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球知识网络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给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模式。会展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当今,社会交互、人机交互、可持续设计等已成为具有设计新潮。在这种背景下,《会展创意设计源流》一书从研究人类会展活动的源头开始,就“设计之源”“早期的美术展览设计”“世博会中的设计”“创意产业与会展创意设计”“会展主题创意设计”“形形色色的展会设计”“城市会展品牌设计”“数字展示设计”“会展绿色设计”“会展体验设计”等会展设计问题依次探讨。这是一部基于设计学领域对会展设计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从《会展创意设计源流》中所呈现的“趣味性主题博物馆设计”“懒人展会设计”“秀”展示设计以及“智慧展会设计”等篇章中不难发现,具有创新性是这部著作的鲜明特点。书中不少观点如“设计是现代社会活跃的生产力”等是首次提出。与此同时,在对“面向未来的会展创意设计”等的探讨方面,也体现了《会展创意设计源流》在研究上具有“大设计”的思维与前瞻性的视角。可以说,这是一部探索会展设计的历史由来、当下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力作。

目录

第一章古代会展活动1
一、古代岩壁绘画1
(一)人类的始祖1
(二)最早的岩画2
(三)岩壁画的发展3
二、古代展会演变4
(一)人的装饰展示4
(二)原始图腾展示6
(三)商业展览的序曲8
(四)古代有组织的展览8
(五)古代会议的滥觞10
(六)古代的节事活动12
三、古代会展空间14
(一)石器遗址14
(二)集市之展15
(三)宗庙场所17
(四)宫殿博物20
(五)建筑展示20
本章参考文献22
第二章会展设计溯源23
一、从《周易》谈起23
(一)设计之源23
(二)《园冶》中的空间设计理论26
(三)从《建筑批评学》看会展设计27
二、沙龙展览的兴盛29
(一)沙龙的起源29
(二)沙龙演变为展览29(三)早期的美术展览设计30
三、现代设计的摇篮31
(一)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31
(二)现代设计史的开端32
(三)从产品设计到展示设计33
本章参考文献34
第三章世博会中的设计36
一、万国博览会36
(一)世界博览会的缘起36
(二)伦敦万国博览会37
(三)《国际展览公约》与国际展览局39
二、博览会中的设计批评41
(一)一次成功的展览设计41
(二)对展品设计的批评42
(三)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42
三、不断创新的世博会设计43
(一)一切始于世博会43
(二)世博会对创新设计的推动48
(三)世博会中的创新设计案例51
(四)上海世博会中的设计55
本章参考文献61
第四章创意产业与会展创意设计62
一、创意产业的兴起62
(一)创意产业理论溯源62
(二)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64
(三)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65
二、“新的可能”——创意设计67
(一)全球的设计创意服务67
(二)我国设计创意服务的发展68
(三)设计教育与创意设计的未来69
三、“与众不同”——会展创意设计74
(一)会展设计的文化维度74
(二)会展创意设计的特点76
(三)会展创意设计的整合应用79
本章参考文献81
第五章会展主题创意设计83
一、世博会的主题化设计83
(一)主题演绎体系的深化83
(二)“一个世纪的进步”84
(三)展示活动的主题化设计85
二、展会主题设计的创意89
(一)展览艺术的装饰89
(二)会展设计的主题化90
(三)主题博物馆的创意设计92
三、艺术展会探索性主题设计96
(一)艺术展会繁荣背后的乱象96
(二)主题创意的无限可能97
(三)启示:信息·生态·智慧97
(四)面向未来的主题设计与探索98
(五)探索性展会主题设计心得99
本章参考文献101
第六章形形色色的展会设计103
一、从“间谍博物馆”谈起103
(一)吸人眼球的专题博物馆103
(二)展览设计的传统与创新105
(三)趣味性主题博物馆设计107
二、“懒人”展会设计110
(一)“懒人”有理110
(二)“懒人”设计112
(三)形式各异的懒人展会设计113
三、“秀”展示设计118
(一)时装秀设计118
(二)灯光秀设计123
(三)实景秀活动设计133
本章参考文献142
第七章城市会展品牌设计144
一、会展设计与城市形象144
(一)城市形象设计问题144
(二)会展品牌与城市形象146
(三)城市功能形象的会展设计体系149
二、会展场馆品牌设计155
(一)城市会展场馆155
(二)会展场馆的品牌化发展158
(三)会展场馆品牌创意设计案例160
三、品牌展会设计166
(一)品牌产品展览设计166
(二)品牌展览会设计171
(三)品牌会议设计176
(四)品牌节事活动设计182
本章参考文献186
第八章数字展示设计189
一、“互联网+设计”189
(一)设计思维模式的变革189
(二)网络会展的发展190
(三)网上展览设计192
二、数字博物馆195
(一)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195
(二)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197
(三)技术与数字化的创举199
三、智慧展会设计201
(一)智慧会展的兴起201
(二)智慧博物馆设计205
(三)智慧展览设计案例评析208
本章参考文献211
第九章会展绿色设计214
一、绿色设计的兴起214
(一)绿色设计的哲学思辨214
(二)绿色环保标志215
(三)绿色设计的实践案例216
二、绿色展览空间217
(一)绿色材料的使用218
(二)手工打造的展览空间设计219
(三)模块化空间设计220
(四)便于搭建的空间设计221
三、绿色环保型展台222
(一)会展展具材料及应用原则222
(二)模块化展览用具的历史发展224
(三)绿色环保展台设计的标准227
本章参考文献228
第十章会展体验设计230
一、体验设计的理论发展230
(一)“体验”概念的由来230
(二)从“体验经济”到“体验设计”231
(三)设计中的设计232
二、展示空间与体验设计233
(一)展示互动体验设计的创意233
(二)展示互动体验设计的实施234
(三)展示互动体验的设计方式234
三、会展体验设计案例评析237
(一)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索尼3D世界237
(二)斯图加特核子研究中心互动展览237
(三)荷兰HouseofBols体验空间238
(四)刚果河——中非艺术展239
(五)用乐高建造的世界遗产展239
(六)伦敦太极拳展览240
(七)上海申源电力展示设计242
(八)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242
本章参考文献244
第十一章面向未来的会展创意设计245
一、可持续设计的发展245
(一)可持续设计的历史由来245
(二)“我们共同的未来”247
(三)“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250
二、展示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252
(一)可持续展示设计的内涵252
(二)交互式可持续展示设计254
(三)可持续展示设计案例257
三、设计未来与未来设计262
(一)关于“设计未来”262
(二)面向未来的设计264
(三)“大设计”268
本章参考文献269
参考文献272

精彩书摘

第一章古代会展活动接正文一、古代岩壁绘画〖1*2〗(一)人类的始祖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早在2000万~500万年前,非洲东部、印度北部、欧洲等地就有森林古猿。距今1400万~800万年前,印度等地有腊玛古猿。[1]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的祖先“原人”最早出现在4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
非洲是一个拥有最多民族的大洲,民族超过200个。2010年5月13日,在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埃塞俄比亚展区,人类的祖母——露西(Lucy)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巨幅脸谱《非洲的微笑》(也叫《露西的微笑》)位于世博会非洲联合馆的入口处,很吸引眼球。
人类共同的母亲“露西”厚厚的嘴唇特别醒目。环顾四周,海洋般深邃的蓝、原始森林里广袤的绿和太阳直射下沙漠的灿黄,三色颜料绘成的地板顷刻间带领观众返回古老的人类诞生地。
“露西”是1974年11月24日,由美国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凹发现的,据考证,距今已有320万年,她是年代最久且骨骼保存最完整的人类化石。
上海世博会中展出的是“露西”骨骼化石的唯一复制品。露西开启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进程,人类的足迹也从非洲大陆遍布世界各地。她是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祖母。
按照历史学家的分类,约18万年前,属于瑞兹—武姆间冰期和武姆冰期的第一高潮。这个时期前后延续了大约14万年,“尼安德特人出现了,并产生了勒瓦洛斯文化和莫斯特文化”。[2]近年来,考古学家对从澳大利亚北部发现的石质工具的研究发现:人类早在17.6万年前就在该地区有活动。在希腊克里特岛,也有考古学家发现“人类在13万年前已经开始遨游海洋”。
这些考古发现与研究,使得人类的“非洲起源”受到质疑,而全人类的发源地不是唯一的这一声音也逐渐强烈。
尽管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早在4万年以前,人类,或者说智人(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终于出现了”。[3]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相信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公之于世。毫无疑问,人类出现以后,人类的历史也随即诞生了。由于研究条件所限,今天,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历史,也只能依据考古学家的不断发现以及历史学家的研究。
(二)最早的岩画
研究发现,人类的展览活动最早可溯源到原始的洞窟壁画(也称岩画或崖画)。这种画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延续时间大约从3万年前直到今天,是智慧天成的艺术,也是人类展览史上蔚为壮观的常年展、固定展。
国外岩画的发现最早在17世纪20年代。据说,当时欧洲牧师阿尔弗逊对他在瑞典波哈斯浪省境内发现的岩画进行了考察与记录,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70个国家、780个地区、数千个地点发现了岩画。已经记录下来的岩画图像约有2000万个。
1879年,是世界展览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西班牙考古学者马塞利诺·德桑图奥拉带着他的小女儿玛丽亚发现了一个奇迹:阿尔塔米拉山洞,这里隐藏着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绘画遗迹——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艺术宫殿,后称为“马格德林文化”。该山洞洞顶和洞壁刻有野牛、野马、野猪、赤鹿、山羊等动物形象,浓墨重彩,千姿百态(图11),这些壁画距今有两三万年的历史。这一发现将人类的会展历史大大推前了。
图11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野牛图(三)岩壁画的发展
1940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其制作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5000年。这个洞窟有主洞、内洞、边洞以及联系洞的通道。在长约180米的洞壁和洞顶上,布满了红、黑、黄、白各色动物群像。数量最多的是马,其次是野牛,还有鹿、猛犸、猫、犀牛、山羊等,共100多只(图12)。
图12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兽群》
拉斯科洞窟壁画的形象大多用粗壮而老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廓,并以红、黑、褐色渲染形体起伏变化,气势雄壮,富有动感。这些画在山腹之中的内室里,自然光无法照射进去,要进入洞室需艰难地穿过低矮的通道,这也是壁画能得以长时间留存的原因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记录岩画的国家。早在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对岩画的记载就多达20多处。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记录岩画的“绝对时间则比国外早约一千年,但真正重视或将古代岩画艺术列入科学艺术研究范畴则发生在较晚的近代时期。这在绝对时间上比国外又延缓了三百余年”。[4]
目前,全国已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福建、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浙江20个省(区)、80个以上县(旗)发现了岩画,遗址总数数百个,作品多达几十万幅。
据碳14测定,我国最早的岩壁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有1万~2万年。

前言/序言

人类设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打制石器时代和磨制石器时代。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制造劳动工具这一活动产生的。
近年来,有国外学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甚至提出“设计”始于“二百五十万年前的能人(能用手把握器物的早期人科成员)制造出第一批工具之时”,并且断言“人类在开始直立行走之前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设计了”[1]。我国学者提出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史思想,最早溯源于《周易》”[2]的观点。
从会展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早在3万年前,蔚为壮观的原始洞窟壁画(也称岩画或崖画)就开启了展览领域中常年展、固定展的先河。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常年展、固定展”形成之初,一定是有着古老的“设计”呈现的。
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物物交换——偶然性的原始交易,其形式已包含了展览的基本原理——通过展示来达到交换的目的。它具备了“陈列”“展示”等展览的基本特征。不过,这还只能算是展览的原始形式和原始阶段。
从展览史来看,“展”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典籍《周礼》中。“博物”一词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研究表明,博物馆展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出现了。“缪斯神庙”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3],“缪斯”也是“博物馆”一词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公元609年(隋大业五年),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焉支山(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河西走廊甘凉交界处),隋炀帝召开了一次展览盛会,这可谓古代的“博览会”。
在西方,最早的“沙龙展”始于1667年,这一年,路易十四举办了一个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的作品展览会。作品展览地点在巴黎卢浮宫内的阿波罗沙龙(阿波罗厅)。由此我们可以说艺术作品展览空间的滥觞是与“沙龙”密不可分的。
到了近代,随着世界博览会的出现,会展设计也随之成迅猛发展的态势。从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中“水晶宫”的设计,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西雅图的太空针、蒙特利尔的富勒球,直到上海世博会中的东方之冠,留下标志性的设计俨然成为每一届世博会历史书写的骄傲。
会展设计的兴盛是与形形色色的展会设计的出现分不开的。“间谍博物馆”“懒人”展会设计以及“秀”展示设计等,可以说都是创意设计的不同呈现形式。
创意产业、会展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会展创意设计的风潮。它给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设计创意服务以及设计教育的兴盛都与此有关。
在梳理城市功能形象和会展设计体系时,不难发现,城市的会展中心其实已经成为现代“新兴的城市增长因素”[4]。它在提升现代城市的品牌形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在“互联网+”设计的时代,网络会展、数字展馆以及智慧会展已成为新宠。随之而来的会展绿色设计、会展体验设计、交互设计跃升为会展设计的主流,有学者概括为这是一个“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1]。当“绿色”“环保”“低碳”“生态”“可持续”等一系列名词术语蜂拥而至的时候,人类不得不思考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5]。
检视“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人类真正重视“可持续”尤其是“可持续设计”的问题,历史并不长。“可持续设计”的特征是它不仅十分关注当下,还尤其关注未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当本属于两个世界的“比特”和“原子”(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两个最小单位)也能对话的时候,“技术引领”与“跨界融合”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当今,在人类所面临的困惑与仿佛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之间还存在有巨大的鸿沟,这需要设计师来搭桥。真正的设计师,他所要做的事应该是引领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路径,而不是被科学技术牵着鼻子走。
技术永远在变,无所谓“永恒”。但是,设计是现代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却有着永恒不变的原则。设计必须“鼓励有趣的互动、支持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leaning,SDL)、允许自查自纠、使学习有形、提供智能的建议”[6]。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会展创意设计源流》的写作过程中,总有一个身影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因为肌肉萎缩性(颈椎)侧索硬化症而不得不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他每天都会从剑桥西路5号——他的家,艰难地驱动着轮椅,缓缓地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来到他的“应用数学和物理学系”办公室……他就是杰出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他的《大设计》观点为《会展创意设计源流》的写作提供了启示。
会展创意设计源流》出版得到了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市设计学Ⅳ类高峰学科”项目以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内涵建设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许传宏
2018年1月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