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排名前25位好书之一;《美国大西洋月刊》排名前11的优秀心理学著作之一。《自然》《科学家》《新人文主义者》《科克斯评论》等期刊倾力推荐。

★欧盟执委会“200万欧元计划”,吸纳14所大学的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各领域人才,耗时3年的研究成果。

★人类是一种拥有理性而又时常自相矛盾的生物,不看这《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你就无法了解人类的那些想法因何而来。

★通过这一场盛大的关于人类信仰的哲学和心理学上的精彩辨析,作者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切的结论——“不要去在意上帝的想法,我们可以为彼此而活。”

★人为什么喜欢在大事前祈祷?人什么宁愿相信自己的亲人去世后是到了一个幸福的天堂?人们为何会具有这些信念?这些问题都是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产物。而《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则是对于人的信念、信仰这一问题的科学的解读。

内容简介

信仰是一种本能吗?《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围绕人的心智模式的发展来解读,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所具有的一些现象,如人为什么喜欢在大事前祈祷?人什么宁愿相信自己的亲人去世后是到了一个幸福的天堂?人们为何会具有这些信念?这些问题都是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产物。而《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则是对于人的信念、信仰这一问题的科学的解读。《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要谈的不是宗教,也不是有神、无神的论辩,而是一场综合心理学、哲学与流行文化的盛宴。藉由贝林深刻而机智的引导,我们将获得关于人类脑部与心理机制的全新视野,同时开启一场新颖、有趣、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思考旅程!

作者简介

杰西·贝林(JesseBering),著名进化心理学家,供职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任认知和文化研究所所长,同时是欧盟执委会耗资200万欧元、费时3年的大型研究计划“解释宗教”的主要成员之一。贝林的专业能力备受肯定,并以平易近人的科普写作风格闻名。他的文章常发表在《科学美国人》《经济学人》《卫报》《纽约时报》等刊物。

精彩书评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对此极具争议性的课题,提出了平衡而严谨的论述。

——《自然》(Nature)

一场综合心理学、哲学与流行文化的盛宴。

——《新人文主义者》(NewHumanist)

贝林行文机智,善用例子与比喻,让他的论点几乎像是常识,而非艰涩的科学发现。

——《新科学家》(NewScientist)

贝林悠游于演化生物学、心理学与哲学之间,发掘出信仰里的好科学。

——《科克斯书评》(KirkusReviews)

关于人为何这么执着于宗教?又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任何好思考的人,都不会忽视贝林对此问题的贡献。

——《科学家》(TheScientist)

虽然对于神是否存在,长久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但却不常看到从心理学角度切入的作品。杰西·贝林结合文学批评与科学发现,从神经学角度重新检视宗教信仰的基础。

——《新政治家》(NewStatesman)

我不是演化心理学专家,但我觉得自己现在也能侃侃而谈了。这《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谈上帝,却有浓浓的人性。

——英国BBC《地平线》(Horizon)节目制作人

西蒙·温奇寇比(SimonWinchcombe)

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里,杰西·贝林以其一贯的机智,解释神如何重返人类演化史——在人类自助之余,也帮助他们表现得更好。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Humphrey)

杰西·贝林是早慧的心理学家、说故事天才,也是位非常风趣的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不仅叙事动人,题材也深具挑战性,对人类探求意义的天性,提供了有趣的解释。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快乐如何运作》(HowPleasureWorks)

作者保罗·布鲁姆(PaulBloom)

这本精彩好书,说明了神怎么跑到我们心里的某个角落。在这本丰富、新颖的信仰科学研究著作中,贝林自身对于儿童超自然认知的出色研究,位居核心地位。

——哈佛大学教授、《有意识意志之幻觉》(TheIllusionofConsciousWill)

作者丹尼尔·韦格纳(DanielWegner)

目录

001/一、为什么我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类与其他动物有着实质的、进化心理学上的区别,即人类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大脑的进化,使得我们拥有了自发思考生命意义的能力。

039/二、假如生活没有了目的,生命失去了意义

事实上,你的存在很大部分是因为某个特定的精子肩负了一个重大使命,超越其他兄弟姐妹精子,在战胜成千上万个与之竞争的细胞后,一马当先地钻进了你母亲那营养丰盛的卵子中。于是,你能够独一无二地存在,要感谢于此。可为什么我们宁愿更多地将自己归功于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特定存在,而不是这种复杂的生殖事实呢?

083/三、自然征兆的心理意义

我们人类喜欢在预料之外的自然事件当中寻找有意义的信号,而为了感知到任何事件的意义,我们就需要思维。但自然事件在经过思维过滤后,是要在头脑内进行主观解读的。于是,我们对于事情的解释,并不一定能够反映我们所感知到的任何本质的事实。

115/四、模拟约束假说

模拟约束假说,即在试图想象死亡是什么感觉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利用自己的意识经验作为背景。然而,死亡并不像任何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有意识地去体验无意识状态。

141/五、为什么坏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

生命是不平等的,然而又是平等的。生命本身就是矛盾的共同体。“为什么坏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把对象限定在了一个有头脑、有道德的人,或者至少是一个在幕后小心翼翼操控的煽动者身上。一旦坏事不幸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就会追根究底问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181/六、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沟通和流言蜚语

也许你并不在意别人会怎么看你,而且在这一点上你的确做得比很多人好,但大多数人在知道自己那些消极的方面——道德犯罪、可疑意图、尴尬癖好、身体瑕疵——被别人发现了,或者面临被揭露的境地时,都会感到十分痛苦。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掌握了在行为上扼杀掉我们原始欲望的技巧,自觉遵守道德规则。

221/七、你选择短暂的一生如何过,全然在你自己

你选择利用你短暂的主观存在来做些什么,全都取决于你自己。我们那稍纵即逝、没有超自然体影响的生命都存有特定的生命意义,如果你选择忽略它,那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只是,很多机遇就擦肩而过了,然后你就死去。

232/致谢

精彩书摘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为进化论之父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经常会被描绘成一个纯粹的、科学的无神论者,但实际上他却是与此称谓相去甚远的。在试图将一个没有造物主的自然世界概念化的过程中,达尔文再三地在一个主要的心理障碍上面栽跟头。在他的作品中就暗示了这样一种观点: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神秘的造物主,有意识地去促进对器官的自然选择进程。在他1876年的自传中,达尔文就不仅仅只是暗示这些神化的倾向了。他承认自己在写《物种起源》的时候,曾经历尽千辛万苦,或者几乎不可能地让这个包括人类在内的浩瀚神奇的世界相信,也许因为某个未知的机遇或者必然性,我们就能够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以及遥望长远的未来。
  确实,鉴于这段表述,再联想到我们利用他的另外一些观点所做的事情,达尔文确实是应该被称为一名“有神论者”的,他相信有那么一个聪明的造物主创造了世界,但却没有对自然现象施加任何影响。不过达尔文那时并不了解思维理论,而距离前一章节所提到的那些研究者首次将思维理论确认为一种进化的认知能力以及人类大脑的一种心理专门化足足还有一百年。因此,达尔文不能够将这样一种无思维的起源概念化,正是由于进化了的认知器官的曲解力,而他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曲解力来感知世界的——也就是他自己的思维理论,会怎么样呢?这就是说,也许只有通过他思维理论的透镜去看,天堂和人间中包括人类存在在内的所有事物才会是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是智能设计的产物。
  说来也奇怪,一个非进化思维的思想家在揭示我们人类在思考生命意义上所无法解决的那些问题方面,却研究得比达尔文所做的要深入得多。就在巴黎北端那一堵环绕蒙帕纳斯公墓的旧石墙后面,距离正门口不远处,长眠着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和他的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在这里,在一块显眼而又朴素的墓碑之下,这两个著名的搭档已经看不见那些每天不顾寒暑、风雨无阻长途跋涉而来的哀悼者,也看不见那些被法国火辣辣的大太阳刺得睁不开眼睛的人给他们留作祭品的鲜花、商业名片,以及当然少不了的香烟,因为萨特的烟瘾大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在20世纪的大半时间里,这个平易近人的天才——一个多产的哲学家、作家和剧作家——以世界最臭名昭著的(而同时又最受人爱戴)无神论者的身份来谋生。萨特是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当享年74岁的他在1980年去世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群众涌进了早已经拥堵不堪的巴黎第十四区,团结一致地加入到送葬大军中,护送着他的棺材走完了从他病逝的医院出来的整整两个小时的路程。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个被萨特深情地称作“海狸”的人,则是一个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的领头思想家,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尊称为现代女性主义的贵妇人。
  ……

前言/序言

在我即将要诉说的这段小插曲发生前二十几年,在欧洲大陆的某个地方,一只性情暴躁的母鸡产下了这枚特别的蛋,随后它被人用针刺破,排净了里头的卵黄,然后被一位心灵手巧的艺术家捧在了手中。这位匠心独运的艺术家花了无数个小时,在上面手绘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亚洲旧社会景象。随后,这位专长于这一类媚俗手工艺品的艺术家就将这枚蛋,连同一些类似的小工艺品一起卖给了当地的一名小商贩,而这位小商贩又将其小心翼翼地陈放在了一家街边纪念品商店的前窗玻璃内。最终,窗内的它吸引了一名年轻的德国女孩的眼球。女孩深深地迷恋着这枚蛋,并买下了它。不久之后,她将其供奉在了自己的公寓内,其后以黑森林作为背景;后来她又用层层的棉纸细心地将蛋包好,放进她的手提包内,虔诚地为它的安全运输做了祷告,然后带着它踏上了横跨大西洋的旅程,到了美国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在那与她新任的军人丈夫一起生活。而就在那里,在她那个朴实无华的新家的休息室内,一个摆满爱情小说以及她早期生活的小玩意的书柜里,她为它找到了一个舒适的小角落,并用一个微型的展示支架小心地架起来了。一年多以后,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彼得。后来彼得和对街一位小男孩成了好朋友,而我,就是那个男孩的跟屁虫小弟弟。一个悠闲的夏日午后,跟屁虫小弟弟无意中走进了这个德国女人家的休息室,他看到了这枚蛋,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呆呆地盯着它不放,然后7岁的他不小心就把在手里把玩的这枚蛋弄坏了。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