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来自美学大师的经典文字,字字珠玑,深度呈现朱光潜思想。

2.这本精选集受到了诸多名人的推崇和好评,雾满拦江、延参法师、姜昕倾情推荐。
3.切合当下社会的焦虑,给予所有迷茫的现代人以启迪,读懂大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过好自己的人生。

内容简介

《世间欢喜消遣人》是一本关于朱光潜毕生作品的精选集,全面展示了其思想精华和美学思考,从各个方面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一个自在、自我的人生应该是怎样度过的,给予当今浮躁社会的人们以有益的指导。
《世间欢喜消遣人》所选文章的作者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大师,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
《世间欢喜消遣人》为四色印刷,内文中插入了几十幅精美的艺术名画,让读者在阅读大师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徜徉于视觉的享受中。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
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中国近代继王国维后的一代美学宗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序:老而不僵
第一章世间欢喜消遣人
不休息的工作才是浪费时间
世间欢喜消遣的人
使生活是正常的自然的
真、善、美
善与美是一体的
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
慈慧殿三号——北平杂写之一
后门大街——北京杂写之二
游春自然是赶花会
生命是一顷刻接着一顷刻
第二章最美的形体是曲线
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态度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美感经验有移情作用
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美感和快感是容易分别的
最美的形体是曲线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丑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
崇高和美的异同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章站在后台看人生
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庸俗市民”风气阻碍文化发展
人道主义尊重人的尊严
悲喜毕竟有所不同
一个能自制的人才能自强
你真心待人,人也真心待你
你们须比禽兽高明些
谈人生与我
给不管闲事的人们
中国文坛缺乏什么
从上学到教学
在英法留学的八年
我的教学经历
解放后我在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在香港中文大学一次座谈会上的谈话
胡愈之同志早年活动的片断回忆
第四章活的趣味在于发现新境界
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
艺术家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
不能为艺术而艺术
每个人都可当文学家
谐趣是一种原始美感
中西方诗中人伦比较
酒入愁肠愁更愁
做诗者多,识诗者少
文学的修养
活的趣味在于发现新境界
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文学是“裁剪的艺术”
不视,仰视,俯视,平视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文学并不是一条直路通天边
第五章宁愿烦闷,不愿消沉
觉悟,彻底地觉悟
做现代的中国人
宁愿烦闷,不愿消沉
立志要度德量力
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
生命,是一种奋斗
要有少数特立独行的人们去转移风气
我们不应仇视自由分子
人心不能挽回,国势就不能挽回
卷在潮流中的人们趁早醒觉
我们的行政制度上弊病太多
谈勤俭建国运动

精彩书摘

●真、善、美
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价值通常分为真、善、美三种。先说真,它是科学的对象。科学的思考在大体上虽偏于别条理,却也须审分寸。它分析事物的属性,必须辨别主要的与次要的;推求事物的成因,必须辨别自然的与偶然的;归纳事例为原则,必须辨别貌似有关的与实际有关的。苹果落地是常事,只有牛顿抓住它的重要性而发明引力定律;蒸汽上腾是常事,只有瓦特抓住它的重要性而发明蒸汽机。就一般学术研究方法说,提纲挈领是一套紧要的功夫,囫囵吞枣必定是食而不化。提纲挈领需要很锐敏的价值意识。
次说美,它是艺术的对象。艺术活动通常分欣赏与创造。欣赏全是价值意识的鉴别,艺术趣味的高低全靠价值意识的强弱。趣味低,不是好坏无鉴别,就是欢喜坏的而不了解好的;趣味高,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够味,低劣作品可以使人作呕。艺术方面的爱憎有时更甚于道德方面的爱憎,行为的失检可以原谅,趣味的低劣则无可容恕。至于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惊心夺目,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道剪裁洗炼,才可披沙拣金。这是第一步。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每部分的分量有讲究,各部分的先后位置也有讲究。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胸中成竹,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必借特殊媒介,如图画用形色,文学用语言。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妥帖。艺术家对于所用媒介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并且在没有碰着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的鉴别审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
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朋友: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吸,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摩诘《赠裴迪》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烟士披里纯”,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TalksToTeachersandStudents)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于静趣都说得很透辟。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出来给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动。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世都有极大帮助。释迎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你的朋友孟实
(节选《谈静》)

前言/序言

老而不僵
我今年八十八岁了,一生都在学习和研究学术问题,特别是关于美学问题,写过不少论文。我认为,人到老年,就要注意健康和长寿。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康的精神。
英国人说:“健康的精神寄托于健康的身体”,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健康的身体来自锻炼,我每日坚持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我第二次“解放”后,重操起旧业。我这才发现脑筋也和身体一样,愈锻炼,效率也就愈高。仅1979年一年内,我就写了十三万字的文稿,搞了近百万字的书稿清样。关在牛棚时的那种麻木白痴的状态也根本消失了。据此经验,我劝老年朋友,离休退休之后,总要找点事情干,使脑筋和身体一样经常处于锻炼状态。
从锻炼成健康的身体中来锻炼出健康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准则。人总是要老的。老化和僵化都是生机贫弱的表现。要恢复生机,就要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保持健康状态。
老化可能带来僵化,但老化并不等于僵化。思想僵化的病根是“坐井观天”“划地为牢”“固步自封”。我们要使自己老而不僵。怎样才能老而不僵?我们的老祖宗朱熹有句名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键在这“源头活水”,活水是生机的源泉,有了它就可以防环境污染,使头脑常醒和不断地更新。这就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近群众,多读书看报。一句话,要“放眼世界”,不断地吸引精神营养!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