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是冯世纶教授等胡希恕弟子根据胡希恕讲课录音及笔记手稿整理而成的精要版本。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中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执简驭繁,简明实用。
  胡希恕(1898-1984),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经方医学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其“六经一八纲一方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目录

上篇讲解《伤寒论》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第30条)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1条~第127条)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真武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

下篇讲解《金匮要略》

精彩书摘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三物白散】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讲解:本条当自“五苓散”后分为两段,“文蛤散”应为“文蛤汤”,“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应改为“三物白散”。病在阳,即病在表,在表当以汗解,而医者反用凉水潠之,喷脸谓之潠;或者灌之,以水浇身谓之灌,均为古人以冷水激迫汗出的方法。热邪被凉水阻遏而不得外越,当汗不汗出,热郁于里则烦,热与水相激,而皮肤起粟粒样皮疹,即日常所说“鸡皮疙瘩”,因热未及里,故虽欲饮水而反不渴,应服文蛤汤。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而麻黄用量减半,因表证不甚,故去桂枝减麻黄加入文蛤清热止渴。《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而治消渴。文蛤散中只此一味,咸寒解渴,文中“意欲饮水,反不渴”岂能用之?文蛤汤亦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彼处亦方证不合,吐后伤津,应服文蛤散止渴,断无吐后口渴反用发汗之理,当为传抄之误。文蛤,一说为花皮蛤蜊,《医宗金鉴》言古人又称五倍子为文蛤。临床上五倍子止渴效果不明显,可换用花粉、牡蛎二味代之。
  服过文蛤汤后,仍欲饮水而表不解,恐内有停水,若小便不利,可与五苓散。
  结胸病中,又有一种寒痰凝结而无热的情形,纯为寒实,则不可用苦寒泄热的小陷胸汤,白散治寒实而不治热,故“小陷胸汤”“亦可服”几字当删去。
  白散,为温下寒饮之剂。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巴豆性热,既涌吐又泻下,用于寒实证,临床将巴豆炒出油脂,以草纸将油吸尽,而用巴豆霜,毒性较小。白散强人服半钱匕,赢者减之,用量很小,若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利。若不下利,则服热粥;利不止,则饮凉粥或凉水亦可止利,则看出巴豆之性热,方后“身热”至“如上法”与文意、证见不合,当删去。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讲解:太阳病传人少阳而太阳未解,发为太阳少阳并病:头项强痛为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为少阳兼症,但或眩冒,有时如结胸,均示少阳证不甚明显。可以针刺颈椎,胸椎相接之处以泄其热,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旁一寸五分,肝俞位于第七胸椎旁一寸五分,以对证治疗。因其有少阳证,故慎不可发汗,发汗则易转为少阳阳明并病,见谵语、脉弦,当刺其门,期门穴位于乳下第二肋端,可祛胸中邪热。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讲解:妇女患中风证,发热恶寒,恰好月经来潮,表邪乘子宫空虚而人,称为热人血室。热邪陷入血室,在表之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为少阳证,谵语为蓄血影响脑系之象,当刺期门。“随其实”,意为病变虽在下焦血室,但病证反映却在上部胸胁下满,刺期门可解此处邪热。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讲解:妇人中风证,七八日后,虽无发热恶寒,但出现“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即往来寒热,定时发作,例假中断,血与热结,亦是热人血室。临床上多以小柴胡汤合人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为是,亦有用大柴胡汤配合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之机,当审其证是否可下而定,单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不多。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讲解:外感伤寒初作,而恰巧月经来潮,有两种转归:一是血与热结出现症状,如143条,必须治之;一是热随血去,表邪可解必自愈。本条即是第二种转归,仅仅入夜谵语,别无他病,可不予治疗,勿施吐、下,则无犯胃气,勿汗则无犯上二焦,可自愈。
  ……

前言/序言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杂病论》,留下百余册笔记,我们已分类整理出版,成为全面了解胡希恕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则是整理胡希恕先生讲《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录音内容。2007年已出版发行,2012年再版并配以光盘,今于胡希恕先生120周年诞辰再版发行。
  先生每次讲稿都有变动,后期更是明显,观点有显著变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录音录于1981~1982年,可代表其最终的观点吧?这里之所以用问号,是因我们听到的为先生最后的讲座,无疑主要内容可视作最终的观点。但是2006年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笔记中,有不少是1983年修改的内容,如有关《伤寒论》第214条、第148条等,与1982年讲课录音明显不同。显示了先生在生命后期、病重时仍在修改着笔记,由此似乎看到胡老研究《伤寒论》,如同一生爬喜马拉雅山一样,爬一段,就会有新的体会,却始终认为未爬到顶峰。因此,劝其出版时,常明言:“没考虑成熟,不要发表,不然害人害己!”而我们从这些笔记中,也清晰地看到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轨迹、爬峰的艰辛。“考虑不成熟”,不出书,是先生坚持的道德底线。2011年5月,日本留学生兵头明赠送了跟诊时的录音,其中有一段录音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思想:“我的学生盼望我出书,我还没考虑好,等考虑好后再说吧,也许这一辈子出不了啦!”先生留下遗憾,但留下的笔记和讲课录音,成为经方界的宝贵遗产。
  需要说明的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讲座录音录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录音缺失较多,为了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及准确性,不少内容不得不借助其多次修改的笔记补入。胡老生前亲笔撰写、留存至今的部分散乱的笔记手稿,虽然极具实用价值,但胡老思路灵活,笔记屡屡改动,观点前后有显著变化,对一个条文的解释,有时前后会有五六种不同的描述。因此,本次再版,参阅胡老多本笔记,舍弃一些口语文字,补漏录音缺失的条文,还加入了胡希恕先生特着笔墨、探讨良久、修改再三、对经方理论有重大影响的笔记内容。如对《伤寒论》第148条的注解,不仅体现了胡希恕先生对小柴胡汤方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研究成果及解读关键,还体现了其对六经研究的认识过程,更体现了其一生的研究心血。这样聆听胡老讲课录音,同时阅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从而得以真正认识胡老学术思想原貌。
  又原版有绪论,因在《读懂伤寒论》等书中已录入,故本次再版予以精简删除。
  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后,还可使读者看到经方发展的缩影,即仲景书是前人一代一代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从考虑不成熟到考虑成熟,是通过不断的修改完成的,而每次修改皆是通过临床实验取得的。因此,章太炎叹曰:“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医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论》独盛。”这里启示我们,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不仅要学习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弘扬经方事业,结合临床反复读《伤寒杂病论》,完善经方的理论和方证体系,完成胡希恕先生未竟的事业,做一代经方传人!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