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从青藏高原对东亚、全球天气气候影响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热力驱动类似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的“CISK”机制,剖析了青藏高原作为耸立在地球大气对流层中部的“中空热岛”的动力、热力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水热过程、边界层特征对区域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影响;从世界气象组织THORPEX计划有关上游效应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青藏高原关键区灾害天气系统前兆性“强信号”特征及其预警、预报新技术方法与思路;探讨了高原“大气水塔”以及对流层平流层大气能量、物质交换与输送理论,以获取青藏高原上层大气“输送窗口”的全球影响效应;从WKB近似与波流理论出发,提出了青藏高原强迫源影响的大圆路径及其波射线形变模型、天气扰动稳定性结构相路拓扑特征等,为青藏高原影响动力学机制及其全球气候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将高原影响动力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思路与方法中,为青藏高原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提供了探索性的途径,可供大气科学工作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
1.1青藏高原动力结构与大气水分循环特征的认知
1.2高原“热源柱”的水分循环驱动效应
1.3高原与海洋“大三角”水汽输送影响域
1.4高原周边“雨核”现象
1.5高原水汽“转运站”效应
1.6高原地形东缘水汽收支结构
1.7梅雨时空分布对“大三角区”低纬海洋“水汽源”遥响应
1.8水汽输送“大三角区”与梅雨带水汽源汇结构
1.9热带外大气局地流型的相关域
1.10海洋强信号遥响应异常流型
1.11季风过程高原一陆一海过程影响源遥相关链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章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异“强信号”特征
2.1高原视热源异常指数变化“强信号”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异响应
2.2梅雨带时空变化过程对高原大地形热力结构季节特征的响应
2.3高原感热分布持续性“强信号”特征
2.4高原春季地温“三维结构”持续性“强信号”特征
2.5高原西部陆面湿状况持续性“强信号”特征
2.6高原东部冬季积雪持续性“强信号”与气候变异
2.7高原东部冬季积雪“强信号”与西南春旱的联系
2.8高原热力强迫空间特征与东亚流型响应
2.9影响高原大气热源的海温持续性“强信号”及其相关大气结构
2.10大气环流型季节特征演变海陆热力差异影响的数值试验
参考文献

第3章青藏高原灾害天气系统上游关键区“强信号”特征
3.1青藏高原地一气过程及其“爆米花云”特征
3.2灾害天气过程青藏高原关键区上游“信息源
3.3高原大地形坡面大气探测”信息源“模式同化效应
3.4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强信号“信息模式同化技术对长江流域暴雨过程预报的试验评估
3.5青藏高原地形尺度特征影响天气扰动的”上游效应
3.6大地形对行星波空间结构及其移速影响的数值试验
3.7高原上游水汽输送“强信号”与雪灾过程天气系统物理图像
3.8青藏高原边界层特征及其影响
3.9青藏高原对流云团特征“强信号
3.10季风”流管“对外源强迫背景流场的响应特征
3.11青藏高原早期预警多源信息综合监测系统与预报技术系统
参考文献

第4章高原大气对流层一平流层大气交换与输送
4.1卫星观测的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通道
4.2夏季高原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
4.3高原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4.4夏季高原与季风区对流层一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
4.5中国东部系列极端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及其蒸发源区
4.6夏季高原与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和路径
4.7青藏高原上对流层一下平流层(UT/LS)夏季CO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4.8高原与季风区夏季近地层CO向对流层上层输送过程
4.9南亚高压对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异常分布动力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青藏高原强迫”波射线“路径与跨半球遥响应特征
5.1地形强迫二维Rossby波流型
5.2“大圆路径”波射线变形
5.3加热源空间结构与经向传播波射线
5.4行星尺度定常波波射线截获带的季节特征
5.5对流活动相关特征与大气低频波经向传播模型
5.6大气低频振荡形成与环境因素相轨迹图形
5.7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波动力学特征
5.8大地形强迫准定常纬向波流型及其季节性振荡
5.9波流作用中天气扰动稳定性结构相路拓扑特征
参考文献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