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一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福建西部的山地地貌和客家文化特征,划分《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闽西山地》区域范围。
  梳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解读山区建筑——土楼。
  囊括游大粽、走古事、游大龙、炒虫豸等诸多独特习俗。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科院地学部多位院士担任顾问,中国首套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闽西山地》。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闽西山地》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闽西山地》即围绕客家文化发源地——福建西部的山地而展开,呈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和人文风情:这片土地位于福建西部龙岩,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脉及其支脉在境内延伸,呈现五岭斜贯,长廊状谷地分布其间的地貌格局,为宋代南迁的中原遗民提供了避难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产生了以土楼、屋桥和阴塔为代表的客家建筑与耕读传家的客家文化传统。此外,《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闽西山地》还记录了其海陆变迁的地质历史,展示其地层完整,花岗岩石蛋、石灰岩溶洞和砂砾岩丹霞均较为发育的自然景观;呈现了其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孕育的包括南方红豆杉、黑麂、中华秋沙鸭、金斑喙凤蝶等珍稀生物在内的多样种群;诠释了其“红色沙漠”与“金山银水”并存,地上贫瘠、地下富有的经济形态。同时,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建新石器文化的发祥地、古代闽越人诞生与繁衍的天堂……也在《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闽西山地》有所展示。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1
闽西山带2
一自然地理
三边高,一面低9
五岭斜贯9
长廊状谷地9
低山·高丘11
岩溶盆地11
地层发育完整12
南岭构造带东延段12
永梅拗陷带14
龙岩山字型构造15
燕山早期侵入岩15
上杭-云霄断裂带15
楼子坝群18
武夷山脉南段18
天宫山长列18
松毛岭19
采眉岭20
博平岭西侧20
汀江干流21
九龙江北溪上游22
红壤22
梅雨型洪涝23
寒害频发23
岩溶塌陷频繁24
崩岗侵蚀严重24
白沙岭24
菇莲嶂25
丐答山25
天华山金顶25
桃源岽26
北山26
朝斗岩27
古城风口27
长汀城关盆地28
濯田小平原28
龙门28
石峰寨32
石壁岭山顶天池32
竹头岭瀑布33
河田温泉33
童坊河33
古城河33
濯田河34
狗子脑34
"水流三州顶"35
鸦鹊岽35
冠豸山38
石燕岩39
新泉断陷盆地40
北团盆地40
连城龙岗古河道41
神剑峡41
金鸡岭峡谷42
旧县河连城段42
蒲竹溪42
九龙湖43
新泉汤池43
双髻山44
扁山岽44
茫荡洋45
上福溪45
大沽滩45
南蛇滩46
临城丘陵46
黄潭河谷地47
古田盆地47
黄屋背48
吊钟岩隘口48
古石岩48
赤面石49
赤岩头49
仙洞山50
金丰大山51
蒙公山51
东华山51
白叶湖岽52
四角岽火山口52
燕子岩53
永定河53
金丰溪54
凤城-坎市丘陵55
奥杳高山盆地55
茫荡洋草本沼泽地55
仙湖洞56
箭滩温泉57
红尖山57
小溪凸57
黄连盂57
天马山58
龙岩洞58
"江山睡美人"59
官司岭大绝壁59
万安溪中游59
红坊溪62
九十九曲溪62
梅花湖62
雁石溪谷地63
龙岩盆地63
铜钵盆地64
龙硿洞64
浮蔡温泉66
戴云山脉南麓66
紫云洞山66
龙伞岽66
苦笋林尖67
漳平盆地68
天台山沼泽68
兰洲坪草甸68
穿云洞·风硿洞69
仙鹤潭瀑布69
明山泉70
新桥溪71
双洋河71
溪南溪71
梁山顶72
石迳岭72
灵洞山72
东留风口73
岩前丘陵74
狮岩74
桃溪河74
中山河75
中堡河75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79
梁野山自然保护区79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80
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81
西普陀82
莲花山植物园83
榉子洲古樟树群83
圭龙山黑锥林84
马屋甜槠林84
汀江麻竹林85
桃金娘灌丛86
连城巨杉86
南方红豆杉86
唐代侧柏87
杉中竹87
水杉88
穗花杉88
长苞铁杉88
香樟89
沉水樟90
伯乐树90
半枫荷91
闽楠91
福建青冈91
亮叶桦92
福建山樱花92
福建酸竹92
玉山竹93
倒生竹94
金边瑞香94
南紫薇94
紫花杜鹃95
蕉芋95
小叶买麻藤96
仙人草96
华南虎97
黑麂97
毛冠鹿98
飞鼠98
水獭99
穿山甲99
青竹蛇100
中华秋沙鸭100
黄腹角雉101
白鹇101
金斑喙凤蝶102
娃娃鱼103
扁圆吻鲴103
二经济地理
靠山吃山107
"蛮獠之耕"107
田块碎小,土地贫瘠108
塅田108
中堡梯田110
冷浸田110
简陋水利111
"三千罗陂"111
棉花滩水库112
南方"红色沙漠"112
"开元年"113
宋圩114
旱稻114
砍伐-栽种115
双洋古驿道115
永定高陂桥116
"上河三千,下河八百"117
峰市117
"金山银水"118
采冶业119
四堡坊刻119
手工造纸122
永定晒烟122
上杭靛商123
连城木商124
棚民125
走圩贩125
龙岩林区126
马尾松林126
长汀竹林126
"高山花园"127
云顶茶园128
温泉养殖128
东留电站129
龙岩冠豸山机场129
赣龙铁路129
紫金山金铜矿132
马坑铁矿132
东宫下高岭土133
庙前锰矿133
连城宣纸134
玉扣纸134
素心兰135
杭梅135
苏坂蜜柚136
无核红柿136
上杭松脂137
河田鸡137
白鹜鸭137
漳平水仙茶饼138
连城地瓜干139
永定菜干139
长汀豆腐干140
漳平笋干141
沉缸酒141三历史地理
闽越人145
山越人145
畲族146
移民潮147
汀州人入台148
客家民系形成148
血缘宗族聚居149
河源十三坊150
新罗首设151
汀州府151
闽西汉化152
文天祥屯兵龙岩153
"上杭之乱"153
闽粤赣流民154
太平军入汀154
闽西革命根据地155
乌石岽遗址156
宣和新石器遗址156
南海国古都城157
后芷林祭祀台157
陶印拍158
隘岭关古驿站158
汀州福音医院159
古田会议故址159
厦门大学迁汀160
工合会长汀事务所161
长汀161
"百姓镇"162
培田古村落163
摩陀寨163
才溪镇166
湖坑古镇166
芷溪古村167
四文化地理
河洛裔胄171
"九龙三公"171
官庄畲族172
龙岩欧氏173
四堡邹氏173
耕读传家174
"珍珠丸"175
灯盏糕175
风鸭176
官庄簸箕粄176
涮九品177
苦抓汤177
客家土楼177
承启楼178
泰安堡178
九厅十八井179
刘氏家庙182
李氏家庙182
性海寺183
西陂天后宫184
虎豹别墅185
容膝居185
修竹楼186
屋桥186
阴塔188
风水林188
四堡路灯189
拾骨葬189
定光古佛190
蛇崇拜191
伯公191
罗坊走古事192
姑田游大龙193
保苗节194
游大粽194
春分祭祖195
炒虫炒豸196
美溪"六月六"196
盂兰盆节197
闽西汉剧198
山歌戏198
盘歌198
采茶灯199
十番音乐200
公嫲吹200
上杭木偶戏201
王环202
蛤蝴公太202
宋慈203
华嵒203
上官周204
廖鸿章205
胡子春205
胡文虎206
包氏中医世家207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