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11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革命之下,资本汹涌!
  人们习惯于把辛亥革命的战场说成是野心家的乐园、政客的竞技场、文人的舞台,有时甚至连伶人、妓女和市井之徒都能粉墨登场。然而,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资本才是贴近革命的力量。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商界暗潮涌动,枭雄辈出,风云迭起。
  《革命与生意:辛亥革命中的商业与商人命运》的故事即是从一时无两的大商人盛宣怀开始,落脚于晋商这个传奇商帮的覆灭。因果回环中,形形色色的商人在历史镜面反射下或悲或喜:辛亥时期的中国商人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性格,他们遭遇了什么?中国的商业环境在历史大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一个纷乱的年代里,中国的商人、商业与时代之间究竟有着怎样水乳交融般的变革?

作者简介

  吴比,财经作者,中国商业史研究者,著有《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与周德文合著)、《奔腾八海:三十年民企风云人物沉浮史》(上册)、《大抄底》等。

目录

序一 这就是命运,无可破解
第一章 恰似春梦
第二章 诀 世
第三章 人祸天灾
第四章 意气书生
第五章 群氓的盛宴
第六章 “圣人”与大盗
第七章 夜奔
第八章 革命的陌生人
第九章 雷雨(上)
第十章 雷雨(下)
第十一章 革命与生命
第十二章 万丈红尘

精彩书摘

  第一章恰似春梦
  1911年12月31日,深冬的大连之夜,凄凉如水。
  浩瀚犬海,水天茫茫,一艘轮船离港出发,驶往日本。故国渐远,与之同时淡去的还有停留在记忆深处那如同过眼云烟般的荣华富贵。此时,67岁的盛宣怀仓皇踏上了流亡之路。一个乱世粉墨登场,数十年捭阖商界而不倒的人物,最后的谢幕无人喝彩。
  盛宣怀离去的一幕,即便百年之后看来,还是如此惊心。想必,他当时的心境一定和这冬日的暗夜一样,凄凉如水。
  这是一个变化节奏快得让人应接不暇的年头,徘徊和彷徨、低回与落寞、伤痛与挣扎、崛起与沉沦,在光影切换中交替辗转。旧秩序脆弱不堪,以至于风雨一旦聋来,注定轰然倒塌。于是,火之运势随国运起伏,颠簸于潮流,风云变色,百转千回。
  1月本该是吐故纳新的好时节,可是凋敝的景象在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度四处蔓延。1911年1月初,清政府颁布上谕,准改革派重要人物载泽所奏,全面禁止广东各项赌博。国运不济,人心颓废,帝国的臣民们似乎丧失了进取心。秩序混沌且含糊,一切乱七八糟。
  普通人有普通人厌世的消遣方式,王朝的精英们也各找其乐。政坛新秀许世英奉命赴欧洲考察司法制度,却出现在艳舞场,并对突然出现的记者谈笑风生:脱衣舞是很好的娱乐,同时有助于增加贵国人口。翌日,当地报纸无不以许代表活色鲜香的话为头版头条。
  这是不伦不袭却真实苦涩的情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11年的王朝只剩下暗流汹涌的危机,以及皇族那仍然颐指气使、无端泛滥的优越感。
  迎面还是严冬的肃杀,不过对于盛宣怀来说!一纸邮传部①大臣任命,难免不心旌荡漾。事实上,这年年初的时候,在帝国商业版图上,盛宣怀的势_力与威望依然无人能及。皇家的恩泽眷顾,让他虽遭无数弹劾,跌跌撞撞,却始终屹立不倒。
  财经作家吴晓波将盛宣怀视为“一代商父”;“才华出众,意志坚强;很多时刻,扮演了国家经济利益捍卫者的角色。”然而盛宣怀一生行事向来为我,毫不顾及他人,由此谣诼不止,终其一生,乃至死后数年,坊间有关他的功过评价仍聚讼不休,极难定论。
  回望盛宣怀今生前世,即使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很难将其与“一代商父”。联系起来。1870年,26岁的盛宣怀正式身份还是一位落第秀才,虽有鸿鹄之志,却壮志未酬。
  此刻,日后他商业上最大的死对头胡雪岩早已声名鹊起,阜康钱庄处于巅峰,田地万亩,资金2000余万两,分店遍布大江南北;晚清四大官商格局既定——郑观应、徐润、唐景星①与席正甫显赫一时;而即使是还未步入商海的张謇,也在一年前考中秀才。
  可是,一封来信彻底扭转了盛宣怀的命运,造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大部分时光都将行云流水,且轰轰烈烈。
  寄信人是盛宣怀父亲的老友杨宗濂,当时正追随湖广总督李鸿章。恰逢后者正极缺人手,由此盛宣怀有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阅人无数的总督大人,也偏偏对盛宣怀一见如故。识才和惜才的李鸿章亲手把盛宣怀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后来,史学家陈寅烙的父亲陈三立为盛宣怀作墓志铭,特意强调:盛宣怀最受知李文忠公(李鸿章)二者亲疏可见一斑。
  在李鸿章麾下,盛宣怀大放异彩,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大型国有公司的创立。因为深谙李氏心理,每当盛与旁人争权夺利时,无一不轻松取胜:招商局控制权之争中,驱徐润、逐唐廷枢,大获全胜;兴电话局,博弈外资,游刃有余。而抓住时机、给竞争对手胡雪岩致命一击,则将盛宣怀冷酷的商人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盛、胡两人恩怨始于前者创办招商局。当时,盛宣怀亲笔写信,言词诚恳地请胡雪岩出资人股。后者爽快答应。然而,几万两股份钱却迟迟未能到位。尽管日后投资张謇纱厂,盛宣怀也多次出尔反尔,可胡雪岩的失信确实让他心怀愤恨。矛盾由此而生,终身未能化解。
  盛、胡二人可谓清末最杰出的商人。两人均有名商之称,且确有名商之实。他们本应该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同努力拯救这个式微的帝国与民族。
  遗憾的是,不知究竟是二者商业的才华不相上下,均自视甚高;抑或其背后依附的政治力量水火不容,两人终究互不相容,形同陌路。
  要知道,区区几万两白银,无论对盛、胡两人而言,都绝不算多。但是,一场围剿大戏因此悄然拉开帷幕。
  主角之一的胡雪岩常年囤积生丝,控制价格。1882年,富甲一方的胡雪岩决定进行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依托钱庄里的千万存款,见丝就收,哄抬丝价,囤货代售。
  ……

前言/序言

  这就是命运,无可破解
  当历史不再透视未来,人心将一片黑暗。
  一
  时光层层叠叠,距离我们越近的回忆,愈有死生契阔的感觉。
  1911年,世界正在连成一片。未雨绸缪的国家飞速扩张,积重难返的中华帝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灾难。各色人等纷至沓来,各种声音接踵而至,一场“革命”,在枪声、权力、人性和欲望的交替下。显得壮阔无比。
  大多数时候,历史宠爱英雄,偏爱宏大的主题,往往疏忽了个体。
  于是,相比于辉煌的革命,一群痕迹模糊的身影,万般寂寥。他们生逢乱世,本是不幸:但破旧立新的革命却!有意无意间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篇。
  商人和革命之间的故事,即便有人提及,终究只言片语。一切真实与虚幻,等待我们接近这个镜像般的世界去搜索、追问。
  现在,我想走进历史再走出历史,在悲喜交迭的起伏中,感受岁月的万劫不复。
  史学家把这场革命定性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如此之多的正史、野史、正说、戏说中,商人,这个与“资产阶级”最贴切的群体却近乎消失。
  在过往繁多的叙事里,那是野心家的游乐园,政客的竞技场,文人的舞台,甚至有时连伶人、妓女和市井之徒都能粉墨登场。因此,我的故事从一时无两的大商人开始,最终蔫脚于一个传奇商帮的覆灭。因果回环中,形形色色的商人在历史镜面的反射下或悲或喜。
  清朝末年,帝国对经济的重视,催生了招商局,电话局等新生事物。和当权者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富商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机构的管理者。伴随着政商结盟、勾心斗角,盛宣怀的崛起,正是基_于胡雪岩的没落。其间,既有权力威逼,又不乏商场的挤兑。
  然而,当1911年春,盛宣怀如日中天之际,他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前台的一个玩偶。
  其实,盛、胡本是一类人。他们亲近体制,又游离体制;他们最大的商业成就依托于官权,可始终希望抹去权力对商业的烙印。他们时时处于矛盾中,而政治的波谲云诡又岂是他们可控?当他们搭上清王朝这条大船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玉石俱焚。
  商人身份令盛宣怀名传至今,官员的背景则让他一败涂地。巧合的是,盛的结局,在今日中国商圈中依然能够找到很多相似的样本。
  细节在尘埃中若隐若现,人物身份界定模棱两可。
  大商人忧心国民,小商贩唯利是图。加上道貌岸然的革新者和呼风唤雨的黑帮人,一切人物都在憧憬国运新变。然而沉沉暗夜,谁都无法看清未来。因此,1911年2月,徐润泯然辞世的消息传到同乡兼同僚郑观应耳中时,后者不置可否。
  郑观应纵横捭阖官商两界数十年,早看穿个中尔尔。1911年,他旅居澳门,回归单纯。他是买办中少有的清醒者。所以,徐润、唐景星等“不知好歹”背负“买办贬称”挑战世俗和权力时,他固执地与其划清界限。双方的结局可想而知。但或许正是过于清醒,郑的后代无人涉足商业。不禁让人猜测,郑一生经历是否伤透郑氏一族的经商之心?
  同年3月,股灾来袭。受累于此,义善源负债1400万两宣告清理。数万中小股民_血本无归,轻生寻死者不计其数。太清的子民第一次体验到资本市场的残酷无情,西方人和他们的中国买办则在股灾中坐收渔翁之利。金融围剿战,中国商人不战而败。
  一庸众_在资本领域溃败,精英在实业界赢得暂时的慰藉。一群书生抛弃成见,投身商海,幻想以经济复苏提振帝国光景。可惜,先天独立基因缺失,后天现实魑魅魍魉,书生商人范旭东、侯德榜们九死一生,始终随风摇摆,无力长大。美好流于破产。
  这其中尤其要谨记“民生实业”创始人卢作孚。这位几乎没有丝毫人格缺陷的商人,发轫于辛亥年,后以利益的巨大损失支持抗战,却最终屈死,留下一片愤懑无奈的悲情记忆。
  渴望成长的商人,与政治短暂亲近,最终避而远之。王朝沿袭而来的知识分子康有为却遗留下了不为人知的斑斑劣迹,“保皇”成为他捞钱耵金字招牌。
  伪君子披着圣人外衣,加入乱世的变态狂欢:本来蔑视规则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更趁机浑水摸鱼,独占滩头。疯狂的财富崇拜下,道义的玻璃门如此易碎。反倒是一位受迫家贫沦落青楼卖艺的歌女,无意间命运翻天逆转,谱写出一段商业传奇。不过,生逢乱世,本就该随机应变、机灵乖巧,唯有这样的角色,才能在巨变中悠然存生。不变的结果,往往就是坠落下水。相顾左右,冯如、方液仙、陈栩。有几人结局皆大欢喜?
  这个时代令人不堪其忧又令人叹为观止,但又绝不仅此而已。
  这一年,浸淫于中国酌众多入侵者将巧取豪夺推向高峰。武力抢掠、践踏规则,外来人通过下作手段,从失序中分享、盛宴,其故事背后还涉及内外勾连。叫人情何以堪。
  其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心机和抱负让人触目惊心。岸田吟香和向野坚一,前者曾是江户一家妓院的龟奴,后者在饥寒交迫时受过我国国人的恩惠。此二人在乱世的中国,利用商业悄然布局,一场可怕的战争人祸将从这年起埋下伏笔。
  有人开始反抗。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抗衡英美公司。事后看来,他俩显然是幸运者,尽管创业路一波三折,但数次退无可退后都能绝处逢生。有意思的是,商人黄楚九居然为了20万银元,充当英美公司“帮凶”,对简氏兄弟暗使阴招。
  “官二代”周学熙和“草根”出身’的项松茂却没有简氏兄弟那般运气。二人披肝沥胆,仍输得一塌糊涂。前音万念俱灰,皈依佛门,后者最终舍生取义,求仁得仁。
  商人本质上抵触革命。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无法把握商业的走向。外部环境剧变加之实业救国的精神愿景,商人对于革命的情绪开始复杂而多元。例如陈光甫,他一方面保留作为商人对稳定环境的期待,对革命抵触:另一方面,他又乐于结交革命党人,还为革命提供资金。
  另外,还有张静江与李石曾,这两人对于革命的热情让人始终不解。好在张静江狠下血本_的投入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更有趣的则是,李石曾无心插柳,然而却培养出一批中国革命史上翻江倒海的人物——这群人在巴黎成立了国内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
  几乎所有人希冀着一场摧枯拉朽的变革来拯救国家,没人料到,革命就在一瞬间发生。
  1911年秋天,旧时代远去,万物热闹起来。貌似轰轰烈烈的革命,让商人们喜忧参半。。荣德生“因乱得福”,写下文章表达乐观之情,觉得商业前景一片坦荡。刘国钧利用战事中人心惶惶,低买高卖赚取可观差价,变成当地首富。!虞洽卿、朱葆三精打细算,一个当选上海新政府总顾问,一个成为财务总长。然而,有幸成功的企业家,如何料到本该春暖花开的新时代,怎会演变为一张吞没一切的大网?
  抱着天真幻想的商人们,还是尝到了苦果。李平书的光复功劳被军阀强行夺去,空有的政治雄图化为烟云。沈缦云为新政府有序运转倾家荡产,最后丢了性命。宋汉章因不支持政府筹款,干脆被陈其美雇人绑架。最惨的要算蒋楦和夏瑞芳。前者家破人亡,不得已落草为寇,报复社会,后者喋血街头。前前后后,缠绕纠结,构成了革命中的是是非非。
  莫衷一是的场面,给了商贩们长袖善舞、各显神通的空间。
  为了从革命中找寻商机,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上演着看似喜剧实则闹剧的虚无繁荣。剧目中,张元济焦头烂额,陆费逵横空出世。而随着中国近代最接近成熟的晋商集体的消亡。1911年商业的热闹和凄惨成为该剧的尾声。纵观这条通往光荣与梦想的道路,悲怆有余,灵光不再。
  普鲁斯特说:“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时间中。被流逝的时日卷走。人的整个一生就是在与时间抗争……这些人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地解体和沉没_下去,或者死了,或者溜出生活之外,或者我们自己变了。”沉重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变革年代,人的命运难以把握。大环境的演进,需要时光的沉浮选择,才能慢慢清晰。
  四
  我相信,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人拒绝财富。隐秘的愿望盘桓心底,那是无孔不入的商业精魂——在政府谋变中官商崛起,在中外对抗中精英长成,在时局反复中江湖大佬见缝插针,在种种压迫下草根商人顽强抵抗。
  所以,一场围绕“政权”争夺的战事背后,其实是一个开化阶层的自我救赎、自我满足。
  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射出每个人的态度:纯真者炽烈,投机者狡黠,利用政治的商人反被政治吞没,而抱有简单信念的正直商人却在尘埃中面目不清。
  弗洛伊德说:“人生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_之事”;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人生如此,历史何尝不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有关商业的部分断断续续、气血不畅。1911年,走过辛亥关口后,历史河流不可阻挡地涌向汪洋大海。夹杂其间,商人们怀抱产权秘愿,却不知新政府能否遂愿。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鉴,今何以堪。
  不过,他们还是赢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惊魂甫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也许是辉煌,也许是灾难。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商人的腰永远是弯的,向时代,向权力,也向逝去的流风与回雪。
  这就是命运,无可破解。

在线试读

《革命与生意》第1部分恰似春梦

桫椤双树的花色,昭示着盛衰无常的道理。骄者难久,宛如风中之尘。盛者必衰,恰似一场春梦。--《平家物语》

·1.恰似春梦(1)·2.恰似春梦(2)·3.恰似春梦(3)·4.恰似春梦(4)·5.恰似春梦(5)·6.恰似春梦(6)·7.恰似春梦(7)·8.恰似春梦(8)·9.恰似春梦(9)在线试读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