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果你临危受命于变革引导与推动,就可以运用《重新设计工作》所介绍的(正确而行得通的)策略,巧妙运用游戏化思维中的动机策略,重新设计工作,激发另类和忍者的活力、智力和创造力,使其顺利化身为快乐英雄,做出非凡的业绩。

内容简介

  难道只有胡萝卜加大棒和奖励才能调动员工的动力和创造力吗?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重新设计工作》作者作为激励策略与设计专家,介绍了如何借鉴游戏激励机制,运用游戏化思维来重新设计工作,进而唤醒员工的活力与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向卓越。

  临危受命的变革引导与推动者,可以通过书中介绍的激励策略,发现组织中的另类与忍者,充分调动他们的活力、智力与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非凡的业绩。

作者简介

杰森?福克斯(JasonFox)博士,

全球激励策略与设计专家,正在致力于一项伟大的使命,努力把人们从苦闷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重返象牙塔深造用史上*短时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杰森一直在为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商界领袖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他们如何利用动机学和游戏设计中的要素影响员工行为,推动变革进展,充分激发员工的智慧与创造力。

他为组织提供三类咨询,包括激励策略、变革管理和良好的游戏化工作设计。他的客户范围很广,既有百事、高德纳和丰田等跨国公司,也有大型银行、大学、采矿公司、电信公司和制药公司,还有基础教育机构和新创企业。

李龙乔,北京创思迈格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变革管理专业领军人物,江湖人称“龙爷”。曾任职于摩托罗拉、诺基亚、诺西、IBM等公司,在诺基亚和西门子网络公司合并项目中,担任中国区变革管理经理;曾任IBM全球技术驱动的变革管理委员会中国区领导人。她是全球变革管理专业协会(ACMP)认证的全球首批88名变革管理专业人士之一,为亚洲首位。其开创的北京创思迈格咨询有限公司被全球变革管理专业协会认证为专业教育提供方(QEP?)。开发设计了版权课程《变革管理与组织发展的引导技术?》和《变革英雄之旅TTT?》。曾作为顾问,为30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组织提供专业变革管理咨询与引导——包括华润集团、华为公司、招商银行、拜耳医药等,积累了丰富的变革管理和组织发展实践经验。其专长在于将引导技术、团队教练技术、情绪智能提升技术应用于组织变革的推动和实施,达成卓越的绩效,被客户誉为“真正的变革领导者”。

目录

第Ⅰ部分动机探秘

第1章一个最蛊惑人心的动机传言/3

第2章变革势在必行/33

第3章可是......巨大的动机鸿沟/67

  

第Ⅱ部分搭好台子,上戏!

第4章从根源进行游戏颠覆和创变/109

第5章走进游戏/137

第6章游戏创变模型/175

  

第Ⅲ部分游戏创变进行时

第7章游戏升级/199

第8章改变游戏/231

第9章您,您也是一枚游戏创变因子/269

精彩书摘

  第1章一个最蛊惑人心的动机传言
  太多的组织仍然沉溺于过时的个人潜能和个人绩效假设,这些假设未经科学考察与论证,更像是一些市井传言。
  --丹尼尔·平克(DanielPink)
  在深入探讨动机课题前,让我们先来澄清一些有关动机的误解。尽管这个领域里趣闻多多,鸡汤四溢,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一些广为流传的传统智慧,其实是被错误演绎了。您可别误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您所知道的关于动机的一切见解都是错误的(后面还要论述这个问题),但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动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扭曲失真的信息
  这种情况在科学界经常发生。《PHD漫画》(这书超棒!)的作者豪尔赫·陈(JorgeCham)①曾写过一部关于《科学新闻圈》(TheScienceNewsCycle)的喜剧作品(顺便说一句,我的许多研究都源于#credibilityftw上刊载的喜剧作品),大致内容如下:
  科学家发现,假定C处于条件D下,则A和B有弱相关性。随后,大学公共关系办公室立即宣布"科学家发现了(在某种情况下)A和B之间有潜在关联";新闻组织注意到这则消息后,则大肆宣称"科学家说,A导致B";互联网看到这则新闻,瞬间就给变成"A导致B--向来如此!";电视节目进一步推波助澜?"A......隐藏在我们当中的杀手??"传来传去,最后传到您奶奶耳朵里,她老人家对A的认知就是各种稀奇古怪了。
  您可能听说过耶鲁人目标研究项目(YaleGoalStudy),这是一个说明科学如何被扭曲的经典案例。
  1953年,一组研究人员对即将离校的耶鲁大学毕业生进行采访,询问他们是否写下了期望实现的具体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结果他们发现只有3%的毕业生这么干。
  20年后,这些研究人员对上述毕业生进行跟踪,发现那些在20年前写下具体目标的3%毕业生积累的个人财富超过了另外97%毕业生积累的个人财富总和。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鸡汤书和培训班经常引用,用它来说明目标设定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动机学和目标设定研究员的时候,我也热衷于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
  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著名的"爆料"科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Wiseman)②指出:"这是一个众口相传的故事,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耶鲁人目标"实验压根儿不曾发生过。"
  没有人能够拿出证据证明曾有人进行过上述研究。记者劳伦斯·塔布克在没有核实清楚的情况下于2007年在《快公司》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如果您的目标是成功,就不要理会权威》。动机学说的演说家和大师们对这个故事向来津津乐道,却从未想到要查核其真伪,包括我自己。
  Howdidwebecomesodeluded?
  我们怎么这么容易上当?
  因为,这个故事跟一切美丽的神话一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是的,写下确定目标的确能产生更强大的力量;是的,用明确而不含糊的语言表述这些目标的确更有成效。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但问题是,对什么更有成效?
  对生产率更有成效?那倒有可能;关于目标设定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工厂。这些研究表明,目标设定对于在既定期限内、按照既定步骤、产生可预测结果的任务有良好的作用,还有那些简单的重复性任务。
  对创新、发明、变革是否更为有效?那就不见得了;确定具体目标往往导致思路偏狭、创造性受阻,甚至引发投机取巧的行为。我们将在第3章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Butnoonetoldthebumblebee.
  "但没有人告诉大黄蜂!"
  我听说有位动机课题演说家试图通过个故事给听众灌鸡汤:"你们知道吗?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大黄蜂是不能飞的,但没有人告诉大黄蜂,你们猜怎么着......;有人也会对你们这么说:'你不能飞,你不能飞。别搭理他们,展开翅膀大胆飞!'"
  我真受不了这样的瞎掰,您也千万别受其蛊惑。
  科学家给出的解释很简单:不能飞的说法其实只是基于翅膀小幅度振荡没有气流分离的现象,可是它完全忽视了能够造成气流分离的动态失速效应。动态失速效应导致翅膀上方出现大规模涡流,这个涡流瞬间产生的力量数倍于翼展在正常飞行中的提升力。大黄蜂能够飞是因为其翅膀每次向下拍击时都会遇到动态失速。当您想到大黄蜂每秒拍击翅膀近200次时,就会明白大黄蜂为什么能飞了。嗒哒!这就是科学。
  积极思维与信念危机
  "只要你相信自己。"这说法其实不赖,不过通常都会被曲意夸张,后面再跟着一句"你要有远大的梦想!"
  这类浮华、空泛的辞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您可以告诉别人他具有某种潜力,期望能借此激发他的斗志。可是,这其实只能加剧他进一步不满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不满可能激发正向行动,但如果不能架起从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这种不满带给人们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
  咱们来想象一下。有人告诉小约翰:只要他相信自己,他就能实现一切他希望实现的事情。他真的相信了!他在头脑中勾画出成功的蓝图,并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激励自己。每个负面想法都用积极的态度克服。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所看到的现实与其理想的成就渐行渐远。积极思维一开始就在拉开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加剧。等他最终恢复理智并想清楚之后,就会放弃对目标的追寻。然后自信心崩溃,雄心瓦解,反而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勇敢执着地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了。
  您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又大又空的目标、盲目的乐观、没有根基的自信,最终只能使人心灰意冷和意志消沉。沮丧是个最不好的东西。
  不过,也有一个学派认为,沮丧倒是一个能够护卫我们通向自身目标的自然机制。密歇根大学生物进化心理学教授伦道夫·内斯(RandolphNesse)③认为,沮丧消沉是一种保护我们的调适机制,让我们免于成为盲目乐观的牺牲品。这是一种进化而来的优势,避免我们在力不能及的目标上浪费精力。所以每当我们束手无策难以行进的时候,沮丧就会悄然而至,让我们进入低能量状态。
  现代社会鼓励我们追求声望、荣誉和财富。而这些目标一旦超越自身能力,就会变得遥不可及,我们会感到幻灭。内斯认为,正因如此,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才会弥漫着沮丧消极。
  哲学家阿兰·德波顿也认为,我们对更高"身份"的追求是现代社会无数焦虑和懊丧的根源。他说:"焦虑与当代人的野心随行。"许多人都避免设定宏大严谨的目标,因为他们深知,如果实现不了,他们在工作或家庭中的个人形象就会坍塌。
  我们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们天生就不太清楚自身的价值,这让我们很苦恼,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再判断自己有几斤几两。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决定着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定。
  避免他人评价最简单的办法是不将自己置于被评价的境地:不定目标,不上台面。
  当然了,这无助于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并保持动力,推动我们追求远大的目标,实现宏伟的梦想而不是走着走着就落入陷阱?
  战略性乐观
  我们都知道,盲目乐观,遇事盲从,都是很危险的;当然,悲观主义,不假思索地对任何观点都摇头否认,也好不到哪儿去。
  我们需要的是谨慎的乐观。这种态度更注重战略性。不假思索的乐观主义者或悲观主义者分别以既有的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看待所有事物,而谨慎的乐观主义者在掌握确凿证据之前,不会轻易对任何事下结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表现出乐观的样子。
  您可能会问:"如果不能事先断定对错,我们的信念从何而来?"
  我会说:"证据!"您一边工作,一边看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乐观态度,树立信念。
  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没有任何证据......嗯,这就会进入一个麻烦的困境。信念和证据,鸡和蛋,到底哪一个先有?
  我们得先暂停质疑
  暂停质疑(SuspedendDisbelief)是哲学家兼诗人萨缪尔·柯立兹(SamuelColeridge)④于1817年创造的术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在阅读一本好书或沉迷于一部电影时,里面各种惊悚的情节超级逼真,画面与声音交错,尽管您头脑中的理性部分一直知道,这其实都是编的,但是它依然可以激起您的感情和生理上的反应。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有用的假设。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实的或不真实的,只有有待证实的假设。那么,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暂停的不仅仅是质疑,还有信念。
  我的好友、《管理新规》(NewRulesofManagement)的作者彼得·库克(PeterCook)对这个问题很有见地。他原先是一名物理学家,后来成为全球商界思想领袖,这使他能够从实用的角度洞察这一理论:
  问题是,我们曾经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每个理论几乎都是错误的,尽管它们也曾发挥过某种作用。过去,我们曾认为地球是扁平的......后来发现是圆的。过去曾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后来发现不是。牛顿描述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后来,爱因斯坦阐明了牛顿的观点是错误的。最近,一些颇为聪明的人士证明爱因斯坦也是错误的,并指出其错在哪里。随着历史的发展,现有的一切理论都会被将来某个时间出现的新理论取而代之,新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这个宇宙。我认为我们的信念与此相似。没有任何信念是完全正确的。这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都是名垂千史的顶级聪明人士,既然他们都能在我们现有的最客观的学科上犯错误,那如果我坚持认为我对某件事的信念就是真的,难免太过自负和荒唐。当然,如果某件事完全是个人私事,又另当别论。
  彼特认为,在这里,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更恰当的问题:"我的信念是不是有用?"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尚未证实自己有能力实现愿望之前,不妨先让自己有一个积极的信念,暂时相信自身有能力实现个人愿望。但您一定要知道这只是您暂时的一个假想而已,可千万别因为觉得自己会飞就真的傻乎乎地跳崖。
  如果您想切实取得进展,就得不断积累证据,逐步证实这个想法,否则它根本站不住脚。
  您肯定会不断遇到某些盲目乐观的人,还有一堆悲观主义者。人们总是先入为主地判断哪些事情是可能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的。要真正发现哪些事情是可能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能靠实验和尝试,以此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事实。
  不要依靠盲目的希望或者刻意的自我膨胀,也不要坐等他人为您收集事实依据。要想一直保持动力,在颠覆性的工作中取得进展,就要在战略上保持乐观,暂停质疑,不断进行实验,亲自尝试。
  这是唯一可以取得进步的途径。
  克服成功崇拜症
  "我们要对自己的什么进行升级?大家注意啦,各位其实都知道。这就跟电脑一样。再来一次,我们需要什么?"听众中一片咕哝声。"我听不到!你们需要什么?"
  听众齐声回应:"升级!"
  讲台上,一位干练的老派励志演讲大师扯着脖子嚷:"对!但不仅仅是升级。我们还需要合适的......"
  听众齐声应答:"系统!"
  演讲大师:"说得对!你们要更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信念和操作系统,未来就会越来越好。"
  这是我在一个主题为"提升自己,走向成功"(或许有些出入,反正是这个意思吧)的活动现场。我设法蹭到一张免费入场券(正式标价可是997美元哪),参加了这个为期两天的活动。上午10时左右,我被这位成功学推销员采用的方法震惊了。他用了很多隐秘的催眠方法,包括用"破句"诱导听众齐声回应。
  这些破句(指有意留下空缺,让您补充某些词语的不完整句子)是为实现某种具体目标精心设计的。演讲大师用这些"破句"中的缺失部分填塞您的头脑,娴熟地用您潜意识的探索心理操纵您的意识和思路。
  此外,演讲大师还用语言中内嵌的指令(或者叫"植入式建议")向您的意识传递某个信息,同时也向您的潜意识传递一个信息,诱导普通听众将演讲大师希望他们做出的回应误认为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演讲大师采用的手段很多,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种催眠手段专业人士使起来真是所向披靡,即使那些最封闭的死脑筋也会被演讲大师玩弄于股掌之间。
  那么,这到底是想干嘛呢?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约40分钟后,这位成功学推销员开始不厌其烦地推销其"成功运作"教材,主要是些DVD系列和一些书籍,据称能帮助您在头脑中建立内在信念操作系统进而取得成功。注意!今天带来的教材不多。天哪!这意味着在场听众肯定有人拿不到啊。如果不赶快行动,就会有人错失这个良机哇!因为只有今天购买,您才能得到这份特别的限量版产品(997美元的特惠价格,还包括一个额外的网络课程),......
  以前我就发现过,如果有1000名左右的观众,其中至少会安插有六七个"托儿"。一到这节骨眼,他们就会迅速离席,带头冲到后面"抢购"。
  必须要蜂拥而上呀,一定要严防踩踏呀。
  一切都经过精心策划:就这么几个小动作--一句接一句地煽情,几个扑上去抢购的身影,货源很稀缺,本次销售的特殊优惠--齐活了!我还没回过神来,人们早已经急不可耐地从我身边挤过去,他们眼睛瞪得溜圆,满脸的狂热,一头扑向那些唯恐再也买不到的教材。
  那个上午,这家伙可能卖出了价值约50万美元的教材。
  ……

前言/序言

译者序:话说另类

  这《重新设计工作》,我一边翻译,一边盼着它快点出版!

  一是因为太喜欢作者福克斯的行文风格。起初,我本来极力想要保持他的原汁原味,后来发现,如果要做到这一点,我可能真的得动用新生代的新语言。研读这《重新设计工作》,就像是和老友一起在咖啡馆里天南地北地慢聊,真诚而毫无顾忌,说说自己最真实的观察与思考,讥刺那些"伪管理"的手段,霎时间,画面感十足的段子满天飞,简直让人乐呵极了!二是因为惊喜于轻调慢侃之外这《重新设计工作》所带来的众多颠覆性理念,它澄清了很多被我们奉为"秘笈"的励志传言。"浓香馥郁"的鸡汤,甚或严肃的、被收入管理者随身包的"大招",透过作者严谨的新发现与新思考,从昭然若揭到疲软现出原形。

  然而,我私心里最喜欢的,还是它终于为我多年来一直在变革管理咨询工作中使用的方法提供了确凿的科学依据,这些方法看上去似乎"上不得台面"或者说"叫不出名头",但真的行之有效。甚至我在培训和咨询过程中随身携带的宝物画布"英雄之旅"(您在阅读《重新设计工作》的时候,会进一步充分了解"宝物"这一概念),恰好也是《重新设计工作》最后一章的内容。我翻译到这一章的时候,打心眼儿里忍不住再次叫好,手动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所谓英雄所见,大概就是如此略同吧!此外,它也终于让我能在某种程度上给自己做一个定位--当我解释不清楚自己这个变革管理咨询顾问的名头时,往往插科打诨跟别人解释说:"我是咨询界的一名'混混'。"瞧,我私下里说了这么多年的头衔,终于被这位福克斯先生给冠以一个正式的头衔--组织中的"另类",当然,前提是我当时很谦虚,不好意思直接炫出"忍者"这顶帽子。

  宝物啊,另类啊,忍者啊,您在阅读《重新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会一点点了解到这些概念。它们有趣极了,可以带给您很多深思。我相信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我呢,除了私心里这些小"得意",也被很多内容所打动和折服。

  其一是游戏化思维在组织变革推动过程中的应用。组织变革是个大!事!情!(此处应该有不断的回声)这一点,每个人都知道,但每个人对此都心怀恐惧。所以,组织一旦开始变革,所有人都如临大敌,从上到下都不知道从哪层开始,就涌现出攻防两派。管理者和变革发起人,来势汹汹地想要推进变革;基层的执行者,即需要改变自身行为以实现组织变革的人,说白了,那些被变革者,却总是提出各种说辞,坚决抵抗。人人都进入警觉和防守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就会看到管理者一边满脸"你别逼我用大招"的无奈表情,一边接二连三嗖嗖嗖地抛出"三板斧":目标、考核、奖惩,试图"激发"员工的变革动力。员工呢,姿态调整到"您随便招呼,谁怕谁啊。"当然,如果您经历过这些,就知道这些利器的伤害性究竟有多大。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这《重新设计工作》详细阐述了如何试验、应用、发现、检验、确认"机关",力求远离那些灭人志趣或蚀人活力的"双刃剑"。

  其二是那些拿来就可以用的工具。虽然看似完全不是"高大上"的套路,却真正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果。在这《重新设计工作》里,看不到既定"套路",找不到全能"秘笈",可就是那些看似不经意间随意分享的小工具,分分钟抓住你的好奇心。有一些方法我们在做变革管理咨询的过程中用过,真的是超级有效!比如书中提到的对休闲式战略磋商会的引导,我就曾经扛着花花绿绿的乐高玩具,带着精心设计的引导流程,兴趣盎然地着手激发和推动参与者进行战略性思考。可以想象,大家投入和专注地摆弄这些玩具,把脑袋里的方案做成原型,一边研讨一边呈现,整个过程中充满着好奇和探索。此情此景中,你看不到丝毫抵触、防备或倦怠。类似的方法在书中随处可见,那只带来深入思考的"橡皮鸭";那场聊闲篇儿一样的内部PechaKucha(我为什么不用中文?谁问我跟谁急);那一场带来洞察的有限性游戏和无限性游戏的切换。您只管准备好轻松愉快的心情,一边读一边采撷吧。

  其三是那些坦诚如友人般的分享,没有鸡血似的忽悠,鸡汤似的腌浸,没有高人一等的说教以及好为人师的善意却多余的叮嘱,反而可以使你放空思考,发现自己的洞察。"我如何破解自身的动机?我如何停止内在的自我破坏?我怎样站在未来、站在无限游戏的背景下定位自己?......"我们自己界定游戏,我们自己界定角色,然后玩出自己的精彩。这是我所喜欢的,我想,您会不会也喜欢如此呢?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精彩内容恕我不能一一道来。我喜爱这《重新设计工作》,绝不仅仅是因为我这个译者的身份。我喜爱它,因为无意中我的理念和它的产生了共鸣;因为我读出了它对人性的尊重;因为它坦诚、朴实、友好、开放。我渴望在您读完《重新设计工作》后有机会和我们一起探讨,也如我们和作者一样,捧一杯咖啡,或者把一盏红酒,以不正经的方式,行正经的事,轻笑欣然之间,蹦出一连串令人捧腹的段子;点赞吐槽之间,真知灼见若隐若现。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善意提醒,女生们,请准备好你的眼纹消,绝不是广告,作者的睿智和诙谐,恐怕会让有些只看大众鸡汤书的人忍俊不禁,吃不消。)

  

 

  《重新设计工作》取名为《重新设计工作》并不只是想要抓人眼球,而是真正解析某些复杂的游戏设计要素,再把它们与我们所知晓的激励机制相结合,从中发现新的规则,并把它们应用到我们的项目和工作中的挑战中。

  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多人(绝大多数是成年人)在玩线上视频游戏,他们每周在游戏上花的时间超过50亿小时,其投入程度我们在工作中从未见过。这一现象带来很多知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应用到项目中。

  每天都有游戏有人在玩。作为游戏创变因子(gamechanger)的你,必须先掌握规则,才能调整、变通、打破或重塑游戏,帮助达到预期的结果。

  

  我这么说可能太武断。要是您想寻求安慰或者需要暖心的鼓励,《重新设计工作》可能不太适合您。

  现在满大街都是励志书,里面充满激励和希望的故事。激励还好,它是理想和动力的先导。希望就不好说了,也不能说它不好,但它对我们真的没有什么用。只有在您绝望的时候,希望才派得上用场。在没有绝望的时候,您完全有能力对一些关键工作做出重大改变,从而铺就一条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并带领身边的人一同前往。

  如此说来,我们还是把所有的希望和幻想放一边吧。《重新设计工作》将向您阐述科学的方法,帮助您实现工作游戏化的变革。

  

  好了,我们已经把希望清到一边去了,再来说说成功崇拜。《重新设计工作》鼓励您失败。创新、成长、变革和改进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充满着失败。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据估计,玩游戏的人80%的时间是失败的,而且爱因斯坦也说过:"游戏是最高形式的研究。"

  成功只不过是没有达成失败而已。

  如果觉得难以理解,不妨这样想:在科学领域中,没有失败这回事,只有尚未证实的假设。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发明成果无数,他的经历就充分体现了这个道理。他曾经说过:"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而已。"爱迪生对个人失败和某种特定方法论下的失败进行了明确的区分。《重新设计工作》将帮助您理解这一点。

  所以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搞出一份完美的新愿景、新目标、新计划(我必须果断地提醒你: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二是用迭代的方式灵活变革,展开一些小试验,不断尝试一些可以推进工作进展的新举措,速战速决,即便很快失败,也不会带来什么恶果。

  如果您是个完美主义者,《重新设计工作》将指导您成为一个进步主义者;如果您担心失败,《重新设计工作》将帮助您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失败,让它引导您不断进步。

  对于您,游戏创变因子,世上只有好游戏和有待改进的好游戏。

 

  

  记住我们这里所做的事。我们要转变可以影响到人们行为的东西。人们常常把企业文化挂到嘴边。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您就是能够感觉到它,知道它的存在。而且你还知道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您取得的所有结果,无论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

  但企业文化岂是我们可以直接上手处理的?好吧,怎样改变企业文化呢?

  使用科学方法,从正确的动机设计开始(参见下图)。

  在《重新设计工作》中,特别是第8章,我们将阐述如何制作宝物和建立仪式,以此开始行为转变过程,进而实现组织或团队文化的转变。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动机策略与设计。

企业文化先行

  

  我们这里讨论的很多东西以往的认知和做法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和大家分享的东西都有用。世界上还真的没有什么锁都能开的"万能钥匙",您肯定也知道这一点。

  关于动机理论,其实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游戏设计领域中大量常识性的东西还没有被转化到现实活动中来。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引入游戏元素,使其发挥作用,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动机从属于一个更大的复杂系统。要转变动机,我们要由外向内扭转这个系统,而不是像大多数书籍要求的从内向外。

2.变才是唯一不变的。我们的工作游戏化需要具备流动性、适应性,不断迭代进行。相较于远期目标,我们更注重眼下的进程。

3.进展至上。完美性、生产率、效率,这些都要退居二线。只要你有疑虑,总是应该想一想:"我们是否正在取得进展?"

  就这些,简单吧!哈哈,也许未必呢。但且让我们在动机设计这片没有航标的水域中探索着前进,看我们到底能够走多远。、

  

  想找到一份简单的指南,让自己不动脑子,照着做,动力、进展和变革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是吧?别妄想了,我这《重新设计工作》里可没有这些东西。

  市面上很多书都把动机编成傻瓜教材。读者几乎用不着思考自己的工作特征,就可以盲目跟风。这恰恰是问题所在,我们不再是从真正有效的角度解决动机策略与设计问题,而是乞灵于所谓的"金科玉律",这些东西在被认定为"金科玉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过时了。然而,人们仍然奉之为"秘笈",照猫画虎把在某种背景下奏效的东西照搬到另一种背景下。

  我们可不干这种蠢事。《领导力》一书的作者戴维·马奎特(DavidMarquet)说:"如果你想要人们思考,请告诉他们意图,而不是具体指令。"

  我写这《重新设计工作》的意图是帮助您着重从策略和设计的角度思考动机、进步和变革等问题。《重新设计工作》阐述了一套可以实际应用的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动机问题、转变员工行为、打造企业文化和焕发活力与创造力。

  有时,我也把颠覆行业规则的人称为"游戏创变因子"(GameChanger),"您,您也是一枚游戏创变因子!"事实上,《重新设计工作》有一章还用它作为标题。

  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我或者您。改变游戏法则的人不会自称游戏创变者,你看哪个创业者傻乎乎地在自己名片上印上"企业家"了?这些游戏创变者也只是些普通的人,通过修补工作和组织结构来影响工作动机和转变员工行为。

  游戏创变者总是积极寻找一些新的要素,尝试后投入使用,以此带来重大、积极的变化,比如引进某个竞争性游戏要素,强调进展反馈,增加叙述。

  谈到这里,您可能忍不住要翻到第7章和第8章,找出那些有趣的细节。请千万不要这么做,至少现在不要。在确定正确的动机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做一些工作,先消除各个动机要素长久以来被浸湮的雾霾,否则会陷入急功近利的动机"须知与诀窍"怪圈,许多管理者和领导都曾经对此趋之若鹜。

  好啦,请跟紧我们,一起踏上史诗般的探索之旅,寻找创变因子,把整个世界从拙劣不堪的工作设计中解放出来。

  

如何使用《重新设计工作

  完全可以把这《重新设计工作》作为日后处理动机问题、行为问题或者企业文化变革的杀手锏。

  《重新设计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Ⅰ部分:动机探秘

  在这里,我们要打破关于动机的种种传言,挑战传统管理智慧,确立一个真正行之有效的机制,使我们可以在变革过程中建立和保持工作动机。

第1章:一个最蛊惑人心的动机传言

  本章帮助您消除成功崇拜,真正开始拥抱可以放大现有工作动机的工作结构。

第2章:变革势在必行

  写本《重新设计工作》来谈谈变革?没!我可没这么干!别怕,您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在这《重新设计工作》中并没有过多关注于"变革的紧迫性",我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在组织中落实变革,我们要反对什么。

第3章:可是......并有着巨大的动机鸿沟

  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理想之间,孕育着进步、成长和变革。成功需要实干,持续不停的实干,但许多人都在极力粉饰这个事实。说千道万,关键在于实干。

第Ⅱ部分:搭好台子,上戏!

  这部分揭示了进步的力量,什么是游戏?为什么游戏与动机学如此珠联璧合,而又相得益彰,游戏设计是如何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影响实际行为和变革的?

第4章:从根源进行游戏颠覆和创变

  本章揭示了实际工作中可以用来产生动机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这是调整游戏设计的根源要素。

第5章:走进游戏

  我们前面讨论过变革,现在认真谈一下游戏。游戏让人痴迷,其秘诀在于可以让人体验到成就感,体验会强化真实感,紧张而兴奋的状态,还有史诗般的伟大意义。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研究这些东西,因为游戏设计领域的许多要素能够用来推动现实世界中的进步。

  如果您是精通古典和当代动机学的学者,希望进一步探究,那么本章将帮助您走入游戏中(您可以做些改动,使它变得更好玩)

第6章:游戏创变模型

  这一章要介绍一个游戏创变模型--一个融合了动机学和游戏设计的宝物。

第Ⅲ部分:游戏创变

  对动机学和游戏设计的威力有初步了解之后,可以进而探索用于转变员工行为和形成企业文化的动机变革要素了。

第7章:游戏升级

  本章帮助您摆脱自我破坏心态,利用游戏设计来自我修正动机。如果您是"独狼",希望破解自己的动机之谜,肯定会超级喜欢这一章的内容。

第8章:改变游戏

  现在,请把目光投向规模更大的团队和组织,打造一套可以影响员工动机、转变员工行为、塑造企业文化的程序与机制。如果您是组织的领导者,而且正在推动内部变革,则可以通过本章得以涅槃重生。

第9章:您!您也是一枚游戏创变因子

  从修复自我动机,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直到形成新的企业文化--这是一条披荆斩棘的英雄之路。

  好了,让我们马上开始。首先,我们得把以前所学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清零,请做好准备......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