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23年,《呐喊》甫一出版,便引发当时文艺界热议。李大钊说:这是中国*好的一本小说。现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认为:《呐喊》是*近数年来中国文坛上少见之作。那样的讥诮的沉挚,那样的描写深刻,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确实,《呐喊》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影响巨大。《呐喊》极大地保留了原书的原汁原味,同时为了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呐喊》也增加了很专业的注释。

  此外,《呐喊》插图选用一代大师丰子恺的画作。其以漫画的方式,于寥寥数笔中勾勒出鲁迅的小说世界,更能表达鲁迅战士精神的灵魂。

内容简介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收录其1918年到1922年所作,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在内14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及成熟标志,小说集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既有孤独彷徨的知识分子,也有封建重压下的农民,既有冷漠的看客,也有大气凛然,一心革命的革命者,浓缩了近代中国的苦难。他将愤怒哀伤的笔触化为一把利剑,直击封建旧恶势力,表现了先生的悲悯之心与忧患意识。《呐喊》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被广大读者喜爱。

  《呐喊》插图选用著名画家丰子恺的绘画作品。其画笔调简洁、流畅,往往在寥寥数笔中就可勾勒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带给观者心灵上的震撼。同样丰子恺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生动准确地描绘鲁迅小说中的情景,更能表现鲁迅小说“力”的深刻与灵魂。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学文,立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尖锐批评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相继出版有《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闲集》等小说、散文、杂文专著。1936年1月19日病逝于上海。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目录

目录

自序001

狂人日记007

孔乙己019

药029

明天043

一件小事052

头发的故事055

风波061

故乡072

阿Q正传087

端午节138

白光147

兔和猫156

鸭的喜剧161

社戏165

前言/序言

 
《呐喊》导读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年到1922年,共有14篇作品。除大家都很熟悉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外,还有《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白话小说。作品构思巧妙,主体内容是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日记,因为“我”是精神病患者,所以能够获得平常人没有的惊奇状态。在这种惊奇状态中,“我”对“他人”和“自己”甚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吃人。作品实写的是狂人的行动、思想,但实际上是通过“狂人”的“狂语”来象征性地揭露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剥夺的残酷历史本质和吃人本质。《狂人日记》是鲁迅前期小说创作的总序言,预示了其后所有作品的总主题。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纪元的到来。

  第二篇小说是《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满意的一篇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艺术上的上乘之作,短短三千来字就刻画出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作品写的是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故事,他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但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不屑于从事其他生计,*后沦落到乞食和偷窃的地步。但鲁迅在嘲笑孔乙己的同时,又给他无限的同情。实际上,鲁迅真正无情揭露的是社会对于贫苦人的凉薄。这个主题在他随后创作的《阿Q正传》《明天》《祝福》等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第十一篇《白光》的主人公陈士成与孔乙己一样是屡试不第的科举失败者,第十六次县考不中后,陈士成精神失去常态,羞见祖宗、学生,甚至觉得“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在疯狂状态下,他又一次想起了从小听祖母说起的陈氏祖宗曾经在这个宅子的某个处所埋藏有巨量金银的传说。在神奇的月亮的导引下,陈士成开始了疯狂的“掘金”。在挖到几片破碎的瓷片和一个吓人的下巴骨后,他在月光的导引下走进了城外十五里的万流湖中。

  《药》和《明天》的故事都发生在阴惨暗淡的黑夜,气氛压抑。故事的中心线索都是主人幼子的病和死,都涉及到对害人性命的中医的揭露。尤其是《明天》中,有对中医何小仙的生动描绘。但是,除了对中医的揭露,两篇作品还有更重要的命意。《药》的主旨是写当时国民的愚昧,这里的国民是普遍的,既包括以革命者的鲜血作药引的华老栓夫妇、向官府出卖自己侄子的夏三爷,也包括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茶馆里的茶客们。《明天》则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的悲苦命运,显示国民的冷酷无情。

  《一件小事》说的的确是一件小事,“我”的人力车夫在拉我上班的路上带倒了一个走路不小心的女人。在“我”看来,被撞的女人自己应该负相当的责任,因为是她突然从路边“横截过来”的,而且她看起来应该没有什么事,但车夫却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把这个女人小心扶起来,并和她一起走向警察所自首。虽然是一篇短小的作品,立意却很积极向上。

  《头发的故事》,是“我”和“前辈先生N”在“双十节”的一番谈话。N先生在谈话中流露出对政治的不信任和对群众的绝望。N先生回忆了自古以来环绕着头发的去留这样一个小问题,中国人所经历的“吃苦,受难,灭亡”,并以此来说明在中国改革之难。《风波》依然围绕着头发的故事展开,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小镇上的农民。七斤是鲁镇的农民,但他又是比“捏锄头柄”的人地位更高的“撑船人”。但他却有些哀声叹气,因为听说“皇帝坐了龙庭了”,而他又知道“皇帝要辫子”,没有了辫子的他是要被杀头的。不过到*后,皇帝好像又没有坐上龙庭,一场风波平息了。《风波》显然是以1917年发生的张勋复辟为背景。

  《故乡》是鲁迅小说中非常著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故事写“我”在一个寒冬回到“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我”回到故乡是为了打理已经没落颓败的故家,把家人接到北京。在故乡,“我”遇到了儿时的伙伴闰土。闰土的父亲过去曾在“我”家做短工,因此闰土有时候也来帮忙。虽然“我”是少爷,但那时候曾和闰土一起玩耍,并无隔阂。但这次再见到闰土时,发现他老了很多,而且受身份意识束缚,竟然把儿时的玩伴“我”称为“老爷”。这是全篇中*让“我”感到悲哀、也*让人感到震悚的时刻。

  写于1921年的《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是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写照,也是劳苦大众被压迫历史的缩影。作品通过阿Q的悲剧,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批判了精神胜利法对人民的毒害。

  《风波》《故乡》和《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创作中*有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农民的作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把地位低下的普通农民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作家。而且,农民是鲁迅*擅长描写的对象。由于与对象保有适当的距离,鲁迅描写农民的作品总是能够秉有纯粹客观的态度,从容闲散的笔调。

  《端午节》和《头发的故事》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素材。《端午节》中的主人公方玄绰在政府做官,同时在学校兼职做老师,他一向也和《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一样消极避世,凡事退缩,但当他面对日益严重的政府欠俸和学校欠薪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时,也开始变得躁动不安起来。《彷徨》中的《幸福的家庭》延续了这种小市民生活的主题。

  《兔和猫》和《鸭的喜剧》是描写身边琐事的小品文,故事的地点不再是作者儿时的水乡,而是在北京的四合院。两篇都是关于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故事。《兔和猫》写一对白兔和他们生的一窝小兔给院子里的家人们带来的快乐,但“可恶的一匹大黑猫”却伤害了其中的两只小兔。这篇作品中提出的对猫的仇视,在后来的《朝花夕拾》中有进一步的展开。《鸭的喜剧》是关于一群小蝌蚪和四只小鸭子的故事。小蝌蚪和小鸭子都是大家喜爱的动物,但小鸭子却吃光了池子里的小蝌蚪。两篇作品表现了作者的生命观。

  *后一篇《社戏》,又从现在居住的北京回到了故乡绍兴。主要是对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乘船去看社戏的回忆。作品描绘了一个抒情诗的世界,有作者其他作品中少见的精彩的景物描写,因此深受读者的喜爱。这篇作品的主题在《朝花夕拾》中也有进一步的展开。

  钱振文(博士,鲁迅研究专家)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