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区工作(第3版)/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社区工作(第3版)/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对社区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社区的概念、功能,论述了社区工作的含义、目标、特征以及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介绍了国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和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社区工作的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书中更多的篇幅较详细地介绍了社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矫正、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作者简介
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国际社会学会个人会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曾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休斯敦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和比利时欧盟委员会进行学术交流或学术研究;并且是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和美中学术交流项目的交流学者。出版和发表多部专著、译著及数十篇论文。目录
第一章社区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社区工作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第二节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
第三节西方国家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四节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三章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
第二节我国近现代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当代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
第四节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
第四章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二节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社区发展
第一节社区发展的概念与历史过程
第二节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模式
第三节社区发展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第六章社会策划
第一节社会策划的含义、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内容、案主及工作员角色
第三节社会策划的基本原则、决策模式和过程
第四节影响社会策划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社会行动
第一节社会行动的含义
第二节社会行动的策略和原则
第三节社会行动的介入目标和功能
第四节社会行动的社区工作者、介入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有关社会行动的评价
第八章社区照顾
第一节社区照顾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社区照顾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社区服务
第一节社区服务概述
第二节社区服务的内容
第三节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第十章社区教育
第一节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内容类别
第二节社区教育的目标、特点、模式和功能
第三节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成就与问题
第四节国外社区教育的运行特点及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启示
第十一章社区矫正
第一节社区矫正概述
第十二章社区组织
第十三章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精彩书摘
《社区工作(第3版)/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个阶段是“调查”阶段。这是社会工作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事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事业。社会工作者们关注的是一些具体而实际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理论问题既没有深入地思考,也没有很好地总结。那时的社会工作者们认为,他们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艺术”,类似于“调查者”,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尚未有清楚的认识。虽然如此;社会工作者们的实践活动还是为社会工作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活资料。
第二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阶段。在这个阶段,部分社会工作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经验指导的社会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必须采用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工作沿着自身的规律发展。由于社会工作本身尚未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所以只好从其他领域借用一些理论。当时比较流行的就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于是社会工作者们借用了这一现成的理论,并将之广泛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
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的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受功能主义的影响,社会工作领域形成了不同于精神分析的新流派,这就是功能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儿童时期经历的影响,并据此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而功能主义学派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受他当前所处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在这样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个体能够改变自己。因此,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和服务对象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其行为由内而外地逐步发生变化。
第四个阶段是“获得”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被相继引入社会工作中,如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理论的广泛运用满足了社会工作者多元的理论需求,达到了博采众长的目的,推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健康发展。
第五个阶段是“盘点”阶段。社会工作者经历了不加分别的理论吸纳阶段后,普遍感到太过庞杂,如果不进行整理和消化,必然会影响社会工作自身的学科建设,因而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清点、评估和理性吸收。
第六个阶段是“理论统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前述对理论总结清理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们试图把各种理论观点统一起来,发展出一种适应社会工作自身规律、能够满足社会工作实践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工作方法的“一元化”理论框架。
第七个阶段是“理论归类”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承认了多元理论并存的现实,认识到社会工作自身的理论建设不可能“单一化”,因而不再单纯追求理论的统一,而是通过对各种理论的整理、归类,使之井然有序,进而发挥不同的理论功能。被充分消化理解后的多元理论模式为社会工作者把握社会工作规律、指导具体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
除了上述从形式化的角度来概括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脉络外,迈克姆·佩恩曾经提出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大传统,即注重实效的传统、社会主义的传统、治疗学的传统,也是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概况指标。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观:社会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逐步引进、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认识,在理论指导下获得持续发展,进而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校正、发展和完善理论认识,如此循环往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