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昆虫记(精装带护封)》一出版便立即成为热销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人们冠以“昆虫的史诗”之美称,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等桂冠,并因此书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亘古未有,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也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法国20世纪初的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称赞道:“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

目录

第一章
我的世外桃源:荒石园
不像学校的学校
和大自然不分彼此的童年
登上万杜山
水塘中隐藏的秘密
第二章
睿智的红蚂蚁
屁股上挂灯笼的虫子
夏夜的绿衣强盗
蟋蟀为什么唱歌
蝗虫并不只干坏事
躲在柴捆里的蓑蛾毛虫
迷人的大孔雀蛾
特别的小阔条纹蛾
爱打扮的石蛾
第三章
了不起的迁徙
蟹蛛:蜘蛛和螃蟹的混血儿
织网的高手
圆网蛛的电报线
蛛网的几何学
圆网蛛的毒吻
不凡的迷宫漏斗蛛
“恶毒女神”克罗多蛛
攀高能手纳博讷狼蛛
第四章
假装优雅的修女螳螂
惨无人道的爱情
螳螂窝的建造
受尽欺负的螳螂幼虫
草地清道夫:圣甲虫
圣甲虫的造型术
聪明的食客:圣甲虫的幼虫
相亲相爱的赛西蜣螂夫妇
西班牙粪蜣螂的母爱
蜡衣虫的哺育室
第五章
小虫子也爱美
昆虫的毒不一定是武器
毒蘑菇是昆虫的佳肴
你懂昆虫的心吗
昆虫“变形记”
矮个的昆虫
昆虫的几何学
以蛆虫为食的寄生虫
虫妈妈的选择
昆虫会自杀吗
第六章
不懂变通的黄翅飞蝗泥蜂
精于算计的猎手
附在猎物身上的幼虫
对飞蝗泥蜂的误会
飞蝗泥蜂的无知本能
泥蜂的返程能力
在沙土里建房子的砂泥蜂
善于冬藏的毛刺砂泥蜂
定居在树莓桩中的壁蜂
佩剑的小剑客
第七章
寻求温暖的长腹蜂
长腹蜂如何筑巢
制陶艺术家:黑蛛蜂
胆大包天的寄生蝇
隧蜂的守护者
艰险的进食技能
土蜂的“伟大”祖先
技艺精湛的麻醉师
住在树木身体里的昆虫
让猎物保鲜的高超剑术
母亲支配卵的性别
第八章
敬业的入殓师:负葬甲
大头黑步甲
爱装死的黑步甲
贪吃的金步甲
恋爱中的金步甲
自己做衣服的锯角叶甲
锯角叶甲的卵
短命的西芫菁
西芫菁的初龄幼虫
第九章
爱护公共卫生的粪金龟
蒂菲粪金龟的道德
蒂菲粪金龟的洞穴
穿金黄色衣服的花金龟
孤僻的朗格多克蝎子
奇怪的示爱方式
背着孩子到处跑的蝎子妈妈
只“喝汤”的绿蝇幼虫
破土而生的麻蝇
第十章
蝉和蚂蚁的寓言
大嗓门的歌唱家
松毛虫的窝和社会
气象播报员:松毛虫
豌豆象产卵
育婴室里的生与死
椿象的美感
惹人憎恶的野草莓树毛虫
色斑菊花象的一生
笃蓐香树蚜虫的迁徙
吃蚜虫的昆虫

精彩书摘

  不懂变通的黄翅飞蝗泥蜂
  黄翅飞蝗泥蜂破茧而出的日子在七月份。它从黑暗的地下摇篮中出来,在罗兰蓟带着刺茎的枝头上飞舞,悠闲地度过美好的八月。罗兰蓟是一种普遍而茂盛的植物,往往盛开在盛夏的烈日下,为黄翅飞蝗泥蜂提供充足而美味的蜜汁。八月一过,黄翅飞蝗泥蜂就必须在道路两侧的边坡上选择一个小地方,开始挖掘和狩猎。
  黄翅飞蝗泥蜂通常都是成群地从事建筑工作,很少单独行动。它们往往十只、二十只或者更多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发选定好的场地。说起它们选择安家场地的标准,有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有易于挖掘的沙土,一块没有遮挡,风吹雨打的水平场地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二是充足的阳光照射。
  筑窝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工期贯穿整个九月。如果你想要了解它们工作的状况,必须要一连好几天凝视着同一个工地,看那些勤劳的矿工们是如何敏捷地跳跃、迅速地活动、忙碌而热切地工作的。
  要想好好观察飞蝗泥蜂完工的家,须趁它们远出捕猎的时机。黄翅飞蝗泥蜂窝的入口先是一个水平的门厅,这是食物储藏室和安置幼虫的卧室,也是通往隐藏所的通道。过了门厅是一个急转弯,洞穴深处是一个椭圆形的蜂房。为了避免坍塌,蜂房的沙土都被压得结结实实,地板、天花板、墙壁都经过认真的修整,这样一来,幼虫的嫩皮就不会被粗糙的墙壁表面弄伤。
  蜂房的直径比较长,水平线是其中最长的轴线。蜂房与过道相通的入口非常狭窄,仅仅够一个黄翅泥蜂带着猎物通行。一个洞穴中通常有三个这样的蜂房,两个蜂房的情况较少,四个蜂房的情况更是不多见。飞蝗泥蜂在第一个蜂房产下一枚卵,为即将出生的幼虫备足食物后,便将蜂房的入口封住,在旁边挖第二个蜂房,同样产卵存放食物,然后再挖第三个,极少数的情况会挖第四个。到了这时,飞蝗泥蜂才把所有堆在门口的泥屑搬回洞里面,清除掉洞外留下的痕迹。
  飞蝗泥蜂建造一个蜂窝和准备食物的时间很短,最多只有两三天,那是因为它们必须在九月月底前全部完工。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勤劳的小虫必须分秒必争地备好一打蟋蟀,把食物千辛万苦地运回蜂窝,放进仓库,最后把窝封好。
  现在,一只嗡嗡叫着的飞蝗泥蜂回来了,停在离村落差不多一沟之隔的灌木丛上,大颚咬着一只胖乎乎的蟋蟀,累得筋疲力尽——那只蟋蟀足有它的几倍重。它休息了一会儿,用腿夹住猎物,用力一跃,跃过家门前的沟壑,沉重地落在了村落里。接下来,它跨在俘虏的身上,咬住俘虏的触角,把蟋蟀拖到目的地——蜂巢。飞蝗泥蜂放下猎物,迅速下到地道里,几秒钟后又把头伸出洞外,一把抓住洞口蟋蟀的触角,猛地使劲,猎物就那样落到了巢穴的深处。
  据我迄今为止所观察到的各种膜翅目掠夺者,都是毫不啰唆的用大颚和两条中足抱住猎物,径直拖进洞穴深处。为什么黄翅飞蝗泥蜂在把猎物运进窝之前一定要检查一番呢?是不是因为它足够谨慎,在带着累赘的负担下洞之前,总是要检查一切是否正常,以便赶走自己出门时钻进来的厚颜无耻的寄生虫呢?
  所谓寄生虫,就是各种双翅目的巧取豪夺的小飞虫,尤其是弥寄蝇,它们总是守在捕猎的膜翅目昆虫的门口,窥视有利的时机,好把自己的卵产在别人的猎物身上。但是,它们根本不敢进入蜂巢内,实际上也完全没有必要进去,因为他们可以利用飞蝗泥蜂暂时把猎物抛在洞口的机会,把卵产在蟋蟀的身上。所以这个解释是不成立的。黄翅飞蝗泥蜂之所以要下到窝里去看一下,是不是因为有某种更大的危险在威胁着它呢?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群紧张干活的黄翅飞蝗泥蜂中间发现了一个不同类的猎手,那是一只黑色步甲蜂。在黄翅飞蝗泥蜂干活的时候,别的膜翅目昆虫通常不被允许混在里面,但眼前这个不速之客却异常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把沙砾、干草茎碎屑和其他的小材料,一件件搬运来堵住一个与旁边的黄翅飞蝗泥蜂窝口径一样大小的洞口。
  就在眼前这只黑色步甲蜂努力填补洞口的时候,一只黄翅飞蝗泥蜂惴惴不安地过来,看上去是这个窝的合法业主。我查看了这个洞穴,在洞穴中发现了一个装着四只蟋蟀作为储备口粮的蜂房。这些食品远远超过了一只黑色步甲蜂幼虫所需要的口粮,可见这的确是黄翅飞蝗泥蜂的巢穴。黄翅飞蝗泥蜂比它的对手个子大,力气也壮,可是它却始终不敢向强盗扑过去,抢回属于自己的领土。
  这么说,它先下到洞底查看,然后才把猎物运进去,是因为害怕黑色步甲蜂抢占它的巢穴吗?可是,照我所看到的情形,即使黑色步甲蜂真的抢走了它的蜂巢,它也不敢奋起反抗,如此一来,它的谨慎举止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人类的智慧太过贫乏,很难解释本能千百种的表现形式,但我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来证明黄翅飞蝗泥蜂这种永恒不变的行为模式,那是一项令我十分激动的实验:当黄翅飞蝗泥蜂下到地底巡视洞穴的时候,我把它丢在家门口的蟋蟀拿走,放在了稍远的地方。当黄翅飞蝗泥蜂上来的时候,它像往常一样鸣叫着,左看看,右看看,最后发现了远处的猎物,于是从洞里出来,抓着蟋蟀放回洞口,独自走下了洞穴。我故技重施,耐着性子对同一只飞蝗泥蜂做了四十多次实验,它对战术的固执击败了我实验的执着。一次又一次,它的战术没有丝毫改变。我继续在同一个飞蝗泥蜂的巢穴,对其他新一代飞蝗泥蜂进行了同样的实验,证明了飞蝗泥蜂这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性。
  我觉得,昆虫应该是受着一种命中注定的禀性的支配,它的环境无法改变,行为也永远固定不变,它可能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经验的能力。然而第二年,我在远离第一个飞蝗泥蜂巢穴的另外一处蜂群中实验了两三次
  之后,飞蝗泥蜂仿佛厌倦了这种折腾,大踏步地跨到蟋蟀身上,用大颚咬住蟋蟀的触角,头也不回地将蟋蟀拖进洞穴里去。
  这可真是奇怪,这里的昆虫似乎比我去年观察到的灵巧很多,它们仿佛来自于不同的祖先。根据祖先的特征,有的部族灵巧,有的部族愚笨,黄翅飞蝗泥蜂和人类一样,地点不同,才智有别。
  ……

前言/序言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一部皇皇巨著,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部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著名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一本集自然科学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昆虫百科《昆虫记(精装带护封)》——《昆虫记》出版了。《昆虫记(精装带护封)》共10卷,长达二三百万字。在《昆虫记》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性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该书一出版便立即成为畅销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人们冠以“昆虫的史诗”之美称,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等桂冠,并因此书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法国20世纪初的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称赞道:“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
  法布尔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选取了蚂蚁、蟋蟀、圣甲虫、大孔雀蛾、蝉等读者最感兴趣的昆虫,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鸿篇巨制,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1923年,《昆虫记》由周作人译介到中国,90年来一直受到国人的广泛好评,长销不衰。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目前,《昆虫记》已被列入教育部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并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鼎力推荐,成为上千万青少年的成长必读书。《昆虫记(精装带护封)》译者本着优中选优、独立成篇的原则,精心编就此书,熔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于一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昆虫记(精装带护封)》叙述生动,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并进行了通俗易懂的演绎,向读者奉上一道宝贵的精神盛宴。
  《昆虫记(精装带护封)》并没有把昆虫当作实验室的标本来研究,而是把它们当作活生生的生命来看待。他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昆虫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自然亲切,妙趣横生,再加上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如同进入了栩栩如生的昆虫世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社会与人生。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书中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然后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个人的体验与思考,得出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读完《昆虫记(精装带护封)》,可以让我们去思考很多问题,该如何面对自己短暂的人生,如何让一个渺小的生命在奋斗中得以升华。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这样一个奇迹,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今天,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为珍贵的启示。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