前,才征得母亲的同意,取了下来。

“朱自清”一开始的名字是朱自华,是父亲朱鸿钧给他取的。取名为朱自华,号实秋,一方面是取“春华秋实”之意,另外也是考虑他五行缺火,所以取了一个带“火”的“秋”字。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朱自清对朱自华这个名字不是很中意。于是,他在读北大本科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个日后闻名于世的名字朱自清,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字”换作了“佩弦”。“自清”这两个字取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佩弦”则出自《韩非子·观行》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此番改名,极有可能是因为从小被家里人当作女孩子生养的缘故,朱自清自感性情较为迟缓,于是以“佩弦”作为警策。

另据编辑《朱自清全集》的朱乔森解释:“父亲本名自华,号实秋。1917年跳班报考北京大学本科的时候,因为已经预感到即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和‘两肩上人生的担子’,就改名自清,字佩弦。”

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现在看来,朱乔森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知父莫如子,何况这样的说法也可以和朱自清自己的文章相佐证。朱自清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这么一段话: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这大概就是朱乔森所说的“败家的凶惨”吧。由此“败家的凶惨”,朱自清先生所预感的“两肩上人生的担子”之重,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从海州来到扬州

其实,朱自清的本姓也不是“朱”,而是“余”,其原籍为浙江绍兴。其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住在甘泉衙门楼上,有一次饮酒过量不幸坠楼身亡,其夫人也跳楼以死殉夫。他们的儿子余子擎由其山阴同乡朱氏收养,于是改姓为朱。跟随朱家去往苏北涟水以后,朱子擎娶当地首富乔氏女为妻,生下朱则余,即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娶妻吴氏,生子取名鸿钧。他就是朱自清的父亲。

朱自清出生的时候,朱则余在海州府任承审官已经十年多了。他性格谦和,为人谨慎,做了多年县府承审,上下关系十分融洽。四邻对他也是十分敬重。

海州县城不大,但因为地处近海,位于要津,历来为当局所倚重。远从隋朝开始,就受到了格外重视,一直为州一级的治所,号为海州。元时改为海宁州。明初复为海州,属淮安府。镇北的于公、白沟等地,向来以产盐著称。清时仍为州治,直到辛亥革命后,方改名东海,降为县治。海州的位置在现在的连云港西,与徐州东西成一线,是南北气候与人文风俗过渡的地带。

朱自清大约四岁时才随父离开东海,有研究者猜测,他应该是可以讲一些东海话的。虽然那时还是很小的年纪,但多少应该是会说一些的,平日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说的肯定也是东海土语,否则,根本无法交流,便也就无法避免地会被其他孩子排挤。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他会想方设法融入到周围孩子的圈子中去,这其中就包括与其他人说同样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小伙伴们看成是另类或怪物。这样的经历,想来许多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过。

因为朱则余常年在外为官,无人照料家产,其房屋田产慢慢地被其族人侵吞了。家产没了,朱则余干脆将全家搬往扬州,定居下来。这期间,朱自清一直跟随在他的父母身边。所以,朱自清虽生在海州,但却是在扬州长大。他的整个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差不多都是在扬州,这大概也是他说自己是扬州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这里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生活在这样的繁华之地,耳濡目染着扬州的文化气息,朱自清慢慢长大成人了。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自清的成长,自然和扬州息息相关。扬州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包括祖父、父亲两代文人小吏客居扬州的家庭环境,也自然影响着朱自清狷介敏感的个性,以及终生不渝的诗意的文化情怀。朱自清从小性格比较内向,却成为新文化最坚决的拥护者,大学学的是哲学,成名靠的却是诗歌和散文创作,最后在清华大学教的是中国文学,修养最深的是诗学批评。这一切,不能不说和他所成长的环境有关。

前言/序言

小引?清水芙蓉

在结束了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班的学习不久,2012年秋天,我再次来到了鲁迅文学院,参加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进修。

“鲁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一个大院子,都在文学馆路45号。

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周边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唯独这个地方,井然有序地卧着几栋小楼。

文学馆和“鲁院”没有什么明显的分割标志,同属于中国作家协会的两个文学机构,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文学馆的房子多一些,大一些,而“鲁院”只有一栋楼。

45号这个大院子里有水塘,也有花园。闲暇之余,我常常一个人站在水塘边,安静地看里面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鱼儿。看得累了,也常常在文学馆的花园里散步。

我喜欢这个不算太大的花园,在这里散步,不仅可以静思冥想,更可以瞻仰凭吊——在花园的各个角落里,零散地分布着一些雕像,那都是近现代以来令人景仰的文学大师们,有鲁迅,有茅盾,有巴金,有丁玲……

在这些雕塑中,有一个略显孤单的雕像立在文学馆和“鲁院”之间的水塘旁。只见他静静地望着一塘清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的脚下是一簇出淤泥而不染的石刻荷花,正艳艳地开着。

我看着他,看着这个被唤作朱自清的作家、学者、战士——我所敬仰的一个文学大师。

有好几次,我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试图从他静穆的表情里读出一点儿什么来。从他凝重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内心里的大寂寞和灵魂里的大孤独。这寂寞和孤独有被时代环境所压迫下的无奈,还有被俗世所纠缠住的烦闷,更有壮志未酬的苍凉。

这个无法摆脱的大寂寞,萦绕着他,隐隐地现出一些无言的痛苦来。

我大概能够理解这份痛苦。

如果我能够和朱自清先生对话,我会问他:朱先生,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毕生从事文学工作,但你是一个大作家吗?你多半的精力在做学问,但你是一个大学者吗?你从中学教到大学,教了一辈子书,但你是一个大教授吗?你至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被塑造为一个勇敢的不妥协的斗争者,但你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吗?

我不知道朱自清先生会怎么回答。

依照他的性格,他大约会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大作家,不是大学者,不是大教授,也不是民主战士,所有这些,都是时人的赞誉,后人的溢美。

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谦虚”过度或者说“谦虚”到有些“怯懦”的人。

但我要对朱先生说:

你是一个大作家,因为你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匆匆》以及《荷塘月色》,还有大量的堪称绝佳艺术品的文字;

你是一个大学者,因为你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华大学文科乃至整个中国大学的文科发展都有你的功劳;

你是一个大教授,因为你在清华园里培养出了诸如王瑶这样的能够像你一样打通古、近、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大学问家,而王瑶又用自己的那颗大烟斗“熏陶”出了钱理群、陈平原……这是一串串闪着文学之光的名字。可以说从你开始,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成了一个知识的谱系;

你更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因为你一直都在以一个孱弱而坚强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以一己之力对抗着整个时代的灰暗。

这就是你,一个叫作朱自清的人,一朵世所罕见的清水芙蓉。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