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书法的宝藏过于丰饶,书法的门道令人目眩,普通人如何才能找到进入宝库的法门?

(1)对入门来说,“简明”是再合适不过的。这部“简明史”快速勾勒数千年书法发展历程,呈现一幅书法世界的知识地图,帮你在脑中确认书法宝藏的方位。

(2)一旦具备一双艺术灵眸,书法之美就会自动向你敞开。而对于培养审美目光来说,名师的正确指导必不可少,美术教授高明一循循善诱,亲切地教你看哪里、如何看,让你真正弄懂人人称赞的书法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2.为什么这《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被命名为书法“简明”史?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书画处处长王耀庭如此评价这部书:“不谈虚玄的比拟,而直接诉求于一眼可见的形象。《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透过图文一体的连接,言之有物,入眼就可欣赏。”直观的近200幅精美彩图、简洁的解说,让人一眼看到书法的妙处!

3.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藏有海量经典名作,而大陆读者往往难以目睹,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这《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中特意呈现大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让大陆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海峡对岸的艺术宝库。

4.聚焦书法中的人与事,像写小说一样讲述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草书名家米芾为何痴迷于求购字帖?全能型艺术家苏轼的仕途的跌荡如何影响了他的书法名作《前、后赤壁赋》?……历代名家的风采跃然纸上。

5.封面华丽烫金,内文精美4色印刷,装订方式为锁线胶订,既可以畅快平铺,又牢固耐翻。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简明史》是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简洁明了的书法欣赏入门书。书法艺术的宝藏丰饶无比,普通人该如何找到进入宝库的法门?

对于提升书法欣赏能力及书写实力,有效的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一双艺术的灵眸,将复杂缭乱的书法世界看得越来越清晰。这《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不谈抽象的理论,而是以简明的笔墨为读者勾勒一幅书法知识地图,并且带领读者将眼睛紧随前人写下的一笔一画,发现和收获书法世界的宝藏。

作者高明一先简要梳理了书体的演变史,然后聚焦于历史上的书法明星,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苏轼、宋徽宗、赵孟頫……他们的作品应该如何欣赏?他们的人生轨迹如何影响了作品?作者像写小说一样将书法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带领读者在不经意间进入书法艺术的堂奥。

作者简介

高明一

1970年生,台湾台中市人。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并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讲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助理教授、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副主任。主要致力于书法艺术和书法大家及其书画作品的鉴赏和研究。

精彩书评

简明是入门的手段,不谈虚玄的比拟,而直接诉求于一眼可见的形象。《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透过图文一体的连接,言之有物,入眼就可“欣赏”。

——王耀庭(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书画处处长)

目录

推荐序简明是入门的*佳手段王耀庭009

作者序其实,入门书法艺术欣赏并不难高明一011

【Ⅰ中国书体的演变】

一卫恒的《四体书势》2

二古文4

三篆书8

四隶书16

五草书22

六行书与真书27

七书写材质的转变33

【Ⅱ中国书法史上的明星】

一书圣传奇—王羲之40

天下第—行书—《兰亭序》40

帝王的序文—《集字圣教序》46

官方书法教本—《十七帖》50

女帝的宽大—《万岁通天帖》54

二笔墨抒情意—孙过庭、颜真卿、怀素57

书法指导书—孙过庭《书谱序》57

悲恸流泄—颜真卿《祭季明侄文稿》68

书家的自我推荐信—怀素《自叙帖》71

三文人小天地—蔡襄、米芾81

文房的收藏—《自叙帖》的“建业文房之印”与苏易简家族收藏印81

纸笔精良—蔡襄《澄心堂纸帖》与《陶生帖》83

交易的游戏—米芾《致景文隰公阁下》与《面谕帖》86

四党争下的灵魂—苏轼、黄庭坚90

变法党争90

逆旅的超脱—苏轼《前赤壁赋》91

追忆感怀的新风—苏轼《黄州寒食诗》二首96

笔墨神交—黄庭坚跋《黄州寒食诗》97

爱痴轮回劫—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99

诀别—苏轼《渡海帖》103

五天上人间—宋徽宗106

天子的桃花源—艮岳106

千秋指白头—《蜡梅山禽》109

诗中有画境—《牡丹诗》《怪石诗》二首109

瘦金书113

靖康之难、客死异邦114

六半生忧患—宋高宗115

逃难115

精忠孤臣—宋高宗《赐岳飞手敕》115

独喜米家书—吴琚《桥畔垂杨七言诗》118

亲子哀思—宋高宗《徽宗文集序》118

退隐深宫—宋高宗《洛神赋》123

不肖的孝子—宋孝宗《后赤壁赋》126

七浊世佳公子—赵孟頫130

名重京华130

小楷典雅—赵孟頫《兰亭考》130

自适与应酬—赵孟頫《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135

书画同源的知音—鲜于枢《赤壁赋》《幽竹枯槎图》题跋;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138

孤雁南归—赵孟頫《致中峰和尚十一札》142

八染翰华风—祥哥剌吉、孛术鲁翀、康里巎巎144

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天宁寺雅集”144

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150

胡姓汉骨—孛术鲁翀、康里巎巎155

九龙颜下的艺术—明代朝廷书家160

我朝王羲之—沈度160

皇帝的恩赐—程南云163

太子近臣—姜立纲165

亢直不遇—李应桢168

十功名才情两相妨—祝允明、文征明、王宠170

临古出新—祝允明170

京华梦—文征明175

早逝的英才—王宠179

十一宦海与艺海—董其昌184

文敏董公184

真迹的刺激—临王羲之《官奴帖》186

广学与专精—刻成《戏鸿堂法帖》十六卷、《蜀素帖》的题跋188

禅语论创新—《论书册》189

晚运洪大—《三世诰命卷》195

十二君臣的合奏—乾隆皇帝与词臣书家198

皇家书画清册—《石渠宝笈》198

文会心赏—《快雪时晴帖》202

钦定的正宗—《三希堂法帖》203

得天独厚—张照205

天子书生—乾隆的书法事功207

【Ⅲ书法艺术的新发展】

一清代中后期的金石书法艺术与学术概貌212

二《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吗?220

三历史上的书法明星,就由历史来决定吧!222

【Ⅳ书画家活动及历史事件年表】

【Ⅴ附录】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书法作品大略254

二附文262

三参考书目272

作者后记—书法是一辈子的学习277

精彩书摘

书圣传奇——王羲之(节选)

王羲之,书法史上至为璀璨的明星与宗师。他书史地位的确立,除了杰出的书艺之外,还和唐太宗的尊崇有关。唐太宗对于书法的政治作为,影响了后世帝王以提振书法作为文治的重要政绩。

【天下第—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为贵胄世家,东晋司马氏的政权稳定,他的伯父王导(276-339)助力甚大,从当时广为流传的谚语“王与马,共天下”,即可见其家道显赫之一斑。《世说新语》多有王羲之的相关记载,成语“东床快婿”即是他的一则趣事。王羲之本想有政治作为,但由于仕途不顺遂,zui终告老归隐,意外地以书法传世。他的传世书迹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行书”。这样的历史因缘,与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直接相关。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聚集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的活动,赋诗饮酒。王羲之将与会者的赋诗,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此事之余,更抒发他内心对于生死变化掌握不住的感慨;此序以举行宴会的地名题为《兰亭序》(图1)。

《兰亭序》的书风,使后世形成了“遒媚”的审美观,“遒”即刚健有力,是指运用毛笔时所呈现的线条力度;“媚”即姿媚,讲究笔画与字形的美感。“遒”与“媚”构成了后人评价书家水平的基本要素。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意兴挥洒,随意修改涂抹,字形变幻无穷,远远超过人为的安排,在《兰亭序》320余字中,“之”字出现次数zui多,却无一字造型相同(图2)。王羲之甚爱此序,后来写了一百遍,仍觉得不如当时的随意之作,因此将zui初写成的《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

王羲之去世后,整个南朝流行的是其子王献之(344-386)的书风,王羲之地位得以再兴,甚至被尊称为“书圣”,全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提倡与推崇。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大力搜购他的书迹,却独缺《兰亭序》,后来得知此序在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李世民便召辩才前来京城,招待赏赐,礼遇有加。待问及《兰亭序》时,辩才却推辞说道:虽在智永处见过《兰亭序》,但智永死后,即不知所踪。不死心的唐太宗,后来探知《兰亭序》仍在辩才处,再召进宫问《兰亭序》的下落,如此三次,辩才的答案还是同前。

于是,李世民听了宰相房玄龄(579-648)的建议,派遣萧翼以计谋骗取。萧翼扮成书生,到辩才的寺庙观赏壁画,搭讪他以换取信任。一天,萧翼和辩才畅谈书画,自称有王羲之的书迹,出示给辩才一同讨论真假。这时激起了辩才的兴致,辩才说道:我有智永和尚所传《兰亭序》真迹,不是你所出示的书迹可以相比。萧翼抓住机会,使用激将法,说道:《兰亭序》早已遗失,若有,也是后人的摹本。辩才一听,马上从屋顶的梁上取下《兰亭序》,出示给萧翼。萧翼故意指出此本《兰亭序》的缺点,辩才毕竟书法没有学到家,相信了萧翼的诡辩,将《兰亭序》当成一般书迹而随意置于桌上。后来,萧翼趁辩才外出时,窃取《兰亭序》,奉交回宫,完成使命。

被归为唐代阎立本(约600-673)名下的《萧翼赚兰亭图》(图3),“赚”的意思即骗。画中有五位人物,居中的是憨厚的老僧辩才,面对着狡黠的萧翼,上方盘坐的是另一位表情不悦的僧人,画幅左侧的两名童仆则正在煎茶。画面背景空白,画家借人物与座椅的安排显示空间的深度,这正是唐代人物画的特色。此画之所以归在阎氏名下,是依中国传统的习惯,要是作品本身作者不详或无可考,会根据该作的时代风格,系于时代相当的书画家,借以提高作品的身价。

获得《兰亭序》的唐太宗,龙心大悦,在贞观十年(636)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并命书法史上“初唐三大家”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9)临写《兰亭序》,赐给重要的王公大臣。唐太宗甚至亲撰《王羲之传》,将他的书法成就推至极为崇高的地位。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弥留之际,曾对太子李治说道:你要是孝子的话,就让《兰亭序》为我陪葬吧。唐太宗去世后,褚遂良上奏唐高宗(李治):《兰亭序》为先帝所珍重,不可留在人间。因此,《兰亭序》遂陪葬在唐太宗的陵寝—昭陵。此后,真迹陨灭,流传于人间的是《兰亭序》的各种摹本。

由于《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至高水准,后世书法家多会学习临仿。但是《兰亭序》仅有摹本传世,所谓真本的样貌,大家都没见过。而后世书家对于《兰亭序》的临写,其实都添加了自身的想象,反而增加了《兰亭序》的多重面貌。

【帝王的序文——《集字圣教序》】

《兰亭序》虽作为王羲之书法的精品,但唐代一般所能见到的王氏书风,是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立石的《集王羲之字圣教序》的行书风格。

《集王羲之字圣教序》包含三部分: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图4)、唐高宗李治(628-683)撰文的《述三藏圣记》(图5)、僧玄奘(602-664)汉译的《心经》。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取佛经回长安后,唐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佛经。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译成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后,唐太宗下令抄写颁行天下。这时,玄奘恳请太宗赐序,同年八月,太宗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还命上官仪(608-664)向群臣宣读。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也趁此时机撰写了《述三藏圣记》,以兹庆贺。

《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内容为诉说佛教东传及玄奘西行的事迹。佛教源于印度,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前言/序言

推荐序简明是入门的zui佳手段

(王耀庭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书画处处长)

书法指的是书写出具有法度的作品,基本上约定可辨识的汉文(兼也可及于韩日之字母假名)字体为范围,讲究美感的抒发。用唐代窦臮《述书赋》的句子,“初假达情,浸乎竞美”,达情与竞美的场合,随时代更迭,书写载具进入计算机按键,成字千篇一律,连使用硬笔书写,还存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也消失了,更不用说毛笔书写早已远离了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达情的条件,或许依旧,而竞美消失,是否如大众所说的,“书法”时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还?

我个人的看法,任何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古今都是“小众”,“欣赏”艺术才是大众。小众的创作者专业化的程度,我想可以为学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今日提供给这群小众专业者的背景条件,可以说今胜昔。如今书法的载具,笔墨纸绢砚,只要有心,物质的取得并不困难,更重要的书法信息,也就是“眼界”开拓,更非古人所能梦见。

今日次真迹一等的印刷复制品,唾手可得,而博物馆典藏名迹原件展示,也是任何人均可目睹。9世纪张彦远以相国后裔之名,累世搜罗,夸口说天下名迹皆见之矣,却也难免不得一窥御府宝藏之憾;赵孟頫生于今日,所作《兰亭十三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便可名世”,当不再有“古刻数行”此语了。

试问古来多少大家,都说宗法王羲之、颜真卿,看到的所谓王、颜,多数该都是黑纸白字的拓本。或说古今社会氛围不同,时机既逝,创作无由?创新与传统并无矛盾,我手写我字,真情铸书魂。投入的功力,时代有别,呈现了异代美,用不着一味地贵古贱今。

书法创作不必也不可能人人投入,反而欣赏与了解需要普及。毕竟,书法文字是不因时代消失的。对书法多一分了解,人生文化生活圈,就多一个可供共识交流的平台。如何了解书法,当然可以各说其是,但基本的书体认识,历代名家的风范,是必要的入门知识。我常想,文章是让人读的,如何表达得让读者读得懂,读到zui新的正确信息,才是品评写作的因素。《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就以下两大部分立基,前部分叙述书体的演变,兼顾19世纪以来的考古出土新知与传世典范,这对认识书体,的确是合理的;文不繁而扼要,对读者来说,不是读长篇大论,而是在一段可专注的时间里,能有所了解,这才是导引有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上的大书家创新集成,认识大书家,也等于了解书法风格特色的传承与演化,这也是作者以“书法史上的明星”为题的用意吧。简明是入门的zui佳手段,不谈虚玄的比拟,而直接诉求于一眼可见的形象。

新思文库·中国书法简明史》透过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入眼就可“欣赏”。明一君出示原稿,阅读一遍,其间我对书法的旧闻新知,也跟着在脑海中翻腾一遍,也就是再一次爬梳个人对书史与书法的欣赏。写下对今日书法的看法,答君用以为书之序。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