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1:人生有限,拖延有害。  

推荐2:学会时间管理,终结拖延症。  

推荐3:彻底告别拖延带来的恐惧和焦虑。  

推荐4:让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完成得更出色。

内容简介

  拖延成性的人往往会贪图当下的安逸,殊不知,工作、理想、成功、事业乃至生命都会丧失于其中。所以,告别拖延症,提升执行力必须成为我们最基本的素养,马上行动更是我们成功的保证。因为没有谁可以不劳而获,只有赶走体内的惰性,才会通过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拖延症其实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是它却是执行力的罪魁祸首。造成拖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赶走拖延症必须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成就自己的事业。

作者简介

  张弛,资深畅销书策划人。祖籍辽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曾在美国学习工作。从事出版行业多年,致力于心理学在大众心理健康和商业应用方面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倾情打造的极具实用价值和趣味性的心智财富开发系列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第一辑迟迟不执行,拖延的根源在哪
因为有明天,所以你今天拖延
一旦情绪不好,执行就会磨蹭
拖延是因为有“拖延基因”吗
拖延: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
拖延会在生活形成一个怪圈
思考不周往往会耽误大事
第二辑远离拖延症,不让拖延误人生
“剩男剩女”也是拖出来的
拖拉是工作最大的敌人
犹豫会让很多人后悔不已
一时小麻烦,拖拉成大麻烦一时小麻烦,拖成大麻烦
活在职场中,越拖延越颓废
要养成做事做到位的习惯
为自己要做的事设定一个期限
拖延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
第三辑拒绝了借口,你就拒绝了拖延
拖延都是因为有一个借口
要明白好多事情都能轻易完成
服从上司安排没有任何借口
积极服从是完美执行的开始
对问题一不辩解,二不推拖
第四辑行动不迅速,执行往往无期限
你究竟要等到什么时侯
只有行动,才能成功
马上行动,不要因拖延而失败
真正的成功始于立即行动
有千万次心动,抵不上一次行动
不要将任务拖到最后做
克服拖拖拉拉的恶习
第五辑按计划执行,按部就班去工作
成功,让计划做行动的先导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
顺利执行需要切实可行的计划
每天都安排一张优先表
敢于构想美好的未来蓝图
按照计划做,克服犹豫不决
第六辑统筹好时间,才会高效地执行
不设计时间,你就是拖延者
不正确的时间观念让你拖延
在限定时间内给出结果
把“黄金时间”都用在刀刃上
珍惜分分秒秒,盘活那些零碎时间
学一学“瑞士奶酪”时间整理术
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
先做重要的,而不是紧急的事
第七辑激发使命感,增强执行的决心
为自己的工作设立一个高标准
你必须担负工作责任
时刻记住,这就是自己的工作
对结果要有“志在必得”的决心
不糊弄,认真是执行的灵魂
热情更高,执行力才会更强
第八辑执行毁于懒,赶走惰性不拖延
懒惰是催生拖延的罪魁祸首
懒惰者是职场最不受欢迎的人
克服了懒惰,战胜拖延就成功了一半
摒弃“维持现状”的懒人思想
远离身边那些懒散的人
第九辑保持自驱力,消除工作倦怠期
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工作与休息
要执行力,就必须改掉一些坏习惯
战胜“黑色星期一”
向和拉瑞?埃利森学减压
无可挑剔地对待工作
培养决断力,工作不拖延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精彩书摘

  拖延是因为有“拖延基因”吗
  众所周知,拖延对人有很大的危害,而拖延又是很多人容易患的病症,人必须学会和拖延做斗争。因此,说人生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战胜拖延症、戒掉拖延的过程一点都不过分。出现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同样的道理,解决拖延问题,就要找到拖延的根源——这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那么拖延症的根源在哪儿呢?
  有人认为是基因的问题,认为基因导致拖延症遗传。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绝非空穴来风。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很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导致的。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对拖延症的根源做了相关的分析,了解到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比较拖延、比较懒散,而有的人却做事比较主动,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波德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斯塔夫森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表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的症状,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来拖延的倾向比较严重,而有的人做事却是可以马上付诸行动。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进化完全的时候,他们比较喜欢保持一种随时行动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需要防备其他动物袭击,他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也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出现在近代,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类已经不需要去捕捉猎物,而是有了一些需要进行长期努力的目标,这样就被分散了一部分的注意力。他们逐渐就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也可以掌握生存法则,慢慢地就开始出现了懒散和拖延。
  关于是否具有“拖延基因”的存在,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种基因是存在的,有的人却认为这种基因是不存在的,但是双方都没有办法拿出具体的数据或者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1983年之后,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们现在对于大脑的研究和运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生物界的确是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行为的推迟,但是这些因素是不是“拖延基因”就不太确定了。
  如果说你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有执行障碍的情况,就可能和自己行为拖延有直接的关系了。从克服拖延症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下面几个观点:第一,人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有相关数据表明,人的大脑是按照一种预设性的方向来发展的,它会首先经历儿童期,然后慢慢地在18岁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活生生的运作系统,它会不断地运行和变化以及修正。大脑的神经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你今天做什么事情,有一个什么进程,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进行今天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大脑对明天工作的安排。之后,在自己的脑海中就会清晰地显示明天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你做这件事的次数越多,大脑就对这个活动反应越多,它会把被要求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大脑在不断地进行着运作,因为它在不断地激发新的而且灵活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在飞速地强化着以前的旧活动。这就好比是我们参加滑雪活动,刚刚下完雪,去滑雪的时候有很多条路线的选择,尽管滑起来并没有那么快,但是随着自己滑行这条道路次数的增加,我们会感觉这条线路的痕迹越来越清晰、越滑越快。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轨道”,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很难消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会想到在面对自己某些旧习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觉察力。
  当你开始拖延着一些事情不想立刻解决的时候,就要努力把自己从以前的轨道上拉出来,建立一条新的做事轨道。
  第二,感受很重要,即使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己一看到某个任务的时候,下意识地就想着明天再做,但是却忽略了,逃避拖延不是自己的任务,这是由于自己对这件事不想承担而出现的感受。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感受,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我为什么会紧张?我为什么会感到恐惧?”这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大脑才可以想清楚。这在神经学上的解释是,你可以从自己的意识了解到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从自己身体上的某个信号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的来源是你的身体和五官。
  第三,我们受到潜伏记忆的影响。如何解释潜伏记忆呢?很可能在之前的时间里,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它让你产生了一些想要躲避和拖延的想法。等到你再次遇到这件事的时候,大脑里就会有一种声音让你去逃避、去拖延。英国的心理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用一句话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们所恐惧的正是那些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未知,可能会去放手一搏,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下意识地逃避。”
  还有的观点认为,早期连接的通路也很重要。有相关研究表明,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对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影响很大,这和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养成做事拖延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拖延基因”是否存在,目前确实没有办法给出权威的回答,但是能够确定的是拖延的存在,的确是受生物因素影响的。
  ……

前言/序言

  拖延有“推迟、延后、延缓和延长”等意思,拖延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明天再做”或者“以后再做”,一个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或者根本就完不成。
  一个人能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关键是看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或计划变成行动再把行动变成结果。其实,能做到这一点很难,这也是更多人之所以平庸一生的原因。贪图安逸是人的天性,拖延也就成了很多人难以消除的顽疾。
  拖延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习惯,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特别对于患有“拖延症”的人来说,拖延所带来的恶果是难以想象的。在曾经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寒号鸟垒窝”的故事:
  寒号鸟的邻居喜鹊好心劝寒号鸟趁着天气暖和赶紧筑窝,寒号鸟却总推辞道:“天气这么好,正好睡觉,我明天垒窝。”晚上寒风吹来,寒号鸟冻得直后悔:“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第二天,喜鹊又好心劝寒号鸟趁着天气暖和赶紧筑窝,寒号鸟又回答道:“天气这么好,正好睡觉,我明天垒窝。”最后,寒号鸟在一个寒冷的夜里被活活冻死了。
  那些拖延成性的人是不是像极了寒号鸟?他们总是认为有明天,还经得起折腾,可以无限制地拖延下去……“明天就垒窝”是寒号鸟的口头禅,正是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最终导致寒号鸟冻死了。很多人就是因为习惯拖延,才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机会,浪费生命。
  拖延成性的人往往会贪图当下的安逸,殊不知,工作、理想、成功、事业乃至生命都会丧失于其中。所以,告别拖延症,提升执行力必须成为我们最基本的素养,马上行动更是我们成功的保证。因为没有谁可以不劳而获,只有赶走体内的惰性,才会通过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拖延症其实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是它却是执行力的罪魁祸首。造成拖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赶走拖延症必须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