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经济学者、企业管理者、大学生、政府官员
  

  张五常自称经济解释系列是“认真写成的最后一套经济学著作”。被世人公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经济解释系列基本囊括了张教授毕生的学术思想精髓。
  1982年,张教授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这套经济解释系列图书,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也开拓了经济解释方法的先河。
  经济解释系列著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即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张五常经典学术著作经济解释系列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清晰地阐释了需求的本质、缺乏与竞争的关系、价与量的关系等需求定律的重要观点和概念准则。经济解释系列还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生活案例阐释了重要的经济理论和概念,如收入、投资、财富、利润、租值、交易费用、利息理论、成本、盈利等。
  张五常学术逻辑严密,浅入深地以一个经济学人客观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论述了市场和非市场环境下的供需关系、价格控制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对解释现实世界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张五常告诉同学们读经济解释系列时要读得开心,能把卷一《科学说需求》与卷二《收入与成本》多读一遍。这对两卷有足够的掌握。卷三《受价与觅价》是好玩的。那是关于真实世界的市场运作,是张五常老人家跑遍街头巷尾的收获。读卷三同学们会体会到经济学真的可以解释,真的可以推断,真的是一门实证科学。社会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分离的话题——还没有深入地讨论过。这是经济解释卷四的时候讨论的话题了。
  本次张五常教授推出四卷增订本,不仅是四卷本的合集,还对卷一进行了大修,卷二、卷三、卷四均有小修,并增加了合订本序言,以及单加一章专门讲述《经济解释》的创作历程和这几十年来经济学研究的历程和感悟。对《经济解释》系列的学习者、爱好者以及收藏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版本。

作者简介

  张五常,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制度》、《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精彩书评

  ★史提芬·张的作品弄清楚今天那么多的经济学文章坏在哪里,需要怎样纠正。他以自己的作品为例,示范着经济学应该怎样处理才对。……他永远集中于理解一个经济制度为什么会那样运作,而不是以一个经济制度应该怎样为出发点。在分析制度的操作时,他以敏锐的事实观察来支持他的论证。他的作品具细节,有悟性,照亮着他研讨的问题。四十年前跟他研讨我获益良多。
  ——斯科,诺奖得主

  ★交易费用这个思考路向,从事者一致同意的只是交易费用的重要性,其他方面大家的看法很不一致。我在这里发展的交易费用路向,称为华盛达大学路向可能恰当,其创始人是史提芬·张。
  ——诺斯,诺奖得主

  ★史提芬·张坚守亚当·斯密的伟大传统。六十年代后期起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今天开始被认为是真正的经典了。他用看来是简单不过的传统方法,去处理那些高深莫测的世事,或者是那些被认为是明显地对的流行解释。挥动着自己的魔术仙杖,他打开了新的、有时令人震惊的通道。
  ——沃因,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

  ★我今天认为,一九六九年史提芬来到西雅图时,他已经是经济学行内的产权及交易费用的一把手了。那时我立刻意识到,他有的是一种变化自如的威力,而他的思考方法提供了我当时欠缺的组织架构。我不是一个欣赏他的天赋。约翰·麦基可能是一个发现他的超凡本领。当时作为系主任的诺斯(后获诺奖),很快就看到他的潜力。
  ——巴泽尔,张五常的旧同事

  ★我教史提芬比较优胜定理是失败了的。我问他:“史提芬,你已经有多方面的本领,为什么还要学经济?”他回答:“因为我要在所有事项上胜过所有的人。”
  ——赫舒拉发,张五常的老师

  ★史提芬,你是个天才!
  ——阿尔钦给一个学生的信,起笔这样说

  ★像张五常那样成为主流学派的三个文献(佃农理论、内生外部性、合约和企业理论)的原创人之一,中国人再找不出第二个了。……我非常惊讶,在西方制度下,这种特立独行的中国人,居然有机会脱颖而出,为世界经济思想史做出突出的贡献。……这种事是难出现的了。
  ——杨小凯

目录

序:寻寻觅觅五十年
神州版序
原序
卷一:科学说需求
第一章: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
第二章:从自私说起
第一节:个人作决策
第二节:理论要约束行为
第三节:自私是一个约束
第四节:人的自私本质
第五节:结论
第三章:缺乏与竞争
第一节:物品的定义
第二节:什么是缺乏
第三节:竞争的本质
第四节:游戏规则与产权制度
第五节:竞争准则的含意
第六节:经济分析与价值观
第七节:经济学的范畴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第一节:悲哀的发展
第二节:功用是数字的定名
第三节:费雪的贡献
第四节:替换定理与等优曲线
第五节:内凸定理
第六节:贫穷物品与吉芬反论
第七节:功用理念不用为上
第五章:需求定律
第一节:观察与验证
第二节:弗里德曼的分析
第三节:不变量的选择
第四节:品味不变的假设
第五节:用值与换值的理念
第六节:何谓价?
第七节:何谓量?
第八节:消费者的盈余
第九节: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十节: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第六章:小试牛刀
第一节:无知的含意
第二节:验证的条件
第三节: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第四节:单质的需求验证
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
第六节:成衣配额的分析示范
第七章: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第一节: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第二节:市场需求否决剪刀分析
第三节:交易的局限条件
第八章:共用品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共用品的性质
第二节:大师之见有问号
第三节: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九章: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哲学性质
第一节:经济学的理论结构
第二节: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卷二:收入与成本
第一章:市场概论
第一节:交易的两个基本话题
第二节:没有产出的市场
第三节:产出市场与合约变化
第四节:结语
第二章:利息理论
第一节:五花八门的利息率
第二节:利息的概念
第三节:收入与财富
第四节:收藏、消费、职业的选择
第五节:收成的时间
第六节:分离定律
第七节:结语
第三章:宏观分析的失误
第一节: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第二节:曲线交叉自欺欺人
第三节:漠视局限推断失灵
第四节:失业要从公司看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谬误
第六节:财赤有害吗?
附录:经济学术的拼图游戏
第四章: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
第一节:累积要有仓库
第二节:虚无悖论
第三节:有产出的资产
第四节:仓库容量没有上限重要
第五章:成本、租值与盈利
第一节:何谓成本?
第二节:比较成本
第三节:租值理念的演变
第四节:盈利是无主孤魂
附录一:从上河定律说成本概念
附录二:从蚕食理论说租值概念
第六章:生产的成本
第一节:边际产量下降定律
第二节:传统的成本曲线
第三节:阿尔钦的贡献
第四节:上头成本与租值摊分
第七章:从出版与专业看成本
第一节:出版行业的实例389
第二节:出版行业的成本曲线:碗形的阐释
第三节:专业生产成本大跌
第八章:制度的费用
第一节:局限转变与行为解释
第二节:从交易费用到制度费用
第三节:租值消散是制度费用
第四节:市场节省了些什么?
第五节:从帕累托至善到帕累托至悲
卷三:受价与觅价
第一章:市价的性质
第一节:市价约束竞争
第二节:无形之手的阐释
第三节:造势与造价
第四节:价格偏差的压力
第五节:泡沫的阐释
第二章:受价的行为
第一节:公司理论是重灾区
第二节:受价的概念
第三节:漠视局限人数不符
第四节:供应曲线的阐释
第五节:剪刀比喻误导
第六节:租值含量主宰撤退
第七节:生产的边际成本
第八节:交易速度与期货市场
第三章:垄断的诅咒与成因
第一节:垄断的阐释
第二节:乱来的价值观诅咒
第三节:邓丽君现象的延伸
第四节:阻止竞争的垄断
第五节:自然垄断之谜
第四章:知识资产需要保护吗?
第一节:知识保护的变化
第二节:发明专利的传统观
第三节:阿罗的想象与世界的现实
第四节:商业秘密
第五节:发明专利界定研发权利
第六节:交易费用促成专利制度
第五章:反托拉斯的谬误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反托拉斯
第二节:以本伤人
第三节:拒绝与串谋
第四节:结语
第六章:成本定律与觅价行为
第一节:马歇尔的失误
第二节:合约结构主宰成本定律
第三节:榨取盈余提升效率
第四节:边际成本的挤迫效应
第七章:价格分歧与捆绑销售
第一节:价格分歧不易辨识
第二节:价格分歧的原因
第三节:捆绑销售变化多
第四节:隐瞒讯息与全线逼销
附录一:卖桔者言
附录二:炒黄牛的经济分析
第八章:讯息费用与市场应对
第一节:以物为本论讯息
第二节:三位大师的讯息经济观
第三节:以人为本的讯息不对称理论
第四节:翡翠讯息与玉石定律
第五节:艺术收藏与拍卖现象
第六节:竞争市场的觅价行为
附录一:讯息费用与类聚定律
附录二:欺骗定律--咸水草与淡水蟹
附录三:打假与收藏第一定律
后记:本卷难读源于两个浅问题
卷四:制度的选择
第一章:经济学的缺环
第一节:缺环的阐释
第二节:自然淘汰的思维
第三节:新制度经济学的起源
第四节:无从观察的不幸发展
第五节:合约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科斯定律与租值消散
第一节:科斯的故事
第二节:科斯定律的阐释
第三节:交易费用可从租值消散看
第四节:外部性理论的胡闹与世界的现实
第五节:蜜蜂的神话与利他的行为
第六节:租值消散理论的起源与失误
第七节:公海渔业、私产替代、利益团体
第八节:收入权利的界定与效率税制
第九节:价格管制理论
第十节:科斯与我的和而不同处
附录:国庆大堵车的经济观
第三章:合约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复杂理论与复杂变化是两回事
第二节:约束竞争是合约的一般用途
第三节:资产四权
第四节:从合约结构看外部性理论的无知
第五节:履行定律与选量作价
第六节:按件数算工资与收入分配
第七节:小账的变化
第八节:交易费用与市场分离
第九节: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第十节:从合约角度看公司与市场
第十一节:公司无界、选择作价与适者均衡
第十二节:失业的解释
第四章:从佃农分成到中国制度
第一节:知识累积、土地价值与社会诅咒
第二节:从斯密的佃农分析说起
第三节:马歇尔的几何失误
第四节:换轴看分成切地清晰
第五节:讯息费用解释分成
第六节:推断中国改制的理论结构
第七节:层层分成与县际竞争
附录:从黄奇帆的发展思维说中国的财富累积
第五章:收入分配与国家理论
第一节:分配理论与贫富分化
第二节:市场与非市场的等级排列
第三节:中国旧家庭的礼教与国家的盛衰
第四节:国家理论:什么是国家?
附录一:国民教育与艺术文化
附录二:从文化教育的收入回报说仓库选择
附录三:楼价与扶贫:我在北京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六章:经济调控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商业周期与货币调控
第二节:政府主导投资与奖罚不对称的困扰
第三节:供给学派的阐释
第四节:货币用途与欺骗行为
第五节:以物品成交价做指数为锚的理想货币制
附录一:中国骗术考--与罗姆尼商榷
附录二:从权利角度看国际收支平衡表
附录三:管制资本项目之谜
第七章: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一节:经济解释的范畴
第二节:创作玩意与思想传世
两个附录的引言
附录一:悼老师阿尔钦
附录二:罗讷德·哈里·科斯
四卷《经济解释》的原著、小修、大修与重写的日期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寻寻觅觅五十年

  “经济解释”一词在百度的中文世界出现过一百一十万次。是“精算”,即是那四个字要一起相连才算。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术语中,此词出现的频率是遥遥领前了。鱼沫吹秦桥,老人家大声疾呼了多年终于见到一点效果。

  一九七三年,我在西雅图华大提出EconomicExplanation这个书名,同事们一致说好。一九八九年在《香港经济日报》以该名写书,直译为《经济解释》。写了十二期,母亲病倒,停笔,二○○○年初续笔,写了两年,得三卷,因为事忙写得不称意。二○○九年底再写,四年多后得四卷,字数多了一倍——这次是称意了。

  思想传世非常困难

  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但为了创作一个人有时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说要满足科斯的一厢情愿,把他认为是好的经济学在中国搞起来,可能只是托词。感受上,仿佛要尝试一下,自己可以做到的最好的学术作品究竟是怎么样的。《经济解释》全四卷,这里合并出版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济是老人的学问,从事者可以写到很老。然而,到七十八岁才写出自己最重要的经济学论著应该是个纪录。熟知我的经济论著而又懂中文的朋友,一致认为这四卷《经济解释》是我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他们又说这作品超越了古人。我的响应,是经济思想究竟有多重要很多年后才知道,自己不会活那么久。历史无情,思想不是实物,要传世十年八载也艰难。经济思想的传世机会比不上画作因为后者是值钱的实物,比不上小说或音乐因为一代一代的人喜欢听同样的故事或曲调,比不上李白或苏东坡因为经济学者没有他们的文采。有创意而又有用途的足以传世的思想很难遇上。

  有天时地利的协助

  话得说回来,如果一个经济学者希望自己的思想传世,他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遇上的更有利的时代与更有利的地方。斯密的《国富论》写于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于该革命惹来贫富分化;凯恩斯的《通论》写于举世经济大萧条。然而,从人类历史看天下大势,这三段时期皆比不上中国开放改革那么重要。

  时来风送滕王阁,一九七九年我开始跟进中国的改革发展,该年写下自己第一篇给同胞们读的关于产权与竞争的中语文章。从那时到今天,跟进中国的发展我没有中断过,用中文下笔写了几百万字。从来不敢说我对国家有什么影响,但国家的发展影响了我的经济思想是肯定的。比西方的同事多看了一个世界,尤其是中国经改初期,新奇古怪的现象天天有,每隔几天思如泉涌。这些不断的冲击使我为修改经济理论与概念的细节天天到处跑。不知就里的朋友说我放弃了学术,但结果是这本厚达千多页的《经济解释》。

  阿尔钦对我影响最大

  如果要我举出一个对我的经济思想影响最深远的人,那是非老师阿尔钦(ArmenA.Alchian)莫属了。是阿师的教诲,一九六四年我蓦然惊觉,除了解释现象或行为,经济学的整体没有其它好去处。阿师看世界永远像小孩子那样看,对琐碎事物的提问永远本着小孩子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永远是浅得像一个脑子没有发育得好的人。我是因为答不出他的浅问题而知道做学问要从最简单的层面入手,然后一层一层地加上变化。

  当年洛杉矶加大每年只有两个学期,我重复地听了阿尔钦七期。他从来不用讲稿,不分题材,极少在黑板上画些什么,只是行来行去地自言自语。只有一次他给同学们看一纸残破不堪的读物表,但几分钟后叫同学们不要读。每有同学问及某名家的大文时,他喜欢回应:你相信他说的吗?

  是我之幸,聆听阿师之课时我已经选修了研究院教的所有理论课程,技术性的,成绩冠于同窗。我是因为有这样的准备但听不懂阿师的“浅说”才知道学问的真谛是另一回事。

  际遇神奇学思考

  想当年,在加大苦学之际,那里的经济系是最强的时期;后来一九六七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又是该校经济系的最强时期。我不是个懂得尊师重道的人,但这两家大学的大师都喜欢教我。没有其它学子,不管是美国的还是外国去的,曾经有像我那么幸运的学经济的际遇。跟大师交往而学习与读他们的作品是两回事:前者我可以远为容易地学得他们怎样想。科斯曾经说我吸收了多位大师的思考、推理方法,不是仿效,而是占为己有。科斯又说我也学会了他的思考方法。就是历来少写文章的戴维德的思考方法我也学会了不少。

  往事依稀。记得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时,某晚旁听赫舒拉发的课,他突然问:“史提芬,你旁听了我那么多个学期,难道我的经济学你还没有学会吗?”我回应:“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写下的文章学会了。不断地听你的课是要知道你怎样想。”赫师显得很高兴。

  可以这样说吧。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对古典与新古典的多家论著不仅读得熟,更为重要是得到多位大师的指导,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不足处也有了相当的体会。好比私下间从几位大师听到传统的公司理论一无是处,有时简直破口大骂,但在课堂上他们不会那样说。这样的学习经历,加上一九六九年回港度假时发觉自己学得的,对很多琐碎现象没有满意的解释,我于是决定不再读他家之作、专注于在基础的理论与概念上作修改与加上变化。

  这里要顺便一提。不少人认为我在经济学上的创意超凡,应该不对。我的所谓“原创”思想大部分是从师友的闲谈中“偷”回来的,虽然喜欢感谢来源,但往往感谢不了那么多。可幸的是,师友们没有一个介意我“盗”用他们的思想而大事发挥。我不是个先知先觉的人,但后知后觉得快,可以在几分钟内推到很多没有人想过的地方。可能因为有这种胡思乱想的本领,当年的师友喜欢跟我研讨。

  不再读书的原因

  一九六九年起我不再读他家之作。这行为八二年回港任教后多受批评,反映着中、西为学之道有别。在此之前的西雅图华大,诺斯、麦基、巴泽尔等人知道我选择不读不仅同意,且往往鼓励。他们知道传统的经济理论有很多问题,认为我是个可以全面革新该传统的人选。我自己当时的想法,是书永远读之无尽,求学有读书的时候,也有思想的时候,思想时可以不读最好不读。市场与非市场的不容易解释的琐碎现象无数,我要多到真实世界观察才可以把学会了的有无数问号的理论修改。我也察觉到虽然科斯因为解通了“外部性”的密码而名扬天下,但事前他没有听过外部性这回事!再者,以我自己的佃农理论为例,要是读过前人之说我不会想出自己的分析。

  一九六九是四十五年前,那么久还在经济学打转的行内朋友中,读他家之作最少的应该是我:基本上我一概不读。这不是说我不知道经济学发生着些什么事。美国的朋友常有联系,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总要知会一下。

  经济学的发展操之过急

  于今回顾,西方经济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些问题。那时经济学的教职市场在美国大热,工作极为易找。好比一九六五年我还没有动笔写博士论文就有几家大学争着要。然而,在同一时期,数学与统计等科目没有教职市场,博士因而不值钱。但数学在硕士或博士后转攻经济,易过借火,只两年可拿得一份经济学助理教授之职。这导致数学家与统计学家转攻经济的人数急升。

  说实话,不管是何等天才,两年学经济是不够的。经济学的公理或定律或函数关系容易写进方程式去,但概念的掌握与理论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这个时期我见到马歇尔、鲁宾逊夫人、费雪等大师的经典论著没有人读,在课程的读物表上消失了。这些重要作品的内容被简化,以一些几何图表及简单的方程式处理,就算是教了。当年我认为那样简化马歇尔及费雪绝对是灾难。这些前辈的论著博大湛深,场面广阔,就是他们错的地方也教我们很多。

  这里有一个原则同学们要记住:不重要的学术作品大可不读,但重要的要反复重读,读多遍。不要相信重要作品的简化阐释,因为作者究竟怎样想我们不可能从简化的阐释中学到。学经济,跟学任何推理性的学问一样,主要是学怎样想。同学可能是天才,但不懂得怎样想天才等同废物。思想的法门是需要学的。没有机会像我当年那样屡遇高人,反复重读他们的原作是可取的替代。

  越战惹来学术灾难

  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越战,对美国的学术发展是更大的灾难了。那时美国用征兵制,无端端地强迫青年放弃求学而到越南受苦,反对者当然无数。这带起不少美国的年轻人反对权势或反对权威的意识。不少大学的助理教授见大教授们的话事权与薪酬比他们高,而他们没有“终生雇用合约”,纷纷吵起来了,吵得很厉害。他们问:“你们这些老头子连简单的方程式也不懂,怎么有权管我?”

  以数文章多少、论学报高下为升职的准则是从那时搞起来的。这发展对经济学的祸害比其它学系为甚,因为懂得用数学方程式的远为容易发表经济学的文章。不是说数学于经济没有用处,但思想内容减少是一般的代价。我亲眼见到这个无聊的算文章多少的准则在八十年代后期引进香港,再十年进入了中国内地。是的,像戴维德那样的高人,在今天的香港及中国内地不可能找到教职!

  师徒路线开始分离

  回头说老师阿尔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起他的思想路线跟我的开始分离。不是大家对世事的兴趣有别,而是处理的方法在一个重点上是分离了。

  事缘一九六八年阿师造访芝大,我也在那里,师徒相得甚欢。某天共进午膳,我向他提出两个人一起抬石头下山的例子,二者皆要把重量推到对方去,是卸责的行为,不知在均衡点上二人合共抬石的重量怎样决定。跟着一九六九年我发表《合约的选择》,其中再提及卸责(shirking),从而引进监管或交易费用。该文得到戴维德的赞赏,在行内有影响,但我自己不满意,因为“卸责”无从观察,难以推出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假说,后来决定不再用。

  过了几年,阿师与德姆塞茨合着了一篇解释公司为何出现的文章,以“卸责”为主调。该文数易其稿,每次阿师都寄给我作建议。他知道我的立场,但卸责这个主调他不愿意改。阿、德二师的大文一九七二年在最大名的《美国经济学报》发表,大红大紫,后来成为该学报历来被引用最多的文章。

  博弈理论再兴起的原因

  “卸责”这个火头扩散得快,带来了恐吓、勒索、敲诈等与卸责异曲同工的、在观察上无从确定的行为来解释世事,而一九七五年威廉姆森出版了他的《市场与等级》,以“机会主义”做主题,写了一部无从观察的术语的字典,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无从验证。把数学方程式引进这不幸发展,结果是六十年代中期消逝了的博弈理论,八十年代初期大事卷土重来。博奕理论也有道理,但因为无从验证,没有实证科学的解释力。

  二○一三年二月阿尔钦谢世后,一位朋友告诉我,老师谢世前几年认为他与德姆塞茨合着的大文是错了的。害死人,为什么他不早点这样说呢?他的“卸责”合作者德姆塞茨历来对解释现象没有兴趣。但阿师重视解释,重视假说验证。看不到则验不着,卸责、勒索等行为不能说是没有,但我们怎可以从观察上证实这些行为的存在与变化呢?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对“勒索”分析破口大骂,科斯在场,事后劝我客气一点。我不再说,走自己的路。

  引进交易费用可以挽救斯密之失

  今天回顾,我认为上述的不幸发展是源于交易或制度费用的处理过于困难。没有交易费用当然不会有卸责或勒索,机会主义想也不用想。但交易费用这项局限极难处理,行为无从观察的术语就不断地出现了。我的另一位老师赫舒拉发也转到博弈理论那边去。百多年来,或在近代历史中,人类互相残杀、自取灭亡的倾向明显,这跟斯密昔日提出的人类自私可使社会得益有着颇大的分离。每个人在局限下争取利益极大化可以毁灭人类,我们要怎样处理二百多年前斯密忽略了的不幸发展呢?

  我没有那么广阔的视野,以经济理论解释人类自取灭亡的行为,因为牵涉到的国际政治局限是在我所学之外了。但我认为,与其用博弈理论或机会主义来解释我们日常见到的新古典经济学无从处理的现象,引进交易(包括制度或讯息)费用是可以走得通的路。不容易,但原则上交易费用可以量度,可以观察其变,可以验证的假说因而推得出来。

  交易费用要到真实世界考查

  这里的困难,是经济学者不容易——基本上不可能——坐在办公室里猜测真实世界的交易费用会是怎么样。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实验室,他们要不断地到街头巷尾跑,重视现象的细节,然后在这些细节的转变中找寻交易或制度费用的微小变化,从而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困难吗?那当然,但我自己的经验,是在真实世界跑得多,琐碎的现象见得惯,久不久灵机一转,关于交易费用转变的规律会浮现出来,跟着以假说解释现象得心应手,自己有很大的痛快、满足感。在《经济解释》中我写下了很多示范例子,不是博弈理论那种故事虚构,而是世界的实例。

  大事修改传统不变

  解释威力之外,我选走的经济解释的路有一个少人注意的要点。那是在推理的结构上我完全保持着斯密的古典与马歇尔的新古典传统。把他们的分析修改了很多,也补充了不少,但基本上我的思想范畴还是斯密与马歇尔的传统。即是说,我坚守着传统的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竞争约束这三项原则,加上变化、补充与修改,但基本上是把这三个原则加强了。

  我不由得想起一九六七年阿尔钦给我的论文《佃农理论》的评价。他说:“不要沾沾自喜。你的佃农分析全部是传统的,半点新意也没有,只是你对这传统的掌握比此前分析佃农的胜了一筹。”这样看,斯密与马歇尔皆分析过佃农,皆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创立的传统的掌握有不足之处吧。当然,跟今天的《经济解释》相比,《佃农理论》属小儿科,反映着老人家数十年的不断耕耘是带来了可观的收获。

  有好奇心才有利可图

  我希望今天读经济的同学明白,虽然我的分析内容跟同学在课堂上学的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其实我的是源于传统。这篇序言申述了我把这传统大事修改的来由,目的只一个:我要解释或推断世事。我知道好些从海外回归的后起之秀不会教这本《经济解释》,因为内容跟他们学得的格格不入。但同学们可以之作为课外读物。困难是《经济解释》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一下就读得懂的书。要认真地读,有时一小段文字要思量、考虑很久。

  对我自己来说,经济解释是非常有趣的学问,每次想通一点自己有很大的满足感。要不然,我不可能持续地思考半个世纪。可以解释,可以推断,不一定可以多赚钱,因为思考的时间成本是放弃其它收入的代价,但如果算进趣味的价值,那么有好奇心的同学会感到,读这《经济解释》是有大利可图的。

  张五常

  二○一四年七月

  (按:经过四年多的修改与重写,《经济解释》三卷变为四卷,三十万字变为六十万字。于今回顾,一九八九年写了十二期、因为母亲病倒而停笔的那段日子不算,从再动笔的二○○○年到今天是十四年了,比斯密写《国富论》多了两年。《国富论》有多少个由作者本人处理的版本不易考究,因为不少是由外人处理的。我藏有斯氏本人还健在时出的第二版。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过八版,即是有系统地修改了七次。《原理》最初动笔是一八八一,初版一八九○,最后第八版是一九二○,由原来的七五○页增加到最后的八七○页。我的《经济解释》的修改是没有系统的,有小修,有大修,也有从头再写——乱七八糟,皆因今天以计算机修改与排版远比马前辈昔日容易。在《经济解释》的最后我会列出小修、大修与重写各卷的日期。)


30.360buyimg.com/vc/jfs/t2782/353/1715862253/124437/97f5976c/5746c656Na51b8618/>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