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于2015年4月出版后,受到金融理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正逐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但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如GDP、CPI、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再版,修订了第一版前十章的部分内容,将统计数据更新至2015年末,并新增了以下三章内容: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第十二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给”;第十三章“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

目录

第一章货币的定义与度量
第一节货币定义
第二节主要国家货币供应量体系

第二章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乘数分析
第一节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理论
第二节米德的货币供给模型
第三节弗里德曼一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理论
第四节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理论

第三章基础货币
第一节基础货币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节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
第三节美国的基础货币
第四节我国的基础货币
第五节准备金调整额和调整后的基础货币

第四章货币乘数
第一节美国的货币乘数
第二节通货比率
第三节准备金比率
第四节我国的货币乘数

第五章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与货币供给直接相关的金融创新
第二节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和货币量的影响
第三节金融创新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第四节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指标M1的影响
第五节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

第六章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第一节《拉德克利夫报告》
第二节格利和肖与金融中介机构理论
第三节托宾与“新观点”
第四节布伦纳等人与反“新观点”

第七章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览
第二节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供给
第三节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有效性分析

第八章再贴现政策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再贴现政策概览
第二节美联储再贴现政策实践与货币供给
第三节我国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实践

第九章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公开市场操作概览
第二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实践及其有效性
第三节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实践及其有效性

第十章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一节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第二节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实践
第三节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四节未来的货币政策模式——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相结合

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日欧等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第三节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第十二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节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与构成
第三节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第四节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第五节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

第十三章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为什么是央行的数字货币?
第二节如何推广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
第三节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

附录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

精彩书摘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二版)》:
  格利对《报告》中的流动性这一概念也有类似的解释:“《报告》的主要观点似乎在于,公众的流动性不仅仅由货币供给,而且还由公众所能掌握的货币量所构成。”纽林也指出:“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实际上在《报告》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定义过流动性,但是,流动性似乎意味着,‘消费者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而试图筹集货币的难易程度’。这里的筹集货币包括出售资产和借款。”
  在对流动性的各种解释中,有一种解释显得比较明确,这就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塞耶斯(R.S.Sayers)在其著名的《英国的货币思想与货币政策》一文中所作出的解释:“我们必须以流动性资产这一范围广泛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货币供给’的概念,以作为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的有效需求的货币量。”而流动性资产“不仅包括银行的存款负债,而且包括范围广泛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短期负债”,即应该“包括信贷”,根据塞耶斯的这一解释,所谓流动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的短期流动性资产。
  塞耶斯进一步指出,由于流动性包括信用,因此,提供流动性的机构不仅不限于银行,“而且也不限于一般所谓金融中介机构。在那些以制造或贸易作为其主要业务的企业中,大多数进行许多贷和借的活动:他们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他们也接受别的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许多企业在贷和借两方面都很活跃,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参与信用交易中的这两个方面的某一方面。在货币领域中,把银行作为信用的创造者,而把其他企业作为信用的使用者或中介入,这样的区分如果不是完全错误的,就是混淆视听的。从对有效需求产生压力的观点出发,关键在于,是什么提高了人们获得商品和劳务的能力……银行绝不是唯一将这种能力赋予别人的企业”。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