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考网短评:
◆消化界一线科学家共同作序。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医学科普作家联合推荐◆一本全面解剖消化系统的书,让整个消化系统“可视、可懂”◆一部医院消化内科的见闻录。一本消化道疾病的故事会◆
◆消化界一线科学家共同作序。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医学科普作家联合推荐
◆一本全面解剖消化系统的书,让整个消化系统“可视、可懂”
◆一部医院消化内科的见闻录。一本消化道疾病的故事会
◆覆盖全年龄段,一《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为全家人的健康护航
◆常见的和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都在书中
丁彬彬在消化内科临床行医十年,平时擅长用轻松的语言给患者科普消化道疾病的成因、治疗和预防。这《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是作者系统地聊一聊有关消化道的事儿:“消化道癌前疾病有哪些”“消化道疾病越来越青睐年轻人”人体的消化系统复杂且庞大,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肛门、肝、胆囊、胆道以及胰腺共同组建了消化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钱包鼓了,日子好了,而消化道也越来越不堪重负,现在很多消化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饱受消化疾病的困扰,一言不合就暴饮暴食,一言不合就不醉不归……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为什么儿童易患异食癖”“大便解不出的感觉,你不会懂”《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用“接地气”的语言科普了消化系统在人体里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了这些,自然就知道怎么辨别谣言、合理地治疗和预防各种消化道疾病。
丁彬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工作之余坚持科普创作,共发表科普类文章约300万字。目前为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平时不喝酒、不抽烟,热爱运动、读书及写作,2016年创立个人自媒体品牌“医学原创故事会”,目前全网点击过4亿,粉丝累及20万。
目录
第一章
开启口腔和
食管之旅
第二章
开启胃之旅
食物的消化道之旅//2
口腔能反映消化道的健康吗?//7
咳嗽与消化道疾病有关吗?//11
那些年我们碰到的消化道异物//17
喝醋真的能治疗鱼刺卡喉吗?//23
干吞药片是刀尖上起舞//28
吃土真的是特异功能吗?//34
胃里的石头怎么出现的,如何消灭?//42
幽门螺杆菌其“菌”//48
让人脑洞大开的幽门螺杆菌//52
幽门螺杆菌的那些事儿//57
杀不死的幽门螺杆菌//63
胃镜发现早癌是真还是假?//68
为什么一定要做胃镜?//73
你一定要了解的胃癌前疾病//79
胃癌前疾病怎样的治疗才正确?//84
你所不知道的胃癌//88
有多少药能够伤胃?//95
抑酸药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101
肠胃知道答案.indd72018-01-0311:02:02
肠胃知道答案——
VIII
发现人体消化之旅
第三章
开启小肠
大肠之旅
第四章
开启肝脏胰腺
胆囊之旅
第五章
开启吃之旅
益生菌和益生元究竟有啥区别?//110
肠道里的江湖//115
抗生素居然导致腹泻//120
大便为什么会黏马桶?//125
粪便移植//130
功能性便秘真能这么治吗?//131
泻药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136
一根手指就能搞定的检查//140
为什么一定要做肠镜?//145
从大肠息肉到大肠癌究竟有多远?//150
大肠癌离我们很遥远吗?//155
阿司匹林真的能预防大肠癌吗?//160
你一定要知道的肠道寄生虫//163
你一定要了解的消化道“黑洞”//170
性格能决定消化道的健康吗?//174
脂肪肝真是胖子的专利吗?//184
乙肝究竟要不要抗病毒治疗?//190
乙肝传染和预防的那些事儿//196
从乙肝到肝癌究竟有多远?//204
如何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211
胰腺为什么会发炎?//216
喝酒后千万不能做的五件事//224
胆囊里为什么会长东西?//231
怀孕了究竟该怎么吃?//240
让你的孩子远离垃圾食品//242
食物里也有青春吗?//244
当我们慢慢老去//246
参考文献//249
后记//259
十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我的办公室,他说:“院长,我想请您给我的书
写‘序’。”
他叫丁彬彬,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认识他首先是从医院微信公众号开始,他
发表过很多科普文章,有时也会写一些行医感悟,但凡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
他文笔细腻,文风严谨,无论在同事还是患者那里,都有不错的口碑。
如今,这样一名优秀的医生又要出版一本科普图书,所以我非常高兴接受他
的邀请来给《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这《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作序。
在和彬彬聊天的时候,我对他说,虽然我是院长,但同时也是一名骨科副主
任医师,我也是从一名普通医生过来的,对于医学,我有着自己独特的感触,很
多人觉得医学是冰冷的,这是不对的,医学应该有温度,也需要有温度。
只要有温度,温暖就可以传递,循环,生生不息。
那么,医学的温度如何传递?
我曾与很多年轻医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说到了医患沟通,说到了医者的
仁爱之心,也说到了医生的信念与勇气,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同样很重要,那就
是做好科普。
这一点在与彬彬的谈话中,我感触颇深。
首先,一名年轻医生能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去写科普,这就很难得。医生写
科普,除了要给同行看,给患者看,更重要的受益者还是大众。过去,因为缺少
发达的网络,再加上医生的重点都放在专业学术上,缺少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
一旦某些重大疫情发生时,总是会谣言满天飞,但网络的发展让我们迎来了新媒
序一
肠胃知道答案.indd12018-01-0311:02:02
肠胃知道答案——
II
发现人体消化之旅
体,如今很多医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有些粉丝达到了
10万、20万,甚至过百万,通过及时更新科普文章,在短短的几小时之内,就可
以获得巨大的阅读量,想想看,这将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多么大的益处。科普的普
及,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疾病,认识健康,从而更好地做到预防,也有效遏
制了某些以假乱真的谣言,让大众掌握了靠谱的健康知识。
其次,科普的温度来源于科普者的内心。一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往往要具备
耐心、决心和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没有热情也是不行的,正因为
热爱,正因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所以才会一直坚持去做科普。听彬彬说,他
已经坚持科普创作五年,我非常欣慰,正因为这份执着和热情,才使得他写出来
的科普一点都不冰冷,我认为文字是有温度的,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
然纸上。
最后,有温度的科普文章才能更普及。我与彬彬探讨了学术与科普的区别,
我们一致认为虽然学术对于医生很重要,比如《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章,但
它却无法普及,非医学人士看不懂,有时也难以接触到,但科普文章就不同了,
它以科学为基础,普及才是目的,如果医生像写学术那样写科普,它将失去温度,
大众也不会愿意看,如果医生能够为其穿上“温度”的外衣,则一切截然不同。
好的科普,有温度的科普,不应该是沉闷刻板,它应该生动有趣,也应该能打动
人心,有时我们看到好的科普文章,会哈哈大笑,有时我们看到融入行医手记的
科普文章,也会被其中真挚的感情所打动,这就是有温度的科普文章。
如今,坚持了五年科普创作的彬彬,终于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写了一本消化科
普图书。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阅读,一直到今天才动笔,依然还是那个文笔细腻,文
风严谨的彬彬,写出来的东西也是那么真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有诚意的科普
图书。
彬彬用25万字详细描述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加入了真实的
行医手记,让看似简单的科普文章有了人文精神,我相信,有幸看过这《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的人,
一定会有所收获。
比如他在书中写的有关消化道异物、消化道肿瘤、幽门螺杆菌、肠道益生菌、
食品安全,以及喝酒和如何正确用药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都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
肠胃知道答案.indd22018-01-0311:02:02
III
序一
式密切相关,用一句流行的话说,非常接地气。
我相信有很多人在读这《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之前还保持着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自认
为正确其实却是错误的家庭用药、急救知识。我推荐你们来看这《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相信看完
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作为人体器官最多的系统,消化系统是否正常,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健康,正
如彬彬所说,他作为消化内科的主治医师,在临床一线工作了很多年,各种疑难
病例、经验积累为他的科普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工作的时候,他耐心与患者
沟通,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告知患者,他与很多患者长期保
持微信、电话联系,长时间的追踪随访甚至与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业余时
间创作科普的时候,他又把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科普,掌握
知识。据我所知,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科普文章达上百万字,10万+阅读量的
文章数不胜数,而超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也有很多。
温暖是可以传递的,也是可以循环的。医学的温度,就是从一颗心到另一颗
心的温度。两颗心交流碰撞,就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正暖流。
正如曾益新院士所言:“医学作为整体,不只是一门科学和技术,还包含着人文精
神,尤其是与人沟通的医术。把更多的疾病知识真诚而透明地传递给大众,对营
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一名院长,我很欣慰看到医院的职工除了能做好本职工作,还能积极参
与科普创作,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我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医生能够像彬彬一样,
保持良好的医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做真正有温度的科普。
蔡安烈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院长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