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地理空间认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地理空间认知(空间信息科技引进出版工程)》试图对如何认知地理空间以及隐藏在空间行为和决策制定背后的思维方式进行描述。研究认知地图的重要意义包括三方面:其一,便于弄清人类认知系统是怎样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其二,人的空间行为是建立在其认知地图基础上的,明白了认知地图的过程就可以预测人类行为;其三,研究认知地图有一定应用价值。

内容简介

地理空间认知(空间信息科技引进出版工程)》对现有关于认知地图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试图融合各种研究地理空间认知方式的学科领域研究者的理论、实践和结论。内容包括:认知地图的基本概念、研究方向和用途,认知地图制图模型,认知地图的构成元素和形式,服务于个性化需求的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的方法与方法论,以及对于空间的行进认识和处理空间信息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全面揭示认知地图和认知制图过程。

地理空间认知(空间信息科技引进出版工程)》可供高等院校地理、测绘、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同时也可供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RobKitchin,英国人,爱尔兰国立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国家区域和空间分析研究所主任,博士后,已出版了12本著作,《社会和文化地理学》的主编,合作主编了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地理空间认知(空间信息科技引进出版工程)》。

MarkBlades,英国人,设菲尔德大学心理学教授,发表了10部专著及30部合著的部分章节。

译者:万刚,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与我社合作的图书有《无人机测绘技术与应用》。

精彩书摘

本章讨论的所有有关人类空间行为的理论均关注认知的问题,Gibson(1979)提出的理论除外。Gibson的这一理论关注感知方面的问题,认为人类可以直接理解环境特征,几乎不受认知过程的影响。Gibson指出,人类在环境中穿行时,体验着一股持续的感知信息流,这就足够让人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不需要额外的认知过程。例如,在环境中的人会有一个视角,或“视景”,即从一点看过去能够立刻形成可用图像。随着在环境中的移动,人们在这个视景中的观察点会不断变化,观察点的变化提供了移动的信息。然而,视景的某些方面不会发生改变。例如,对于一栋大楼的图像会随着观察点的改变而改变,但楼本身在视景中是个不变的特征。随着在环境中移动,一个视景会被另一个新的视景所代替(如转过街角后或到达山顶后),而在一个视景转变为另一个视景的地方可以标记为一个过渡点。在穿行中,过渡点为沿途最关键信息的变化顺序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可能成为成功寻路的基础。例如,Heft(1983)发现,当人们看到显示路途中过渡点顺序的幻灯片时能够更好地认识一条线路,比那些只看了沿途视景的人对同样一条线路的认识要好得多。

Heft(1996)继Gibson之后指出,每一条路径都能通过视景和过渡点的排序在人们脑中得到唯一确认。回忆一条熟悉的路径即重建路径沿途的信息流,人们可通过行动(如沿着路径移动)重建这个信息流,而此行动生成接下来的视景,将指导人的进一步行动。例如,Heft(1996)122所言:“在感知者和环境结构中(存在一种)持续的相互作用。这种情况既非行动先于信息,亦非信息引出行动……这里讨论的是一种持续的感知和行动的循环。”

Heft(1996)同时指出,环境中的路径具有等级结构,并给出了一个从一座房子走到邮局的例子,即从房子到邮局的路径是由一些两端为节点的折线道路构成的(如从房子到报摊、从报摊到邮局等)。每条道路还可能包括过渡点,这些过渡点又会反过来包括一些视景。Heft认为,这些等级结构能帮助人们预测环境信息流的变化。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