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人都爱莫扎特。你我心中都有一个莫扎特的形象,或单薄或丰满,或欢乐或悲情。对于保罗约翰逊来说,他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莫扎特,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尤其擅长撰写历史人物),还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多有契合,更因为他们都热爱音乐和美——在这一点上,相信你我也是如此。

1.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被公认为旷世奇才。他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暂的35年,却为人类留下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他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在中国也有众多莫扎特乐迷,他们都是潜在的读者群。此类名人传记,具有长销书的潜力。

2.该书作者是保罗约翰逊,他是我们这个时代著名的历史学者之一,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一百大人物。保罗约翰逊撰写的传记,为这《遇见莫扎特:从神童到大师的音乐人生》的品质提供了保证。他作为知名历史学家,对莫扎特的描写与莫扎特所处历史时代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

内容简介

保罗在书中简要梳理了莫扎特的生平,包括作为神童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宫廷乐师的萨尔茨堡时期以及作为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维也纳时期;他还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列举了其中的重要作品及他个人喜爱的作品。对于一些历史聚讼,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莫扎特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他的财务状况(包括那些让许多莫扎特热爱者感到难堪的借钱信)。由丹尼尔约翰逊撰写的附录则讨论了莫扎特八九岁时在伦敦居留15个月的经历,并假想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莫扎特当初选择定居伦敦,音乐史又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作者简介

作者:保罗约翰逊(PaulJohnson),英国知名记者和通俗史学家。他出生于1928年,高中毕业于一所天主教独立学校,后就读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20世纪50年代,保罗进入新闻界,以其左派政治观点开始引人瞩目并先后担任《新政治家》杂志的记者和编辑。进入70年代,他在政治上转向保守,后成为撒切尔夫人的演讲撰稿人之一。他著作等身,写作超过40本图书,涉及时政、艺术、宗教、旅游和历史等。部分中译作品包括《知识分子》《摩登时代》《乔治华盛顿传》《创作大师》《英雄》《时代的印记》《丘吉尔》《美国的历史》《艺术的历史》等。2016年,他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以表彰其在文学上的贡献。


译者:成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八级;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完成大量英汉互译工作,总计字数达372万字。在军队内部杂志发表译文50多篇,出版译著2部;业余在多家翻译公司兼职,翻译各类文稿数以千计,公开出版译作《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库尔斯克坦克大战》。擅长领域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学等。

目录

第一章“奇迹”之神童1

第二章乐器大师27

第三章一部已婚的作曲机器57

第四章莫扎特的歌剧魔法89

第五章一个没有虚度的美好人生119

尾声154

附录:莫扎特在伦敦159

进一步阅读179

精彩书摘

贝多芬对于定音鼓的了解远不及莫扎特,但他借鉴了前人的技巧并新加了一种。1793年,在莫扎特去世两年后,让—保罗—埃吉德马丁尼(Jean-Paul-?gideMartini)在他的歌剧《萨福》中发明了一种由两面鼓演奏的和弦。贝多芬对此进行了改良,运用到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并获得了绝佳效果。这是据我所知唯一一次,莫扎特错过了创造出一种新声音的机会。莫扎特似乎已经感觉到,科洛雷多大主教从一开始就是反音乐的。身为一个拥有绝对音感并能够辨别和记住音高的细微差异的人,他对于音感不敏感的人有着一种非凡的直觉。绝对音感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他能够不参照之前听到的音符就认出或唱出一个音符;其次,它意味着他能够察觉音调上的细微差异。7岁时,莫扎特偶尔被准许演奏他父亲的朋友约翰沙赫特纳(JohannSchachtner)的一把好琴。他喜欢这把小提琴柔和顺滑的音色,因而称它为“黄油小提琴”。有一天,沙赫特纳发现莫扎特正在拿他自己的迷你小提琴消遣。“你的黄油小提琴怎么样了?”莫扎特突然问道,“如果自从我上次演奏后,你没有改变它的音高,那么它的音高要比我这把小提琴低四分之一音的一半。”对于如此精确的耳力和记忆力,大家一开始只是付之一笑,但当那把小提琴被取过来并经检查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小男孩说得完全正确。这段逸事听上去不像真的,但确实有很多个案表明,全音的八分之一的细微差别是能够被人察觉的,很有可能莫扎特就拥有一双这种敏感程度的耳朵。也可能因此,科洛雷多对待音乐的态度引起了莫扎特的厌恶,从而在两人之间树起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