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韩愈和柳宗元在安史之乱之后,继承中唐以来“宗经明道”的文学主张,并身体力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力图变革社会现实,由此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他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重视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强调要“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
  北宋年间,欧阳修振臂一呼,再次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这次“古文运动”直承中唐韩愈、柳宗元的要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至。”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至。”欧阳修自己积极创作了大批优秀散文,而且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自己周围,保证了古文运动的深入发展。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者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学者朱右将他们的文章编辑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由此而起。明朝中叶。学者唐顺之辑录《文编》,仅取此八人文章。这为“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作用。此后不久,学者茅坤根据朱、唐的标准选编了八人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精彩书评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王子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目录

韩愈
师说
杂说(其四)
进学解
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铭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孟东野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毛颖传
张中丞传后叙
蓝田县丞厅壁记
论佛骨表
原道
柳宗元
捕蛇者说
三戒(并序)
梓人传
蝓搬传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钻镯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愚溪诗序
种树郭橐驼传
段太尉逸事状
封建论
驳复仇议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
伶官传序
苏氏文集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卖油翁
秋声赋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菱溪石记
偃虹堤记
养鱼记
朋党论
与高司谏书
泷冈阡表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祭石曼卿文
苏洵
六国论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御将
强弱
攻守
用间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送石昌言使北引
名二子说
苏轼
石钟山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文与可画篑筜谷偃竹记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
晁错论
留侯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上梅直讲书/l
答谢民师推官书,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
六国论
三国论
巢谷传
孟德传
墨竹赋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答司马谏议书
上人书
同学一首别子固
送孙正之序
伤仲永
读《孟尝君传》
读《柳宗元传》
书《刺客传》后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曾巩

前言/序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学者朱右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始于此。明朝中叶,学者唐顺Z辑录《文编》,仅取此八人的文章,这为“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作用。此后不久,学者茅坤根据朱、唐的标准选编了八人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在我们今人看来,“散文”二字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词语。但是,放在“八大家”生活的年代,这两个字更多意味着“离经叛道”和“不合时宜”。因此,“散文”要想立足于世,非经历暴风骤雨似的文化运动,非有力能扛鼎“大家”的摇旗呐喊,而不能实现。而这“八大家”正是唐宋之际两次“古文运动”的发起人物和擎旗斩将的中坚人物,其实这才是“八大家”之为“大家”的真正原因。
  唐宋时期,“散文”的正式学名叫作“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以散行单句为主、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的文体。此概念最早由韩愈提出,是相对于当时的主流文体“骈文”而言的。所谓“骈文”,是指六朝(魏、晋、宋、齐、梁、陈)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骈文始于西汉立国之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中虽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更多的则是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作品。这就丧失了作为文字、文章的本来意义:经世致用,言为事作,而沦为一种文字游戏,因此,作为一种文体,骈文于当时已经成了文学发展的严重障碍。
  针对这种文道没落的状况,西魏(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时期的古文,以改革骈文文体,但收效甚微。隋文帝时,曾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朝臣李谔也上书请革“文华”,但都没有扭转这种颓风。唐朝初期,骈文仍占文坛的主导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曾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多用骈体;同一时期,陈子昂也擎起复古的旗帜,但都收效甚微。
  唐玄宗天宝年间,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文学主张,史学家刘知几也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这就成为“古文运动”的先声。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重新进入暂时的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迹象。但是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因此一些有识之士便继承中唐以来“宗经明道”的文学主张,并身体力行,力图变革社会现实,由此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文化浪潮,其声势*一次压倒了骈文,成为一次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这次“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就是韩愈和柳宗元。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