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程/通用财经类系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程/通用财经类系列》共分为四篇十九章。第一篇(一至四章)是理论基础,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必然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新时代、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及其经济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等。第二篇(第五至八章)是基本制度,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调控与法制建设等。第三篇(第九至十四章)是具体制度,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城乡土地制度、货币金融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第四篇(第十五至十九章)是发展战略,阐述了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和扩大开放等经济发展战略。

目录

导论
第一篇经济发展与经济思想
第一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必然联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四节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的里程碑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新时代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两重性和相容性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
第三章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及其经济规律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
第二节以人为本与物质利益关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四节基本经济规律和主要经济规律
第四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节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节全面开放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航程

第二篇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第五章巩固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公有制为主体与反对单一公有制
第三节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与反对私有化
第四节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六章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形式
第二节按要素分配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构建公平和谐的“三维”型分配体系
第七章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生产力体系与市场经济规律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本源、变异和复归
第三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价值规律、价格机制和驾驭能力
第八章完善宏观调控和法制建设
第一节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节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四节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

第三篇经济改革与体制创新
第九章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源与发展
第二节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三节国有控股公司的两重经济职能
……
第四篇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程/通用财经类系列》: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和动力。因此,认识生产力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实质是要认识生产力规律与价值规律、价值增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规律是内容,价值规律、价值增殖规律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只有全面理解生产力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深刻理解价值规律、价值增殖规律的本质作用,才会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增殖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加快现代化建设。
  一、生产力体系及其运动规律
  什么叫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哲学上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指出,生产力是人们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能力。更仔细地分析,我们发现生产力是一个多层次的运动体系,由它的源泉、要素、结果和复归共同组成。
  1.生产力的源泉
  它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环境所提供的自然力,包括自然界的全部物质资源;其次是在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再次是人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逐步发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所形成的科学技术力。
  2.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的源泉会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的要素。自然力物化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力人化为劳动者,科学技术力则渗透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者之中。
  3.生产力的结果
  生产力三要素的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其结果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可用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或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可见,提高生产力实质是要以较少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来获得较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因而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4.生产力的复归
  劳动生产力提供的剩余产品,又会转化为新生产力的源泉,使生产力成为一个有规律的、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构成全部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规律的实质是节约劳动规律,包括在微观上节约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以及在宏观上节约生产某种产品的总劳动时间这两个方面。
  第一,就微观上节约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说,生产力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成反比。因此,要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就要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生产力。其中,包括节约物化劳动和节约活劳动。如果用机器代替人力,那么产品中物化劳动就要增加,活劳动就要减少。只有当产品中增加的物化劳动小于减少的活劳动,使产品中的总劳动减少,才表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否则,当产品中增加的物化劳动大于减少的活劳动,使产品中的总劳动增加,则表明劳动生产力下降。因此,使用机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如果把流通也考虑进去,那么节约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还包括节约流通时间,即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的劳动时间。不论是节约单位产品中的生产时间还是流通时间,科学技术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突破人的身体器官的限制,通过改革机器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以及优化劳动组合等,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二,就宏观上节约生产某种产品的总劳动时间来说,它要求该产品的生产量符合需求量。如果该产品的生产量大于需求量,那么大于部分的产品,其中包含的劳动就会成为多余,由此造成的损失表明生产力下降和劳动时间浪费。节约生产某种产品总劳动时间的实质是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比例关系很多,有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比例,有物质资料和人口再生产与环境负载能力的比例,有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剩余劳动的比例,有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就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来说,最基本的比例关系,是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又进一步表现为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细分为部门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如果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协调,就会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大大提高总劳动生产力。可见,生产力规律就是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节约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