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明明很努力,为什么却一直这么累?

逃离低配人生,生活才会豁然开朗。

你以为每天很用力地去活就ok了嘛?

然并卵!!

日本励志导师风靡全球的百万畅销书作家

《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

直击心灵的新作

我们的那些小确丧们

满怀深情去恳求,却还是被拒绝。

人终究一死。

年轻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自己老了会怎么样。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父母老了……

人生所剩下的时间之长短,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当有人阻碍我的前进方向时,靠武力是得不到真正的解决的。如果阻碍我们的是一个小孩子,或许有人会建议“孩子嘛,打他一顿不就好了”,但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死了之后,会不会没有人会记得我曾经在世上存在过呢。

看到她来病房看望我,我的病……似乎更严重了。

……即使如此,也要活下去。不只要活着,更要好好活着。

内容简介

日本畅销书作者岸见一郎励志作品。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疲惫”的原因,理性分析我们在面对真实生活时的心理动态,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扒开“活得累”这一状态的外表去查看它的真正实体,旨在引导读者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所处的生活状态,才能逃离出当前“感觉活得好累”的困境。

我们的那些小确丧们

满怀深情去恳求,却还是被拒绝。

人终究一死。

年轻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自己老了会怎么样。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父母老了……

人生所剩下的时间之长短,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当有人阻碍我的前进方向时,靠武力是得不到真正的解决的。如果阻碍我们的是一个小孩子,或许有人会建议“孩子嘛,打他一顿不就好了”,但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死了之后,会不会没有人会记得我曾经在世上存在过呢。

看到她来病房看望我,我的病……似乎更严重了。

……即使如此,也要活下去。不只要活着,更要好好活着。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日本百万畅销书作家、励志导师。曾出版《被讨厌的勇气》风靡全球,久居各国图书排行榜首位。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目录

序言011

第一章何为‘活得累’015

怪力男/卡珊德拉(Cassandra)之呐喊/主动背上重担/弓背前倾/连续不断的霉运/寻找困难

第二章原因论与目的论-解救自由意志025

真正原因/苏格拉底悖论(Socraticparadox)/所有人都想要幸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阿德勒的‘原因’论/目的论/使用感情/解决自由意志/内发的事情/作为‘善’的目的

第三章劣等自卑感-围绕着神经症生活方式045

生活方式(lifestyle)的含义/作为认知偏差(cognitivebias)的生活方式/被赋予意义的世界/性格/社会概念/解决问题的模式/自己选的生活方式/人是在什么时候选择生活方式的?/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为了不前进而伸出的‘手’/将他者视为敌人/不可以喜欢上自己的人/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神经症生活方式的特征/容易形成神经症生活方式的人/作为劣等自卑感的神经症理论/表面上的因果律/人生的谎言/纠结琐事的人/害怕不可控制的事物/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第四章优等自卑感-围绕虚荣心081

追求优越感是一种普遍欲求/个人优越感的追求/在副战场战斗/所有神经症都是由虚荣心而起/价值贬低倾向/虚荣心谁都会有/战争?歧视?欺负/依赖和借助他者的权威/摆脱虚荣心/娇宠/和他人的纽带

第五章共同体感觉-和他人的关联101

我们不是一个人活着的/作为阻碍前进的他人/用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者的他者/赋予属性/所谓理解是指/理想化的他者/交谈/如何看待他者/伙伴的存在/对他者的贡献/整体的一部分/共同体感觉/被称为"socialinterest"的理由/对他者的关心/共鸣/战争/治疗方向/理想化的共同体感觉/事前理论和事后理论/战争神经症/共鸣(resonance)/对等关系

第六章mementomori(记住你终有一死)-老?病?死139

人不是不死之身/谁都无法逃避老去/有关价值的问题/老去并不是不幸的原因/持有贡献感/接受疾病/康复/和身体建立新关系/伙伴的存在/病者对他人的贡献/无时间岸边/好好活着/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时/作为生的一部分的死亡/不安的含义/不把死亡无效化/不可抗力是存在的/对他者的死亡/作为生的一部分的死亡/死亡可怕吗/不管死为何物/即便如此也要活下去

/不死的形态之一

第七章如何克服生活之苦难167

‘不是我的错’是不够的/看长处而不是短处/通过贡献可以感到自身价值/摆脱被认可的欲望/有了贡献感,被认可欲就会消失/不去满足他者的期待/不去活在可能性里/超越劣等感/努力/具备若干勇气/失败的勇气/不完整的勇气/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承认错误的勇气/信赖他者/无法信赖时/当信赖遭到背叛时/为什么需要信赖/构筑信赖/先信赖再交谈/看出对方的好的意图/分开课题/自己决定/依赖与自立/不要‘有眼力劲’/努力使人理解/摆脱他人的视线,获得解放/其实他者并不是很关注/要介意别人的视线呢/并非位于共同体中心/为了避免对方错觉/比他人视线还要重要的是/不可能和所有人处好关系/摆脱过去,获得自由

第八章即兴地活着221

活着,即为痛苦/面对过于残酷的现实/命运/人在任何状况下都能自由/活在当下/不用把自己表现得那么好/不对自己和他者抱有理想/实现不是靠等待而来的/Kinesis与energeia/当下的幸福/作为energeia的人生/认真地过活/成为Traeumer(梦想家)/理想是一颗北极星/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两只青蛙/不从人生课题逃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后记257

精彩书摘

有一个企图自杀的年轻人,之所以想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未来的40年都和今天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知道就连一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可而知,更何况是40年以后。说实话,他认为40年以后也会和现在一样,这个想法本身就很让我吃惊和不解。对于眼前的现状他大概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真正每天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忙着活下去,哪里还顾得上烦恼呢?虽然如此,他对现状肯定是抱有不满和怨言的。一想到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度过40年,一种不安和茫然的情绪油然而生,促使他萌生了轻生念头吧。即使你现在对自己的将来能画出大概的蓝图,你的人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照着这个蓝图去实现。即使你是高学历、就职于一流企业,也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在这个竞争社会,即使你眼前的人生走得十分顺利且成功,依然需要继续保持下去。如果你身为一个“胜者”内心却为竞争对手的意外出现或某一天自己成了这个竞争社会的落伍者而战战兢兢,那么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胜者。胜者,到底是指哪一种人呢?或者说,我们真的非要当胜者不可吗?和这种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抱着茫然和不安的人不同,有一类人是现在身处艰难状态,觉得每一天活得都很疲惫。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做咨询,他用那无神的目光望着我,给我看刀割疤痕,说,“我又干了傻事了……”这类人只能靠自残带来的伤痛,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实感。到后来这种状况会越发不可收拾,不再满足于割手腕的程度,强烈地渴望了断生命。还有一类人,会不可控制地实施家暴,虐待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曾经是家暴的受害者,遭遇过父母的虐待。但不管父母对自己做过什么,他们都会主动选择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等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会对孩子做出和当年的父母相同的事情。当他们发现自己虽然虐待孩子,但内心却是爱着孩子的话,就更能有力证明当年父母也是出于爱才虐待自己的。越是这种人,其实越深爱孩子。虐待孩子也是出于这份深爱。和那些因不听话而去责骂孩子的父母相比,这类人所抱有的烦恼和痛苦属于完全不同性质和范畴的。和这些例子不同,还有一类人是为其他事情所烦恼和痛苦。歌德曾经说过,“人只要在努力,必然会陷入迷茫。”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公、不合理感到愤怒,下决心揣着梦和理想认真活下去的人,和一开始就放弃人生的人不同,前者始终会为各种烦恼和迷茫感到困扰。就这类人而言,活着必然是一件艰难不易的事情。这种时候,总会出现老于世故的人,会告诉他们现实有多残酷,劝他们“现实点”,试图阻止他们的去路。对于这些论调,的确很难去反驳。因为,终究,年轻人会接受所谓现实的洗礼,放下曾经高举头顶的理想,埋头活在现实中。

还有的人即使陷入了困境,还是会努力追求幸福,不停地告诉自己“人生如愿”。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人靠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便会走进人际关系之中。发现人际关系就是所有烦恼之根源,活着自然是不易的。这很正常。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咨询。他说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外出,为了避开和他人接触,他一直都躲在家里足不出户。“我发现没人能替我过我的人生。所以,想问问您我今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以前的人生,并不能决定现在以及今后的人生。看得出,这位年轻人终于决定把“今后该怎么活下去”视为自己的问题来认真面对,之后我和他交谈过几次。该怎么活下去这类问题不像是自动贩卖机按键就能弹出饮料那么简单地获得答案,但是,如果你打算真挚而认真地过活,那么这个问题是绝对绕不开而必须面对的。《我不想活得这么累》中,我将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扒开“活得累”这一状态的外表去查看它的真正实体。接着,和大家一同研究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逃脱这种困境。我的研究和考察是基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创立的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individualpsychology)而进行的,它在日本是以创始人阿德勒的名字来命名的,叫“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会员,只是到后来,学术上与弗洛伊德出现了分歧和对立,尤其是目的论的观点上,他认为“过去的人生不决定现在以及将来的人生”“人不能以意识和无意识来区分”(individual原义是“不可分割”),于是就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自成一门体系。阿德勒心理学是对常识的反命题,它对于现有的价值观、无意识所主张的文化自明性也是持批判立场的,很多人对这个主张表示不可理解,也反对实践它,但是我希望《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契机,帮助大家摆脱当下的艰难困境,得到幸福的人生。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