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医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特别是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出版了一些较为规范的中医英文教材和汉英中医词典。有的学者还撰写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探讨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在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此后中医英语翻译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

作者简介

  李照国,男,1961年出生,陕西三原人,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中医学博士、翻译学博士后。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农工民主党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国家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IcD一11传统医学部分(WHO/ICTM)术语工作组专家,世界标准化组织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49)术语工作组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委员会委员,JournalofIntegrativMedicine杂志常务编委及专栏撰稿人。先后撰写出版《中医翻译导论》等学术著作26部及《月落闲阁》等杂文集5部,先后翻译出版《黄帝内经》《难经》等译著2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所主讲的“国学典籍英译”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翻译
第二节临床诊疗术语的翻译
第三节中药方剂术语的翻译

第三章中医基本理论概念和术语的英译研究
第一节中医学科名称的翻译研究
第二节阴阳学说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三节五行学说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四章藏象学说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翻译研究
第一节脏腑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二节五脏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三节六腑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四节奇恒之腑基本概念翻译研究

第五章气精血津液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一节气之基本概念翻译研究
第二节精之基本概念翻译研究
第三节血之基本概念翻译研究
第四节津液基本概念翻译研究

第六章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七章形体官窍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一节形体结构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二节官窍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

第八章病因学说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九章病机学说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第十章中医养生预防基本概念的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研究》:
  中医是目前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体系最为完整、疗效最为显著、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传统医学体系。早在秦汉之际,中医已经逐步传人周边地域,20世纪以来更是走出亚洲,传扬世界,为世界医药的发展,为各国民众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中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自然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虽然中西医均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健康问题为目标,但在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所以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中医对应语,给中医的对外翻译和国际交流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医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特别是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出版了一些较为规范的中医英文教材和汉英中医词典。有的学者还撰写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探讨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在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此后中医英语翻译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
  中医用语英译的国际标准化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中国政府有关方面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和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加快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促进各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在《阿拉木图宣言》精神的鼓舞下,WHO在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设立了不少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为世界各国培养针灸医师。为了配合WHO开展国际针灸师的培训工作,中国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和翻译人员编写和翻译了《中国针灸学》一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特别是经络学说和针灸理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有关机构组织专家编写和翻译的英文版中医教科书,语言较为规范,翻译较为统一,为此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奠定了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之间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拓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针刺麻醉术之后,中国古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再一次在西方乃至于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WHO的推动下,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国医药学开始在世界各地扎扎实实地传播、应用和发展起来。为了使中医药在各国的医药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WHO主持制订了有关针灸疗法的适应证,并在许多国家开设了培训国际针灸师的传统医学国际合作中心。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医的英语翻译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医学科技界——的极大关注。一批早期毕业于教会学校的医学家——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学家——开始认真思考、总结和研究如何将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翻译成英语的问题。代表人物有原北京医科大学的黄孝楷教授、谢竹藩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马堪温教授、陈可冀教授、吕维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欧明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帅学忠教授等等,其中谢竹藩教授、欧明教授和帅学忠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先后编写了汉英中医词典,开启了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的先河。特别是欧明教授1980年出版的《汉英中医常用词汇》及1986年出版的《汉英中医辞典》等,对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为嗣后中医英语翻译在国内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然是指导中医英语翻译实践及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研究的“备急千金要方”。
  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医学体系,且其理论和实践均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在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上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而且在术语体系和表述方法上与现代医学也泾渭分明。所以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中医对应语,给中医的对外翻译和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针刺麻醉术的成功应用,古老的中医药学再次引起了国际医学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和交流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发展。中医药的翻译——特别是英语翻译——也因此而在海内外广泛开展起来。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个潜在的难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翻译人员和研究人员必须面对但又无法有效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及其国际标准化。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