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药物毒理学(第三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药物毒理学(第三版)》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药物毒理学(第三版)》分为三篇,分别为总论、靶器官毒理学、药物毒性评价三篇。《药物毒理学(第三版)》每章除正文外,还包含有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小结和思考题,便于学习和思考以及拓展相关知识,《药物毒理学(第三版)》作为药学类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毒理学研究人员及药学工作者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概述
一、药物毒理学的定义
二、药物毒理学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药物毒理学研究任务
四、药物毒理学研究内容
五、药物毒理学研究方法
六、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
七、药物毒理学发展简史
八、药物毒理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二节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影响药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二、动物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三、赋形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四、给药途径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五、环境因素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第四节药物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毒物
二、毒性
三、中毒
四、危害性
五、安全性
六、非损害作用
七、损害作用
八、阈值
第五节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
第二章药物中毒的机制及解救
第一节药物中毒的概念和药物毒性分类
一、药物中毒的概念
二、药物毒性的分类
第二节药物中毒的发生机制及解救原理
一、药物中毒的机制
二、药物中毒的解救原理
第三节临床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肝脏的结构、功能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第二节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第三节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类型及机制
一、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类型
二、药物性肝损害机制
第四节药物肝脏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第四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功能及与药物肾毒性的关系
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二、肾脏的结构功能与药物肾毒性的关系
三、药物的肾脏损害类型
第二节常见引起肾脏毒性的药物及肾损伤机制
一、常见引起肾脏毒性的药物
二、药物肾毒性的主要机制
第三节药物肾脏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肾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二、肾损伤的体外试验评价
第五章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及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与药物毒性有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生理特点
第二节药物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一、药物对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
二、药物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毒性作用
第三节药物神经系统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神经学检查
二、形态学检查
三、电生理学检查
四、生化检查
五、神经细胞培养及检查
六、神经毒理学动物模型的应用
七、行为学研究
第六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一、心脏的结构、功能及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二、血管的结构、功能及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第二节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一、血压异常
二、血栓栓塞
三、心律失常
四、心肌病
五、心力衰竭
第三节药物心血管系统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心电图
二、影像学检查
三、血液生化检查
四、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五、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六、离体血管、心脏及细胞实验
第七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结构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一、药物对免疫系统损伤的特点
二、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第三节药物免疫系统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药物免疫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
二、药物免疫毒性的评价方法
第八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血液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骨髓及其造血功能
二、骨髓造血的调节因子
第二节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一、造血功能障碍
二、血细胞破坏增加
三、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节药物血液系统毒性评价与检测
第九章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一、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二、药物对消化系统毒性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药物消化系统毒性作用的评价与检测
一、消化系统分泌检测
二、消化系统运动检测
第十章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第二节常见药物对内分泌腺毒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一、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
二、药物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
三、药物对性腺的毒性作用
四、药物对胰腺的毒性作用
第三节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垂体-甲状腺系统评价和检测
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评价和检测
三、垂体-性腺系统评价和检测
第十一章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一、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肺脏的结构特点与药物毒性的关系
第二节药物对呼吸系统损伤的作用与机制
一、呼吸抑制
二、呼吸道反应
三、肺水肿
四、肺炎及肺纤维化
第三节药物呼吸系统毒性的评价与检测
一、大体解剖及一般情况检查
二、呼吸功能检查
三、肺脏的生化检查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
五、物理学检查
六、体外细胞试验
……
第二篇药物毒性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药物毒理学(第三版)》:
  二、测定指标
  1.器官重量
  对动物器官的重量进行组间比较,可以揭示受试物毒作用的特异靶器官。器官重量降低,表示该器官萎缩或发育不良,器官重量增加提示可能有充血、水肿、增生、肥大、酶诱导变化或新生物等。涉及的主要器官有:心脏、肝脏、脾脏、肾、肺、脑、肾上腺、甲状腺、胸腺、睾丸、附睾、前列腺、子宫、卵巢。将动物处死后取出上述器官,除去附着的组织,除尽余血后立即称重。必须注意的是取出的器官应放置于一个稍微湿润的表面上而不至使之过于干燥。摘取器官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1)心脏心耳较小常与主动脉一起被切除下来。此外,心室中往往还充有未被射出的血液,这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将心室切开放尽余血,同时对瓣膜和心内膜做大体检查。
  (2)脑脑从后部一直延伸至脊椎,为减少因取样的不一致而造成的误差,解剖和摘除的方法必须固定和标准化。在去除头盖骨之前,在寰椎(第一颈椎)连接处切断脊髓,这样各个动物可保证在相同的部位切断减少误差。
  (3)肾上腺、甲状腺这些器官的颜色分别与周围的组织器官比较接近,而且也极易分离不完全或摘取过多,结果造成重量的偏高或偏低。而且个人操作技术的差异,也是造成误差的因素。
  很明显,动物体重的大小决定了器官的轻重,如果组间体重差异过大,用器官绝对重量进行比较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器官重量在进行统计学处理时常表达为单位体重的重量,即器官系数(器官重量/体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以此方法计算相对器官重量似乎也并不完全合理。比如,有些化合物往往由于减少脂肪沉积(贮存)而减轻体重,此时无脂肪组织的增长并不一定受影响(或抑制)。由于脑重量的变异较小,且不受营养性因素所影响,故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可测性无脂肪组织的参照物,当某些器官的重量/体重比在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时,可进一步对器官重量/脑重量比值加以分析。还要注意到有些器官重量的变化与生理因素有关,比如大动物发情期子宫卵巢重量明显增加。
  2.血液学指标
  常规的血液学参数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在反映溶血和红系造血功能方面都不灵敏,特别是对试验周期较短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来说,单靠红细胞计数判断受试物对红系的影响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因为红细胞寿命长,平均为120天。在此期限内,即使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外周血象却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在溶血的情况下,机体可以从贮存库中将红细胞动员出来,使外周血的红细胞也不致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血液网织红细胞计数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其计数下降提示红系造血障碍,增高提示溶血现象。有人曾比较了几种反映溶血的指标和敏感性,结果显示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其中最灵敏的一个指标。
  哺乳动物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组织。骨髓涂片是造血系统检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观察骨髓涂片时,首先要熟悉正常骨髓细胞各阶段的形态,有核细胞镜检分类计数应不少于500个,计数时不包括退化细胞、原核细胞、间接分裂相等。在同一动物中,不同方法采集的骨髓,各种细胞的分类计数差异颇大。直接破骨采取骨髓涂片中网状细胞、巨核细胞、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及脂肪细胞等的比例较高,偶尔还可以见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用骨髓穿刺法抽取的骨髓易混入血液,故淋巴细胞和成熟白细胞偏多,而上述各种细胞的成分较少。骨髓评价中的另一个变异因素是取材的部位,尤其是在破骨或切取骨片时部位有时不易掌握。在啮齿动物可将骺化的股骨板切下,将完整的骨干固定起来;大动物的股骨也是最佳取材部位,关键在于确定好自骺化骨板起始的标准切割部位。成年大动物的股骨是比较坚固的,必须使用骨锯,但应注意到锯割时的振动可导致骨髓移动,有时可导致骨髓从取材的骨干中完全消失。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