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金融业看似风生水起,实则是一场“骗局”。股市起起落落,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关键还是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对于不了解的金融圈,人们无法放心将自己的辛苦钱投资进去。因此,我们必须了解金融业的发展,了解它是如何“背叛”和“威胁”世界经济的。
  金融业发展至今,已经背弃了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使命,金融家们为了私人盈利,不择手段为其机构增加利润。为了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金融体系亟需改革,使其恢复致力于客户和股东的初衷。为了《金融的背叛: 恢复市场信心的十二项改革》在中国的出版发行,作者在原有书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甚至预判金融中的危机,避免重蹈覆辙。
  作者观点摘录:
  危机情景之下,世界各地的关注者错愕不已地发现,美国自诩“令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市场”和“全球监管制度”原来只是一个泥足的巨人;或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个“纸老虎”。
  2015年发生在中国的融资融券危机,也源于资本市场的越轨行为。其结果造成股市在数个月内暴涨150%,然后在数周内暴跌40%。此次危机,首先当然归咎于金融机构自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机构的业务活动引发了金融危机。
  在美国,我们为了“鼓励”消费者花钱,用信用卡透支,乃至购买那些其本无力购置的资产,简直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但我要说,和那些政府灌输给我们的思想正相反,花钱消费绝不是爱国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个基本认知:金融是以服务经济为目的的行业。其本身并非目的。
  全球范围内的新监管改革是否能恢复公众信心?若要做到这一点,改革就应以消费者为中心。

内容简介

  金融并非神话,可如今却被弄得神秘兮兮的。它将自己的真实面目掩藏在了繁冗复杂的数据所织成的厚重面纱之下。我们之所以要透过金融的芜杂表象对其追根溯源,主要目的并非为了给这场危机找到几个替罪羊,而是发现体制中隐藏的那些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得以纠正的薄弱环节。我们须亡羊补牢,来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化用一句法国学生在1968年5月1贴出的政治口号,就可以说“如果你对金融没兴趣(interest),金融就会对你收利息(interest)。”金融不是什么神话,而只是一场骗局。而且,只要我们不构建合理的制度来实现真正透明诚信的管理,这场骗局就会继续下去。金融的不透明,并不仅仅因其复杂性所致。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领域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玩家”不愿意让你了解金融的游戏规则。
  《金融的背叛: 恢复市场信心的十二项改革》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了解、预判以及面对金融在他们生活之中所呈现的各种不同面貌。我们需要了解金融,是为了确保它的运行所遵循的规则是公开透明的。金融家们应该认真严肃地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作者简介

  乔治·乌杜(GeorgesUgeux)博士,曾先后担任比利时通用银行集团(现富通银行)投资银行及信托部主管,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KidderPeabody欧洲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欧洲投资基金总裁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副总裁兼国际部主管等要职。同时他也曾担任通用电气欧洲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
  乌杜博士在职业生涯中为客户公开发行和私募股权债券超过1000亿美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期间,乌杜博士为交易所带来了43个国家308家的非美国公司,总市值达2.7万亿美金。他也主持了三十余家中国公司在纽约的上市,包括中石油、中海油、中铝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及南方航空等,总市值达到5000亿美金。

精彩书评

  很荣幸有机会和Ugeux先生共事,工作当中的Ugeux先生坦诚、专业、深刻,正如这《金融的背叛: 恢复市场信心的十二项改革》——身为金融家的他挺身而出,鞭挞“金融的背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普及2008年金融危机背后的真相,读来酣畅淋漓,同时也给中国金融行业以深刻的警示。这位“呐喊”的学者,引人思考。
  ——胡务安盛天平董事长兼CEO

  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和市场的许多缺陷和错误路线。GeorgeUgeux的《金融的背叛:恢复市场信心的十二项改革》这《金融的背叛: 恢复市场信心的十二项改革》用简单的方式为读者全面记录和分析了这些问题。他还提出了针对金融体系改革的方案,而这些方案有的已经被执行和采纳。我强烈推荐这《金融的背叛: 恢复市场信心的十二项改革》。
  ——洪川(HungQ.Tran)国际金融公司协会(IIF)常务董事

目录

PREFACE 金融如此重要,岂可仅仅交予金融家之手?
中国之旅___001
金融家背叛了金融___004
金融业背叛了经济___005
央行为何没能洞见危机?___007
债务与股本:过度负债之殇___008
次债骗局___011
解密金融___014
金融幻术师___017
监管的全新前景___018
CHAPTER1 停止欺诈消费者
出了岔子的银行系统___024
拒不认错___025
银行欠纳税人的债___028
别再用信用卡欺诈消费者了___030
信用评分机构:消费者的催命人___031
堪比高利贷的利率___032
新形式的欺诈___033
保护消费者免受金融恶行之害___034
影子金融的风险___035
恢复公众信任___036
CHAPTER2 规范薪酬制度
银行家到底值什么价?___043
公司规模能否为薪酬提供合理性?___044
根据资本调整薪酬___046
投资银行的转型之路___048
高盛的“金童玉女”们___049
短期与长期之辩___053
天价薪酬引发的怒火___055
CHAPTER3 让董事会真正负起责任
任人唯亲的董事选拔___061
CEO是否应兼任董事长?___062
董事会的不透明度___064
将独立性、胜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___065
获得真正的掌控力___066
政府持股或对公治理的践踏___068
机构投资者的沉默___069
养老基金的管理问题___071
作为股东的保险公司___072
担当责任___073
CHAPTER4 重整监管部门
支离破碎的监管部门___079
欧洲监管部门的缺失___080
与政界的关系___082
央行是合格的监管者吗?___083
央行必须维持自治___085
保护投资者:完善信息发布___086
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失职___088
伯纳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___090
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案___092
AIG的“内爆”___093
CHAPTER5 制约金融创新
金融衍生品堪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___098
是信用违约掉期,还是超级降落伞?___099
卖空如同定时炸弹___101
改革资产证券化___103
私募股权基金___106
退出投资策略___107
私募股权的增值价值___108
全球参与___109
受累于债务的模式___109
不惜代价地削减成本___111
黑石大戏___112
创新之限___113
比特币,又一个庞氏骗局___114
LIBOR操纵案___115
外汇市场___118
CHAPTER6 重归透明简单
沟通的失败___123
清晰表达的缺位___125
金融教育不在学校课程设置之中___126
金融信息应完整易懂___128
保护散户___129
金融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___131
信息透明是一种境界___133
CHAPTER7 确保资本诚信
维护股东权益是金融稳健的保障___138
过度负债危及可持续发展___140
股东权益应加以扩大___141
监管部门如何保障资本诚信?___143
资本比率:SEC在2004年弃之不顾的职责___144
股东利益最大化不应是唯一标准___145
必要的承诺___146
CHAPTER8 给评级机构戴上紧箍咒
评级机构的所有权和治理___150
评级机构的报酬问题___151
结构性产品的评级不再可信___152
公司债务评级必须进一步深化___153
国家主权评级合理吗?___154
对评级机构的监管___157
评级机构接受国会质询___158
让评级机构担起责任___159
CHAPTER9 重新界定金融风险
系统性风险可控吗?___164
主要风险:大而不倒___165
对流动性风险的可靠估算___167
风险监控___168
风险透明度___169
构建风险防范意识___170
CHAPTER10 监督资本市场:关于对冲基金
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是否有效?___175
对冲基金是威胁吗?___176
行动型对冲基金___177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俄罗斯债券危机:被忽略的警报___179
Amaranth基金因天然气价格巨亏___181
对冲基金的融资者:大宗经纪___182
欧盟的对冲基金监管新规___185
对冲基金的未来___187
CHAPTER11 让咨询顾问言而有信
投资银行人士的“公平意见”___192
来自律师的合法认定___195
审计师的账目认证___198
意见的价值___200
CHAPTER12 全球维度
合作模式还是规范模式?___207
欧洲的挑战:构建监管体系___208
欧洲央行的监管:欧盟的治理难题___209
亚洲的情况___211
20国集团的局限___213
徒有其表的金融稳定委员会___214
国际清算银行是全球监管机构的最佳候选___215
巴塞尔协议III___216
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___217
对众多机构的协调___219
CONCLUSION 突兀的道德问题
金融的根本职责是什么?___224
没有透明,何来信任___225
监管部门应重新聚焦于自身职责___226
从两房危机看政府的财政健全与诚信问题___226
不要让银行被交易员掌控___228
凯维埃尔诈骗案与法国兴业银行___230
消除自营交易的利益冲突___232
重申金融的社会责任___233
让董事担责___234
回归本源___235

精彩书摘

  金融家背叛了金融
  当下,金融家对金融的背叛已是毋庸置疑,为了追求自身薪酬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早已与自己的核心业务渐行渐远。多数金融机构都因涉足自营交易而充斥着大量投机泡沫。危机后颁布的“沃尔克规则”对这种风险进行了限制,但欧洲并不在其管制之列。至于亚洲,多数国家至今仍允许自营交易。
  危机情景之下,世界各地的关注者错愕不已地发现,美国自诩“令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市场”和“全球最佳的监管制度”(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主席阿瑟?莱维特语)原来只是一个泥足的巨人;或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个“纸老虎”。美国市场曾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人们视为不可动摇的神话。现如今,这一切都因其领导人的贪婪自大,因其对自身监管制度的骄矜自得、盲目自信而土崩瓦解。
  引发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这些不请自来,突兀进入公众视线的金融家们。这些人肆无忌惮的行为让所有人都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他们本应安分守己,低调行事,而不是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他们本应谨言慎行,小心操持业务,而不是惹下弥天大祸后跑到政府那里搬救兵,甚至被美国国会当成罪犯看待。2010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名美国投资银行家坦承,银行家如今已和恐怖分子没什么两样了。
  即使在八年后,金融的公信力仍旧不曾恢复。我在此要强调的是,如果金融家们仅仅是被动“遵守规定”而在行为本质上依然故我,那他们就不足以担负起他人财产托管者的职责,也就无法重新赢得人们的信任。
  各种救助金融业的纾困措施为何会令公共资源不堪重负?其原因之一就是,在这场自1929年以来最大金融崩盘中,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和央行也并不能置身事外。
  金融业背叛了经济
  由于金融家们的背叛,金融业也背离了经济。金融自身成为了目的,而不再关乎其理应发挥的社会与经济作用。更有甚者,金融家们已经全然不记得,这个行业的全称是“金融服务业”。实际上,他们保留了“金融”两字,却将“服务”抛诸脑后。在行业各个层面,情况皆是如此。
  其结果便是经济自身也被迫坐到了轮盘赌桌前。现行的制度使得经济轻易被金融所绑架,正因如此,奥巴马总统在2010年1月27日国情咨文演讲时才会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让那些包括募集存款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引发危及整体经济的风险。”
  此次危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在金融业内部产生,并由金融机构和金融家所引发。但也是美国行政和监管部门的放任政策使危机成为可能,这些经济巨轮的掌舵者未能发现迎面而来的冰山,也未能对这场席卷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大海啸有所预见。
  先前的危机往往因具体问题而爆发:“日本梦”的破灭、拉美国家的负债、油价的上涨、亚洲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巴西和俄罗斯遭到的波及,以及先后两次伊拉克战争等,不一而足。
  对于上述这种事不关己的情况,金融家们自可以置身事外,指手画脚。但这次,多数金融家意识到自己犯下了“错误”或“不可接受的不良行为”(具体属哪一种取决于他们的诚信度)。当然,也有些人声称自己无辜,但信者寥寥。对于他们的过失,往轻了说,是粗心的魔法学徒所引发的“内爆”;往重了讲,那就是白领罪犯的监守自盗。所有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都表现出各种表里不一、贪得无厌和业务不透明,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无独有偶,2015年发生在中国的融资融券危机,也源于资本市场的越轨行为。其结果造成股市在数个月内暴涨150%,然后在数周内暴跌40%。
  此次危机,首先当然归咎于金融机构自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机构的业务活动引发了金融危机。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银行业是大头,其他机构也一样有份。要说始作俑者,各大金融企业的领导人难辞其咎。他们中有些人破了财,丢了饭碗,但也有的依旧在位。一些危机中的主要角色甚至开始陆续回到金融机构的高位,就好像他们压根不用为先前的失职负责一样。
  2009年,仅在雷曼兄弟破产的数月之后,各银行就报收巨额利润,并大肆分发奖金。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美联储大力度低息补贴政策的市场环境下催生的银行自营行为。
  目前的监管措施通过限制这种银行内投机交易来最终改变行业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不要忘了,以往的每一次危机也一样是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发生的。因此,金融机构不仅需要服从监管,更应躬身自省,对其将来发展方向,对其基本的行业原则,乃至其所秉持的价值标准,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