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人生大业.教育至上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中国家庭
  触动灵魂!16个中国式教育正反面经典案例
  精辟深刻!16位教育专家特邀嘉宾精彩访谈
  戳中痛点!32种别具一格的教育视野与思维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戳中当下教育痛点、非常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书籍,作者定位为“智慧大革命”“跨界大时代”:一方面通过真实采访16个中国式教育的正反面经典案例,来展现中国父母们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触动每一位家长的灵魂;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与16位教育专家、特邀嘉宾的精彩访谈,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精辟深刻地反映中国教育的现状;书中总共有32篇经典文章,十分生动地表达了32种别具一格的教育视野与思维,《序》和《后记》也写得入木三分、相当独特,而且书中含有精美的彩页和知名画家创作的内文插图。

作者简介

  唐新勇,男,1977年出生,祖籍湖南炎陵,现籍广东广州。著名商业作家、资深策划人、深圳市首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在广州、深圳先后从事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商业写作、品牌营销等工作10多年。迄今已在《知音》《家庭》《华西都市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广州日报》《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数百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千余万字,采访报道过全国上百位企业家,被近30家媒体邀请免费参加海内外大型笔会,已出版《我的中国梦我的财富梦》等多部畅销书籍。

目录

序■中国教育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吗?
第一章感恩的心
我与中国慈善家的“道义契约”/002
大爱是德,教育强则国强/009
带着“纸板爸爸”环游世界/016
感恩世界,才会拥有世界/023
第二章工匠精神
手工锻造的父爱传奇/032
中国教育应注重培养工匠精神/039
钢琴王子蜕变成小偷/048
中国大学生最需要具备“匠心”/057
第三章博爱宝贝
少年“演讲帝”另类成长记/066
博贝,树立中国教育综合体行业标杆/074
狼爸驯女:中国式“拼孩子”/081
我为何要推崇弟子规传统文化教育/088
第四章青春星梦
“坏Boy”成了影视新星/096
震撼人心!艺术教育让他们成为著名童星/103
“来自星星”的疯狂儿子/111
如何正面管教孩子?微课亲子教育盛行/117
第五章出国留学
从中国炎陵到美国哈佛,究竟有多远/126
浅议美育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133
富豪父亲痛悔:英国回来的儿子废了/140
教育最高境界是做孩子的知音/146
第六章打拼人生
继母托起拉丁舞世界冠军/154
终身学习是中国教育“新常态”/161
校长妈妈:有一种爱叫作放手/167
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最合适的教育/174
第七章智慧教育
花样年华:云端上的美丽女教师/182
智慧教育,创造中国教育新势力/188
曾劲词:感动中国的山区好教师/195
智慧时代,如何提升校长竞争力/202
第八章科技时代
闪电侠:95后科学狂人/210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216
孩子沉迷“爱疯”咋办/223
科技正在颠覆中国教育模式/228
后记■中国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儿?/233

精彩书摘

  ■经典案例■
  他与郎朗同龄,而且曾有着几乎相同的人生轨迹。然而,郎朗最终成为了著名国际钢琴家,他却成为了小偷……
  望子成龙,京城陪读风云
  “儿子,你在妈妈身边,永远都是个孩子,因为你是妈妈的唯一。可妈妈如今躺在病床上,仍然为你牵挂不已,你一次次地惹是生非,保证书、检讨书,不知何年何月能写完……”
  那年,15岁的李灏在手术室门口捧读母亲写给他的这封信时,流下了懊悔的泪水。当时,他的母亲严虹正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射频心脏导管手术,由于担心一去不复返,事先她特意写了一封题为《远行》的家书,嘱咐让她操心的儿子好好成才。李灏出生于辽宁沈阳。父亲李旭曾是工厂宣传干事,母亲严虹是幼儿园老师,因他们都爱好文艺,又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便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从小严加管教。
  但李灏天性好动、贪玩,不愿受父母约束,3岁时,他被送到幼儿园,可不到一个月,他就不肯去学校,要自己在外面玩。
  李旭夫妇怕孩子玩物丧志,便不断挖掘儿子的“才华潜力”,开始他们发现李灏有美术细胞,让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感觉李灏更具音乐天赋,就为儿子选择了音乐之路。不久,在亲友的帮助下,李旭夫妇凑足2000余元买了一架钢琴。可李灏练了几天就不想学了,严虹便威胁他:“你不练,就送你去幼儿园!”那时,4岁的李灏最讨厌的就是上学,为此他宁愿练琴。在父母的监督下,他越练越好,并开始跟沈阳音乐学院郝慧芳教授学琴。7岁时他获得了沈阳市儿童钢琴大赛金奖,让全家人对他充满了期望。
  但内心里他还是不喜欢弹钢琴,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小伙伴到外面去疯玩,比如踢足球、堆雪人、捉迷藏等。无论数九寒天,还是酷暑盛夏,他每天都被要求练琴几个小时。冬日里,他经常练得手指冻僵,哭着闹着不肯练,可母亲只是把他的小手放在嘴前哈暖,依然连哄带劝地逼他练琴。有一次,他实在不想练了,便对父母吼起来,没想父亲一个耳光甩下来,他被打得鼻子流血。长此以往,他竟养成了睡觉时手指还在动的习惯……
  后来,李灏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系。李旭夫妇高兴不已,抱着儿子连连夸奖:“儿子,你太棒了,是爸妈的骄傲啊!不过,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学,将来才会有出息,懂吗?”10岁的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不久,在母亲的陪伴下,他来到了北京读书。可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上学第一天,淘气的他就跟同学打架,被学校撵了回来。严虹气得哭求老师原谅,此时已辞去工作的她,在学院东门外附近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平房,月租500元,靠烧蜂窝煤煮饭。
  像严虹这样在京城陪读的父母很多,从全国各地考来的佼佼者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所以李灏的学琴压力进一步增大,而他因为淘气,比别的孩子更多地受到老师和母亲的管教,不仅每天在学校要保证4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回家后还得在母亲的监督下继续练,即便是假日里也要每天坚持七八个小时。在第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李灏获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郎朗。或许是“荣耀”的影响,此时他已自觉地喜欢上了钢琴。不久,他被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公费读书,第二年又成为香港回归国际钢琴大赛中国少年组代表赴港演出……
  严虹和在沈阳上班的丈夫,似乎看到了儿子美好的未来。李灏上初二后,母亲让他读寄宿。然而,不到一星期,李灏竟然又惹事了——老师投诉说,李灏晚上不好好睡觉,把上铺的同学拖下来下棋,硬不让别人休息!严虹只好把儿子带回家自己管。但那年底,李灏再次闯祸:一天,他和同学踢完足球,路过学校一个很旧的澡堂,他听同学说可以看到女生洗澡,就好奇地爬到房顶上去,结果把砖踩掉下来砸中了一个同学的脑袋……
  事后,李灏不仅赔偿了伤者巨额的医疗费,而且和其他违反校规的同学一起受到了学校处分,由公费生转为自费生!为这事,从沈阳赶到北京的李旭很快折腾出了急性阑尾炎,而严虹也被气得心脏病复发。李灏变成自费生后,每年光学费就要3万元,这使得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艰难。
  让孩子辍学已不可能,李旭夫妇只能咬牙撑住。严虹不得不和儿子搬到北京古城一所小学的库房里租了间6平方米的房子,月租150元,连电视都卖了,只留下一台钢琴。严虹睡上铺,李灏睡下铺,母子俩过着极其简陋、清贫的生活。而李旭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已从宣传干事转到厂里的销售科工作,每天早出晚归跑业务,经常四处出差劳累奔波。
  受到处分的李灏,内心里有了很大的波动。从公费生到自费生,意味着由令人羡慕到不被关注;从500元的平房到150元的库房,越租越便宜,越住越远,又怎能让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年在同学面前抬得起头来?面对许多家境富裕、学习优异的同学,他竞争的信心日益减弱。但他无路可逃,还得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练下去,他所有的情绪只能发泄在琴键中。
  一个36度高温的夏日,严虹在陪儿子去学校的路上,再次心脏病发作昏倒在路旁。被送到北京的医院,严虹得知要1.8万元手术费,而沈阳只需1.5万元,为了省下这3000元,她毅然回到沈阳住院。严虹以为这次就要离开人世,没想到她挺过来了。术后,她躺在病床上,笑着问儿子:“我写给你的信,看了吗?有什么话要跟妈妈说吗?”李灏似乎很懂事地回答道:“妈妈,我以后要好好练琴,不再玩球、打架了,不让妈妈伤心……”
  惹是生非,倾心培养的儿子不安定
  只是,李灏依然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次,由于专业课和春游冲突,他逃课去参加了春游。老师觉得这孩子没把心思放在钢琴上,一气之下停了李灏的课。严虹悲伤地频繁奔波在学院里为儿子求情,李旭也赶至北京和妻子一起到老师家里道歉。“这孩子从小贪玩,做事不顾后果,总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想玩,怎么打骂、管教也没用,我这辈子就是欠他的啊……”严虹哭泣不止,老师理解这位母亲的苦衷,同意继续给李灏上课。
  但李灏一次又一次地惹事,使得李旭夫妇对儿子的前途十分担忧。他们觉得让儿子在北京再呆下去,意义不大,而且学费那么贵,还不如让孩子出国深造。李灏16岁时,经人推荐,本来有机会西班牙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等了几个月,也没成行。而这时,郎朗已从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并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渐渐走向职业演奏家的道路,甚至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相比之下,李灏的钢琴之路显得格外艰辛曲折,同样付出了一切的李旭夫妇,又怎甘心让自己的儿子半途而废呢?
  为了让李灏有个好的前途,也为了让孩子能够独立地闯一闯,李旭夫妇继续帮儿子寻找着出国机会。后来,经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校友的推荐,李灏又有了赴德国留学的机会,17岁的他离开北京独自去了德国留学。
  在出国前,李旭夫妇曾反复叮嘱儿子:“你现在长大了,该懂事了,在国外要学会做人……”李灏口头上顺着父母的意思说得很好,但李旭夫妇还是特别担心,知道儿子总是“脑子缺根弦”。这次出国,严虹本来还想陪同儿子前往的,但她身体不好,出国要办医疗担保手续,需要时间,另外家里的经济也窘迫,儿子的学费都是他们用沈阳的房子做抵押贷款筹来的。因此,李灏只能一个人前往德国。送走儿子,严虹也回到沈阳找了一份普通工作,和丈夫一起慢慢偿还银行贷款以及支付儿子在国外的生活费。
  李灏到达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后,师从于德国钢琴家Peter?Waas教授。由于他从小到大没有住过校,一直由母亲专门守在身边陪读,他既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善于与人相处,所以到了德国后,他就像断线的风筝,开始脱离轨迹。第一个月,他就嫌住校不自由,固执地在外面租了房。严虹打电话责备儿子,他却跟父母诉苦:“爸妈,学校太郁闷了,全校只有我一个中国留学生!我没有朋友,和外国人合不来,只好搬出来了……”
  ……

前言/序言

  中国教育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吗?
  (一)中国教育的“失败”
  无论是世界级富豪,还是中小企业家。
  也不管是贵族阶层,还是普通老百姓。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教育。我们很多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比如老师希望桃李满天下,家长总是“望子成龙”。
  但是,教育究竟是什么?很多人没搞懂,或者说,搞懂了理论,实践却不一样。
  智商高达194的美国犹太天才、伟大的先知马斯洛先生,曾根据需求理论,把人类发展分为三大阶段、五个层次的金字塔型结构。三大阶段为: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五个层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到了富裕阶段(自我实现),才能形成完美人格,成为社会最顶端的成功人士,但前提是,要按照上述次序,通过不同的教育,由低层次一层一层向高层次递进,方可如愿以偿。
  显然,马斯洛先生所指的教育,包含了生存生活、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知识技术、人际关系、道德人格、创造能力等。应该说,这才是人类教育的本质,只有达到了上述各方面的教育效果,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人士。
  我记得曾有一位教授,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概意思是,中国的教育已经偏离人类教育的本质,中国教育“失败”的深层原因,在于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他举了个例子,说中国教育规模盛大,但中国大陆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和菲尔茨奖,每年世界发布的十大科技新闻也与中国无缘,迄今为止所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菲尔茨奖的中国人(包括华裔外国人),都没有在中国大陆上过学,等等。
  并且,该教授认为,这种教育的“失败”,正是“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的:“应试教育”没有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违背了教育本质,比如现在的中小学生们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繁重的课程和作业,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课外补习等,消磨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是毁坏科学人才的根本所在;不仅如此,“应试教育”还使很多父母盲目追求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品质培养、人格教育,狭隘的“望子成龙”观念愈演愈烈……
  对此,还有很多教授、专家、学者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阐述过中国教育的“失败”。比如,说“应试教育”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说中国教育的过程,没有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没有给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而是为了中考、高考,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迫切需要拯救。
  (二)中国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
  对于中国教育,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各种各样抨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抱怨与批评,却很少意识到,支撑中国崛起奇迹的,其实正是中国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代代人才。
  中国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各路精英们一味吐槽和鄙弃的对象,它更需要的是认真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面对世界,即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不应该拾人牙慧,一味只见他人之长,还必须懂得和珍重自家山上这块“玉”。我们惟有自己站起来,平心静气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会促成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更好融合——那样才有可能建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每一种教育体系都会有利有弊。我不是教授,也不是专家,很难全方位、更深层次地研究和发现中国教育的优势。但是,我相信中国教育还是有其成功之处的。比如面对分数、升学率、高考制度等争议性问题,它们的积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有利于客观公正选拔人才,可使教育模式正规化、易于操作;防止了不劳而获的人性弱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能够节约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
  当我们屡屡对自己的教育体系不满时,不少西方国家的教育界却睁大了眼睛,甚至对中国教育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能够打造出如此高水平又有很高均衡度的基础教育体系,了不起。比如有新闻报道,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曾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专门学习“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美国教育界也曾组团访问中国,认为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成了他们眼中破解中国经济社会瞩目成就的“秘密”……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