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是目前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出版后影响很大,多次重印,修订版已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

作者简介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1956:百花时代》、《问题与方法》等。与人合著有《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两意集》等。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篇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对规范的质疑
四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二“史诗性”的追求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被压抑的小说
二寻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学”
二最初的“异端”
三“百花文学”
四象征性的叙述
五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复兴”
三主要散文作家
四杂文的命运
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话剧
一话剧创作概况
二老舍的《茶馆》
三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走向“文革文学”
一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重新构造“经典”
一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革命样板戏”
三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公开的诗界
二小说创作情况
三“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天安门诗歌”

下篇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80年代文学概况
一80年代文学过程
二“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归来者”的诗
一“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归来者”的诗
三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新诗潮
一《今天》与朦胧诗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三部中篇小说
三“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文学的“寻根”
二“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风俗乡土小说
四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女作家的小说
一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散文
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老作家的散文
三抒情、艺术散文
四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文学界的分化
三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90年代的诗
一90年代诗歌概况
二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90年代的小说
一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