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配合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以第九版高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定稿,按考试和临床的要求,按《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相关知识的难点、重点、疑点等揉融综合,将各病证的病因、病位、症状、证候分型、方药诸内容,采用口诀与注释相结合的形式编写而成此诀。
  《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口诀紧扣教材,便于读者记忆、理解,对考试和临床实践均有帮助,易学、易记、易考、易用。
  《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学生、临床中医师、跟师学徒者、中西医结合医师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
1.风
2.寒
3.暑
4.湿
5.燥
6.火
7.疫诊证候
8.瘟疫证候
9.瘟黄
二、七情内伤证候
三、饮食所伤证候
四、劳逸所伤证候
五、金刃、跌打及虫兽所伤证候简括
六、痰饮瘀血
第二节发病机理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辨病
第二节阴阳辨证
1.阳证
2.阴证
第三节疮疡部位辨证
1.上部辨证
2.中部辨证
3.下部辨证
第四节经络辨证
第五节疮疡局部辨证
一、痈疽辨肿、结节
二、痈疽辨脓
三、痈疽辨溃疡
四、痈疽辨痛
五、痈疽辨发痒麻木
六、痈疽辨出血
七、痈疽七恶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疮疡内治法
二、疮疡外治法

第六章疮疡
第一节疖
第二节疔
第三节痈
第四节发
第五节有头疽
第六节流注
第七节发颐
第八节丹毒
第九节无头疽附骨疽咬骨疽环跳疽
第十节走黄与内陷
第十一节流痰
第十二节瘰疬
第十三节褥疮
第十四节窦道

第七章乳房疾病
第一节乳痈
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第三节乳痨
第四节乳漏(瘘)
第五节乳癖
第六节乳疬
第七节乳核
第八节乳衄
第九节乳岩

第八章瘿
第一节气瘿
第二节肉瘿
第三节瘿痈
第四节石瘿

第九章瘤、岩
第一节血瘤
第二节肉瘤脂肪瘤
第三节失荣
第四节肾岩翻花

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热疮
第二节蛇串疮
第三节疣
第四节风热疮
第五节黄水疮
第六节癣
第七节虫咬皮炎
第八节疥疮
第九节湿疮
第十节接触性皮炎
第十一节药毒
第十二节风瘙痒
第十三节瘾疹
第十四节牛皮癣
第十五节猫眼疮
第十六节白庀
第十七节白驳风
第十八节黧黑斑
第十九节粉刺
第二十节面游风
第二十一节酒齄鼻
第二十二节油风
第二十三节瓜藤缠
第二十四节红蝴蝶疮
第二十五节皮痹
第二十六节淋病
第二十七节梅毒
第二十八节尖锐湿疣
第二十九节生殖器疱疹
第三十节艾滋病

第十一章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痔疮
一、内痔
二、外痔
第二节息肉痔
第三节肛隐窝炎
第四节肛痈
第五节肛漏
第六节肛裂
第七节脱肛
第八节锁肛痔

第十二章泌尿男性疾病
第一节子痈
第二节囊痈
第三节子痰脱囊
第四节阴茎痰核
第五节水疝
第六节尿石症
第七节男性不育症
第八节精浊
第九节精癃
第十节遗精
第十一节阳痿
第十二节前列腺炎

第十三章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股肿
第二节血栓性浅静脉炎
第三节筋瘤
第四节臁疮
第五节脱疽

第十四章其他外科疾病
第一节冻伤
第二节烧伤
第三节毒蛇咬伤
第四节破伤风
第五节肠痈
第六节胆石症

精彩书摘

  《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
  一、疮疡内治法
  疮疡局部整体辨,善于辨八纲杂症,
  外感内伤分阴阳,阴证瘰疬流痰症,
  疔疮发痈多阳证,五脏毒重外感轻,
  热度火毒最多见,发展转归邪正争,
  蛇头疔损骨病变,颜面疔疮步态跚,
  走黄暗红疮口陷。红丝疔见红丝串,
  气肿透膜疮凶顽。初消中托后期补,
  疮疡火热清热痊,内治外治兼手术。
  疮疡初期消法当,正确辨证宗八纲,
  黄连解毒五味消,犀角地黄五神汤;
  中期托里消毒散,后期补虚扶正方:
  四君四物桂附八,滋阴六味地黄汤。
  注
  疮疡发亍局部,但要整体辨证施治,吾用八纲辨杂症,这是中医的特色。疮疡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辨证分为阴阳。阴证发病缓慢,如瘰疬,流痰等。阳证发病急,发展较快,如疔疮发痈等。五脏落毒所发者病重,外感所发者病轻。外邪致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与转归。蛇头疔易损骨,以脊柱,四肢最多见。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疮面皮色暗红,疮顶口凹陷,常是走黄内陷的征象。红丝疔常见一条或数条红丝疮疡见“气肿”、“透膜”者病情凶顽。
  在六淫中引起外科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火。
  故疮疡外科内治的三大法是消,托,补。疮疡多属火热,宜清热解毒。疮疡初起宜消散,中期宜托毒消肿,后期溃腋后气血俱虚宜补(火毒未清而又见虚相者仍应忌补,应清理佐以补益治之)。
  疮疡初期宜用消法,即内消表散法,但如何施用,宜按八纲辨证后才能有正确的实施方案,即疮疡初期多实,又兼表证者更宜消散解表;若脉证俱虚则宜兼补,发口渴便秘者本宜疏行,此时就不可只用表散,需兼补药施方。
  内消在八纲辨证之后,可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五神汤、犀角地黄汤化裁治之。疮疡中期宜用托法,如托里消毒散。疮疡后期宜用补法,补气用四君子汤,补血用四物汤,滋阴宜六味地黄汤(丸),助阳宜桂附八味丸。
  但切记不可忽略外治法,如兼用草药(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四季青、乌蔹莓、马齿苋、野菊、漏芦、虎耳草、芙蓉花叶、七叶一枝花、金荞麦、贯叶蓼、红藤、千里光),或兼用箍围药、油膏、膏药、掺药、洗药、提脓祛腐药(如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七三丹)、腐蚀药(如白降丹、千金散)、生肌收口药等,以及患者在精神、饮食、起居、换药等各方面的配合。
  善于掌握八纲辨证治疗杂症的医生,也能较好地治疗痈疽肿毒。治痈疽肿毒可用内治法、外治法、手术治法,并结合西医治疗等,视其病情而采用之。
  二、疮疡外治法
  疮疡外治同内治,膏药油膏箍围药,
  草药掺药有消散,提脓祛腐生肌药,
  腐蚀平胬止血药,清热收涩收口药,
  酊剂洗剂手术法,切开火针砭镰法,
  挑治挂线结扎法,瘤疣脱疽痔结扎。
  引流针灸垫棉法,药筒拔法熏熨法,
  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激光治疗法。
  各法都有适应证,多法配合内治法。
  注
  作为医生,首先要熟悉患者这些治法的名称,在头脑中有完整的“治法谱”,何病适宜用何法,一目了然,给患者讲起来头头是道,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外治法的机理与内治法相同,都是整体辨证后的施治方法。外治药物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掺药为极细粉剂,又叫散剂,有消散药、提脓祛腐药、祛腐生肌药、腐蚀药与平胬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生肌收口药。
  外治用药还有酊剂,洗剂等。
  手术疗法有切开法,火针烙刺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将瘤、赘疣、脱疽、痔等用结扎法治疗)。
  另外还有引流法,针灸法,垫棉法,药筒拔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浸渍法(鹅掌风治疗中药加醋同煎,每天浸泡1-2小时,连用七天为一疗程),冷冻疗法和激光疗法等。
  各种治法都有其适应证,有时多法兼用,常配合内治法。
  ……

前言/序言

  《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配合教材编写,具有新创、齐博、精辟、灵捷、避混、押韵的特点,易学,易记,易考,易用,故名《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如与教材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类书籍同步学习,有助于熟练掌握教材,有助于顺利通过考试;此诀不讲求文学修饰,只求贴切实用,诵记后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且能使记忆中的内容不易混淆;具有“新、齐、精、韵、灵”的特点。
  “新”是创新、新颖,不拘于前人,皆属创新编写,清楚易记,不易混淆,尤宜考试与临床。
  “齐”是齐而博,对凡属临床必需之内容,都进行了新编,齐博而忠实,与前人编的口诀不一样,忠实于教材的核心内容而临床好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易引起混淆及歧义之处,以纯洁记忆,提高记忆质量。
  “精”是精辟、简洁,不含与临床意义疏远的东西,能助学习者铭记关键内容,以利区别运用或考试。
  “韵”是押韵,采用人们习惯七言字诀,力求押韵,好读易记。
  “灵”是灵活,记得准而用得准,只有在用得准为前提之下的灵活,才能为学习者在未来的临床上提供极佳的知识储备。
  概言之,本诀有三大优势:一是口诀内容紧贴了高等教材的内容,顺诀释义,即可掌握高等教材书中的内容;二是纯洁了记忆,通过学习《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可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三是方便学习,适用于考试与临床。
  希望《中医外科学四易口诀》能对读者学习中医学和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为中医院校学生毕业考试、执业医师考试、主治医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试和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试等各种医学考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不当之处,敬望学者和同仁指教。在此谨对审核此书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李大琦教授和周礼伯医师深表谢意!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