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这部书考据详尽、尊重史实。

2.这部书具有实用性:诸葛亮的一生,是创业者的教课书,是经营者的管理指南,是有志者的励志传奇……

3.这部书具有趣味性:通过缜密的考证和大量的史料,用轻松的语言,详述诸葛亮的一生,还原一个生动的诸葛亮。

内容简介

诸葛亮,一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谋局与破局:诸葛亮大传(套装全2册)》全景式地回顾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册从孔明出生时写起,一直到刘备称帝当丞相,其间写了诸葛亮在败走当阳、赤壁之战、攻蜀伐汉运筹帷幄、统领百官等历史。

下册诸葛亮辅助后主稳定蜀汉大局、南征七擒孟获、北伐五出祁山、星陨五丈原的内容,体现了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精神。

谋局与破局:诸葛亮大传(套装全2册)》具有考据详尽、尊重史实。在写法上,凡史料有明确记载的皆以史料为准,没有史料记载的以合理推断还原史实,绝不作毫无依据的虚构,拒绝任何戏说。

具有全面性:《谋局与破局:诸葛亮大传(套装全2册)》集中起了几乎所有正史中涉及诸葛亮的史料,抽丝剥蚕,于纷繁中理出头绪,为您呈现真实、全景、有性格的诸葛亮一生。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和“我们爱历史”等多家知名自媒体平台的专栏作家,出版《三国全史》《曹操秘史》《孙权大传》《刘备大传》《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等,《曹操秘史》另由香港中华书局和台湾人类智库出版,《浪花淘尽英雄》另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精彩书评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刘备

诸葛亮善治国。——贾诩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康熙

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乾隆

真乃天下奇才也!——司马懿

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曾国藩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钱穆

目录

Contents

认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诸葛亮(代序)/001

目 录

第一章 乱世少年/001

一个郡丞的儿子/002

灰色的记忆/008

叔父诸葛玄/011

由豫章到荆州/014

第二章 乡村青年/019

隐居小山村/020

求学有鸿儒/025

往来无白丁/027

拜师传奇/032

第三章 如鱼得水/035

长啸抱膝亭/036

娶了个“丑媳妇”/038

刘备新野求贤/041

不同版本的相见/044

战略规划书/047

第四章 危险时刻/051

刘备的“智囊团”/052

“姨父”的家务事/054

曹操的大军来了/056

劝刘备取襄阳/059

长坂坡遇险/063

第五章 奉命出使/067

江边一座小镇/068

曹军何时进攻/071

双方兵力盘点/074

同龄人的激将法/077

做出两手准备/082

第六章 赤壁之战/087

拒绝张昭的好意/088

被高估的战役/091

汉水阻击战/094

切断敌军运输线/098

第七章 南下临烝/103

不公平的分配/104

“借荆州”真相/106

“既生瑜,何生亮”/109

老同学也来了/113

军师中郎将/116

延揽各方人才/119

第八章 留镇荆州/123

一次秘密访问/124

领兵驻守南郡/126

天上掉馅饼/129

看护大本营/131

维护孙刘联盟/134

“卧龙”失“凤雏”/137

第九章 西进益州/143

指挥三路大军/144

终于攻入成都/146

刘备的赏赐/149

化解“金融危机”/153

第十章 得力助手/159

署理左将军府/160

兼任益州郡太守/162

发掘本土人才/165

协调各方关系/169

大力发展经济/172

第十一章 夺取汉中/179

劝降“神秘教主”/180

关于汉中的争论/184

“尽时人之器用”/188

决胜定军山/192

一份劝进者名单/195

酝酿“四方将军”/201

第十二章 荆州惊变/209

诸葛瑾的成都行/210

关羽突然北伐/214

把荆州弄丢了/219

劝说刘备杀养子/224

留下一段争议/227

第十三章 开国丞相/233

一招解难题/234

刘备武担山称帝/238

蜀汉众臣之首/241

两难的选择/246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受命托孤/001

为何不随征/002

稳定益州局势/007

奉命赶赴永安/009

君臣的秘密谈话/013

泪洒托孤堂/015

第二章 挑起重担/019

辅佐后主继位/020

南方发生叛乱/023

拒绝对手招降/026

第三章 开府治事/033

组建丞相府/034

工作中率先垂范/038

关起门来搞建设/045

第四章 破冰之旅/051

出使孙吴的“大使”/052

关系迅速回暖/055

侄子诸葛恪/058

第五章 果断出手/063

属下的担忧/064

深入不毛之地/067

有没有“七擒七纵”/071

实现长治久安/074

第六章 上表北伐/079

策动孟达回归/080

曹丕突然死了/083

凛然《出师表》/086

加强内部团结/090

第七章 移师汉中/095

发布《伐魏诏》/096

纶帽和玉玦/099

“子午谷计划”/104

第八章 首次北伐/109

兵出祁山堡/110

遭遇顽强抵抗/113

“凉州上士”姜维/115

为什么选马谡/118

街亭发生了什么/120

有没有“空城计”/124

挥泪斩马谡/127

第九章 二次北伐/135

“八阵图”不是传说/136

发明“诸葛弩”/139

再上《出师表》/141

兵阻陈仓城/146

为何不再自贬/150

第十章 三次北伐/155

武都和阴平/156

侄子的工作问题/158

孙权出了道难题/161

吴蜀誓言“分天下”/164

三路来犯之敌/168

一场“及时雨”/174

第十一章 四次北伐/179

一碗水端平/180

新对手来了/184

再次兵出祁山/188

展开绝地反击/192

弹劾托孤大臣/198

第十二章 五次北伐/203

制作木牛流马/204

淡泊以明志/207

悲壮的出师/210

驻兵五丈原/214

“秋风原下久裴回”/218

第十三章 长眠汉中/223

巨星陨落大树倾/224

“五丈原会议”真相/228

长眠定军山下/232

蜀汉的兴亡/237

千载任评说/242

参考文献/250

精彩书摘

不同版本的相见

作为诸葛亮无话不谈的挚友,徐庶离开襄阳投奔刘备前有没有跟诸葛亮商量不得而知,徐庶很了解诸葛亮的才华和志向,他也许劝诸葛亮和他一块去,诸葛亮没有答应。

但是,还有另一说法,说诸葛亮此时也和徐庶一样,主动地投奔了刘备,只是刘备不在新野,而在与襄阳城一河之隔的樊城,持这个说法的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按照这个说法,诸葛亮跑到樊城去见刘备,但刘备没听说过这个年轻人,把他当成一般儒生接待。当时受刘备接待的儒生很多,不止诸葛亮一个,大家坐在一块闲扯,扯了一阵,众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下来没走(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

刘备可能并没有跟诸葛亮单独交流一下的打算,他有个爱好,或许源于他早年帮着母亲织过席子的经历,他喜欢做小手工,闲来无聊编个小东西自娱。而好多人也知道刘刺史有这个爱好,遇着适合编织的东西就送给他,恰好有人送给刘备一条牦牛尾巴,儒生们走后,刘备觉得无聊,也不管诸葛亮还在,就一个人编了起来。

刘备正陶醉在做手工的乐趣时,诸葛亮上前道:“将军您应该树立远大志向,整天弄个牛尾巴编算怎么回事(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牦而已邪)?”刘备这才发现了这个年轻人,见他身材魁伟,谈吐镇定,气宇不凡。赶紧把手里的东西扔了,说:“这怎么说呢,我也是借此打发心中的忧愁罢了。”

诸葛亮接着问:“将军以为刘表将军与曹操相比如何?”

刘备回答:“刘表不如曹操。”

诸葛亮又问:“将军您自认为比曹操如何呢?”

刘备回答:“也不如曹操。”

诸葛亮说:“你们都比不上曹操,而将军您手里只有几千人马,靠这点力量如何能抵挡曹操呢?”

刘备说:“我也正为这犯愁呢,那你说该怎么办?”

诸葛亮答道:“荆州的人口本不少,只是登记在册的人很少,将军可以建议刘表将军,把流动人口管理起来,重新登记户籍,照此征调兵众。”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结果实力大增,从而对诸葛亮以上宾之礼待之。

上面这个说法显然不如下面的说法更有名,根据《三国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诸葛亮并没有主动去新野或樊城,他与刘备见面,是刘备主动上门求见的,而且一共见了3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刘备不认识诸葛亮,他求才若渴,身边尤其缺智囊。有两个人先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就是刘备想找的智囊。一个人是司马徽。

据《襄阳记》记载,刘备来荆州以后,听说了司马徽的大名,就上门拜访。

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儒生俗士,怎能看透天下大事?能看清天下大势的,必须是俊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刘备问何人堪称为俊杰,司马徽回答道:“伏龙、凤雏。”刘备再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回答:“诸葛孔明,庞士元。”《襄阳记》把“卧龙”说成“伏龙”,意思差不多,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还没等刘备去找他们,徐庶已经来到了刘备身边,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根据《三国志》记载,徐庶来到刘备身边后,对刘备说:“诸葛亮像一条卧龙,将军不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徐庶道:“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去一趟。”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3次,才见到了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后面这个说法更为被大家接受,成为英明的君主求贤若渴的典范。

多年后,诸葛亮欲北伐,向后主上了一份《出师表》,中间有一段话道出了他与先主刘备相见的情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面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3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上面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一定矛盾,但即便是第一种说法,也丝毫不影响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刘备选择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是他最急需的人才,大家都来向他推荐;诸葛亮选择刘备,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当时,时局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想象,诸葛亮暂栖隆中,对外面的事情尤其曹操方面的动态定然十分关注,他没有同孟建、石韬一道回到北方,自然不想加入曹操阵营。除了早年对曹操以及曹军留下的恶劣印象外,诸葛亮考虑更多的还是曹操把挟持朝廷以来社会上对他的种种非议。

除此之外,诸葛亮肯定还有另外一种考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才,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去发展,除了看这个组织的思想、实力和影响外,还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个组织中能发挥的作用。此时曹操手下已人才济济,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多次颁布求才令,让曹操身边出现了人才的大繁荣,单就身边的智囊来说,顶尖的就有了好几位。

一个组织在创业阶段虽然知名度有限,未来发展不确定,投身其中有风险,但是因为它的发展空间大,给人才预留的发展资源也多,在这样的组织里进步快。等这个组织发展壮大起来,知名度、美誉度都达到一定水平,人才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力反而降低。

诸葛亮不愿意投奔曹操,这也是重要的原因。诸葛亮更不会考虑刘表,如果他有此意,早就像庞统那样出来去刘表手下做事了,在诸葛亮眼中,刘表既无雄才也无大略,荆州迟早要易主。

但是,要说这10年来诸葛亮隐居隆中就是在等待刘备,那也比较夸张。对于刘备,诸葛亮了解得恐怕也比较有限,只是在当时的局面下,诸葛亮可供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凡三往,乃见”的原因,史书并未有正面解释,有人理解为诸葛亮在考验刘备的诚意,也有人认为是诸葛亮还没有想好见面后如何与刘备谈论天下大事。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说明诸葛亮内心还有矛盾,对于投奔刘备,他觉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试想一下,刘备如果来一次或两次之后就不再来了,今后的合作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说明刘备当时拥有的有利条件确实乏善可陈,诸葛亮必须认真思考一番,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