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TED演讲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教育创新五部曲之一!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变得更有创造力,以应对各类新的挑战。只有转变教育,让它帮助每个人达成思维自由,发挥我们的才能,真正过上自由、幸福的人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客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彭凯平;清华大学教授、创造力与创新管理专家陈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者霍华德·加德纳,领导力之父沃伦·本尼斯等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技术创新和人口增长相互融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衡量自己的能力,并付诸实践。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经营学校、企业和社会。

我们不能用19世纪的教育理念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发起一场新的文艺复兴运动,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在教育、商业和大众之间建立一种创造性关系,激发人的潜在创造力,让思维自由!

作者简介

[肯·罗宾逊]

1950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968年进入利兹大学学习英语和喜剧。1982年进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教育戏剧和教育剧场。

1989—2001年,任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教授;2003年,因具有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具影响力的教育家。

2011年,入选“全球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榜。

TED演讲人。截至2017年6月,通过TED网站观看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演讲的人次超过5000万,打破了TED大会创立以来的纪录。

精彩书评

教育的全部使命就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让思维自由,这就是我推荐《让思维自由》的理由。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通信、人工智能和纳米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给我们的今天带来颠覆性影响,也为我们的未来增加了无限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变革时代“创新为王”的要求。传统学校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们的创造力,甚至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罗宾逊爵士在《让思维自由》这本著作中告诉我们:如何走出教育的困境,如何在不可预测的变化世界培养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如何用创造力去迎接人类的未来。《让思维自由》是一本推动教育领域创造力培养的革命性著作!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客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以创造力应对不确定性是人类的较好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各类教育的核心内容。

——陈劲
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创造力与创新管理专家

创造适应未来的教育,思维自由是关键,思维自由了方有天赋的发掘。解放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是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让思维自由》一书契合了人才成长规律,其中每一则生动的素材、每一个鲜活的案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灵性,它们从现实出发,又高于现实,面向未来。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关于创造力的书,并不总是创意十足的。肯·罗宾逊的书是个令人惊喜的意外。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创造力》《心流》作者

传统上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智能与今天组织和社会需要的创造力之间的错位,使《让思维自由》所做的分析十分精彩。

——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多元智能新视野》等书作者

如果说存在一个时间点,而创造力在这个时间点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那么这个时间点就是现在。针对创造力提出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没有哪一《让思维自由》比《让思维自由》做得更好。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之父,《领导者》《成为领导者》等书作者

目录

测试题放飞你的创造性思维!??

推荐序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序言跳出思维的禁锢?

引言创造力成就美好未来??

01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

交通工具的变迁

指数级增长的信息技术

历史告诉未来:预测越来越难

我们的工作更清闲了吗?

“未来的冲击”

02教育的困境

错误的方向:培养更多高学历人才

工业化和学院化,教育的两大支柱

教育文化

“常识”也会出错

03重要的是智力,而不是学术?

智力的两种含义

智商并不是智力的全部

科学的胜利

技术创新推动的文艺复兴

04认识我们的大脑和智力?

失聪的音乐家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世界

人类智力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独特性

实现自我

05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拉斯维加斯,人类想象的产物

创新三部曲:想象、创造力和创新

自由与控制

一般创造力与个人创造力

成就真正的自我

06情感,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创造力,思考与情感的二重唱

理性人假设与自然人假设

理智与情感

艺术与科学

突破理性的藩篱,让创造力迸发

07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单打独斗的天才只是特例

生活并非一条直线

知识的网络

理念的力量

创新的文化

08怎样做有创造力的领导者

培养创新文化

领导者激发团队创造力的9大实践原则

让员工尽情发挥的组织,是有希望的组织

结语培养创造力从教育变革开始??

后?记?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让思维自由》:
  创造力成就美好未来
  你的创造力如何?与你共事的人创造力如何?你朋友的创造力是高还是低?下次,当你出席社交活动时就可以问问他们。实不相瞒,你可能会对他们给出的答案感到惊讶。因为我曾跟世界上许多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共事过,但不管我走到哪里,总会发现同样的悖论:大多数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有创造力,而大多数成年人却不这么看自己。事实上,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起来要严重得多!
  创造未来,预测未来的好方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正快速发生的世界,也因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复杂的未来将如何展现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文化变革也从来都是曲折的,很难被预测。如果它能够被预测,也就不需要有那么多媒体专家和文化预测者了。或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些纷繁的动荡,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才说:“经济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占星术显得更可靠。”
  随着世界的转速变得越来越快,很多组织都认为,自己需要招聘到的是拥有创新思维以及与团队沟通顺畅、合作无间的员工,是那些灵活、适应性强的人。很多时候,这些组织总是认为自己招聘不到这样的员工。为什么呢?《让思维自由》的目的就是解答如下3个问题:
  为什么提升创造力至关重要?商界大佬、政治家和教育家一直都在强调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这件事这么重要?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人们只有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发挥创造力?孩童时,我们满脑子的点子会咕嘟咕嘟地往外冒。但是长大以后,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力了呢?
  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创造力?是人人都有,还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有?创造力能够被培养、开发出来吗?如果能,又该怎么做呢?
  每个人偶尔都会想出一些新点子,但如何激发创造力,才能让它稳定而可靠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正经营着公司、组织或学校,那么你能使创造力变得更系统、更规律吗?你该如何引领创新文化?
  重新思考创造力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剖析创造力的本质以及它在实践中的运作方式就显得很重要了。有3个相关的概念,我会在后文中逐一阐述,它们分别为想象、创造力和创新。想象指的是我们想到感官里并不存在的东西的能力;创造力指的是我们开发有价值的特别见解的能力;而创新则指的是我们将新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在这3种能力中,人们尤其对创造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
  创造力是特殊之人才拥有的吗?
  ……

前言/序言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李一诺

一土学校创始人,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做教育创新的,通常有两类特殊的人,一类是虚妄的人,一类是谦逊的人。

为什么是虚妄的人?

因为“创新+教育”太容易成为卖点,太容易制造焦虑,又被作为消除焦虑的“良药”:“未来充满未知,竞争很激烈,想要知道如何让你的孩子胜出吗?来试试我们的创新教育吧。”怎么样,这类宣传是不是似曾相识?似乎任何有名头的人都可以成为专家;随便办个培训班或建个营地就可以称为“教育”;而只要是国外拿过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创新”。在各种市场分析、投资报告中,教育的本质早就变得模糊。所谓的教育创新,也沦为了虚妄者狂欢的舞台。

又为什么是谦逊的人呢?

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人世间再没有比“让人成为人”更深刻、更宏大的课题了。但凡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人,都必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优秀的教育者面临的“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者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和高度。所有真正做教育的人都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们会以谦逊和敬畏的心,在“外在世界”做好匠人,在“内在世界”寻求开悟。

但难得的,其实是第三类人。

他们既怀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能够把理念付诸点滴实践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适的舞台,有效发声、积极倡导、联合同盟,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改变。他们谦逊而不迂腐,发声而不虚妄;既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抨击,又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法。

这一类人,是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湛庐文化引进的这一套书,就是这样几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创新引领者的精华之作,实属难得。其中又属《为孩子重塑教育》(MostLikelytoSucceed)这《让思维自由》与我们渊源很深。在筹办一土学校的时候,我们就和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TechHigh)建立了合作,在教师培训方面有很多交流。我们支持教师去参加高科技高中教师培训。过去的每一个假期,高科技高中的教师也都会到一土学校来做交流和培训。因为高科技高中,我们又知道了《为孩子重塑教育》这部同名纪录片,也在中国协助组织了多次放映。我们和高科技高中的合作,与纪录片和书里的很多场景及描述非常相似。

肯·罗宾逊先生的教育理念也与我们创办学校的初衷不谋而合,当前的学校系统对学生创造力的压抑和限制,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从而使他们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期许。能够在教育一线亲身感受这些教育实践的发生,我备感幸运。

2016年,我们开始着手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虽然从表面上看,一土是一所学校,但实际上,我们是想要与众多同行者一起努力,着眼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致力于改变教育生态。从产生这个想法到现在,陶行知先生给了我很大的指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革新的引领者,他在近百年前写下的很多文字,到现在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写于1924年的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中,陶行知先生讲述了一所建在关帝庙里的学校发生的故事,通过带学生“做事”,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那所学校实现了真正的好的教育。我们现在常常讲项目学习,听上去似乎是很先进的东西,但从陶行知先生的记录里可以看出,在百年前就有类似在学校环境下开展的实践了,而且从思路到方法,再到教育的效果都非常出色。

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浅显易懂又深刻的阐述。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引用他在《好的教育家》里面的几句话:“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今日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湛庐文化这套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教育家。这些话,也与大家共勉。

其实,有关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方案”,更没有“一招制胜”“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或系统。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因为教育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研究和学习教育创新的目的不应该是给出一套“答案”,而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在不断的质疑、提问、实践和总结中摸索前进。这套教育主题丛书如果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心态、碰撞和思考,我想也就足够了。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