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希望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情境的人,包括管理者及在职员工等

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深入剖析了人际互动的实质和几种模式,并将人在与他们互动时的状态分为攻击、退让和果敢三种,读者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检视自己的状态,以不断自我调整,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最终不断拿出果敢的表现。

内容简介

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从人们应对困难情境的三种典型状态入手,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情境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人们可能遇到的不同困难情境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阐述了果敢力的深刻内涵:果敢力,在本质上是指一个人在困难情境中推动事情进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还能帮助我们获得平衡、健康和持久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效能及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领导力。书中还结合实例给出了具体而实用的工具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点滴生活中训练自己变得更加果敢,从而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蒋齐仕:

拥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北京软实力工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荷兰思腾教育集团中国公司首任CEO并一直是该机构的首席培训师,在职期间带领团队成功将培训机构CTI的教练认证课程Co-activeCoaching引入中国。

曾任TheScholarShip(海上跨文化学院)中国区负责人、北京航空运输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长期在多家知名企业中担任软实力及领导力方面的课程顾问、培训师,服务过的客户包括壳牌(中国)、大众汽车(中国)、诺华制药(中国)、奥迪(中国)、空中客车、东风日产、戴姆勒(中国)、康菲石油、嘉实基金、天弘基金等。

精彩书评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对人与人之间那道看不见的边界的有效管理,常常会对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产生巨大的影响。《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就是为此而写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如何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变得更加果敢的技巧阐述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非常适合用作培养个人自信与果敢态度的指导手册。

——英国劳氏船级社集团高级副总裁关宇

一本自我提升领域的好书不仅要为读者提供独特的视角,更要具有实用性。《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不仅提出了对果敢的独到见解,而且以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实例,为读者的自我提升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支持。

——冠德-车到集团首席运营官程昕

人人都向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可有的人只看到“从心所欲”,因此蛮横骄纵,不讲规则,而有的人一世小心压抑怕“逾矩”。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如何能活得通透、舒展,让能量在爱中流动,让自己在各种情境中游刃有余?相信你能在《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中悟出适合自己的答案。你*一要做的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追求果敢,将其作为一生的修炼,在各种生活与工作情境中体验、选择、反思、感悟……让我们一起把自己活成那一轮暖阳。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戴昆

读这《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能够获得如亲身参加作者所授课程一般的感受:独特、实用且引人入胜。因此,无论你是否有机会参加他的课程,这《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都是你训练自己果敢力的*选。

——深圳喂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前北京壳牌石油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姜勇

只有做到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在追逐目标的路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够有意识地做出有利于那个目标达成的选择,我们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会告诉你如何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中国首位完成13座8000米以上高峰登顶的女性登山家,2017年度CCTV体坛风云人物提名获得者罗静

目录

第1章人生的“升级”与人际困难情境
第2章困难情境中的三种反应
1不要跟这种人计较
2今天就让你知道什么是为顾客服务
3您觉得这样如何
4三种状态
第3章攻击的代名词:真正的“急了”
1得教训一下这种人
2不要跟情绪不好的领导讲道理
3攻击状态的特征
4攻击状态能帮人达成目标吗
5减少攻击状态
第4章退让的本质:违心的“算了”
1算了,这不是什么大事
2我尽力了
3努力与潜力
4要么给出结果,要么证明已“尽力”
5自我说服与贬低目标价值
6自我安慰与自觉选择
7真的没办法了
8内心深处的担心和顾虑
9退让的后果
10少一分退让,多一分努力
第5章对于果敢的误解
1误解一:果敢就是说“不”
2误解二:果敢就是“做自己”
3误解三:果敢就是“强势”
4误区四:固执就是坚持
第6章果敢力:做出有意识的选择的能力
1不“急”也不“退”的选择
2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果敢
3选择与强求
4有意退让
5故意发火
6我有多果敢
第7章让我们变得更加果敢
1训练的最佳组合:目标+困难情境
2努力的对抗
3人际互动中的博弈
4目标分层的“甜甜圈”:“我”的和“你”的
5让言行服务于目标达成
6“应该”与“希望”
7为了“是”才说“不”
8甜言蜜语和情感绑架
9理由与借口
10心理建设:理性看待困难情境
11由内而外的果敢
第8章困难情境中的果敢力实践
1我努力申请,你坦然拒绝
2团队的高效依赖于个体的果敢
3级别越高越要果敢
4竞争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
5观点是用来被挑战的,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的
6承受否定并积极应对
7经历的每一个挫折,都是在让我准备好,然后等到你
8在任何情境中做想要成为的自己
第9章我的一些果敢练习
1小事中的果敢
2我不是您要找的人
3我还要去那里上班吗
4您能给出一个正面反馈吗
5抱歉,这是我做不到的
6冲突中的选择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三种状态

如果你愿意认真观察自己,就有可能注意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自己在遇到困难情境时会作何反应。有时候,我们会“劝”自己放弃原来想要的,而且理由常常都是高姿态的(“不与这种人计较”“那个真不重要”等);有时候我们却认定了自己正确,哪怕放弃最初目标,也要证明自己(“今天就得让你知道我的厉害”“我就不信搞不定你”等);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想尽办法去接近我们最初的目标——无论情境变得多么艰难——正如我的那位朋友在我向那家机构服务窗口的大姐发脾气时所做的那样。

无论这些反应的具体表现如何,它们都可以被归入以下三个类别:

退让(Passive):我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承认自己有这种反应。比如,在前面的车位之争中,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反应就是退让,我会觉得那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

“算了,没必要与这样的人计较,只要下次我长个记性,把车停在入口处等待,就能确保自己优先获得空出的车位了……”我在心中这样对自己说。

当然,以上是我的心理活动,在行动上我的表现是:什么也不做。

退让是一种特别重要却十分难以觉察的状态,要想觉察到它,需要一个人对自己坦诚。

攻击(aggressive):这是我30岁前遇到挑战时最倾向于做出的反应。作为一个在好斗民风中长大的人,我曾经在很多情境中都是这样做出反应的。

当做出这种反应时,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水平,并且强烈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我常常会完全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而进入一种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正确的状态。据说,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肾上腺激素的水平是很高的。生物学上的细节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在攻击状态中时,个体本质上是失控的,言行常常是下意识的、应激式的。当然,这一点得在事后我平静了才会意识到,在我对自己坦诚时才会承认。

比如,在那次与餐馆服务员的冲突中,攻击的做法包括直接与人争吵,不顾后果地证明自己正确。“哪怕多付钱,也要教训一下这种人!”“不蒸馒头蒸(争)口气!”这种声音或想法,常常在潜意识中左右着我们。

当然,我们在身处困难情境中时,还会有第三种反应,那就是果敢(assertive),正如我的朋友应对那位公务员大姐时的做法。

本章要点

我们在面临困难情境时,常常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一种状态是退让,它需要我们对自己足够坦诚才能够觉察得到。相对于退让而言,攻击状态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它与我们的压力水平和情绪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种状态则是果敢。识别这三种状态,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言/序言

见微知著的学习

作为一个成功学和成功捷径的坚定反对者,一个深度学习的执着倡导者,一个热爱和勤奋是成功唯一路径的笃信者,我觉得有必要以这样的一个标题,来为《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写一篇前言。

请允许我开宗明义。如果你想只通过阅读这《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就成为拥有果敢力的高手,多少是不现实的。无论我在这《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里写多少故事(案例)、解读多“强大”的理论、提供多“有用”的模型和工具,都不能帮助你仅凭它们就让自己变得更加果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能力,都是不能仅凭阅读就能提升的,即使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掌握起来也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方式,而且在所有的方式上都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所有对软实力的学习都应是体验式的,一个人必须在生命中对其有切实的体验,才会真正将它学到手。“爱情是爱过才懂得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些道理用在提升软实力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果敢力的训练没有捷径。

尽管结论如此让人失望,但是阅读《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还是多少有些帮助的。只做不想与只想不做同样不值得提倡。阅读爱情小说虽然不能确保一个人谈好恋爱,却能够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恋爱,从而让下一次的恋爱变得更好一些。只要你在阅读《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时,同时做些细微的功课,就应该能够让你的果敢力提升之旅变得更加顺利——它将能帮助你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

那些在阅读之余要做的细微的功课,我称之为见微知著的学习。

我曾经在课堂内外遇到过不少生活十分顺利的朋友,当被请求回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情境时,他们常常会说“真的没有”。每当这种时候,我就能明白:为什么有很多人有过不少的“经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经验”;为什么很多人只有进入课堂才能学习,而不能在课堂之外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习。我也曾遇到过一些做过较高职位工作的人,但他们似乎并不具备与高职位相匹配的视野和洞察力。我们都知道,“经历”和“经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经历过一些事情,从事过某项工作,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积累出什么经验来。经验不会自然产生,经验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经历中抽象出来的那些可以“迁移”的思维、观念和普适性的原则。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且让我随意选取一个。听说一家公司里有一位工作超过10年的员工,多年都没得到提拔。后来,部门里新来了一个小伙子,刚干了2年就被提升到更高职位上去了。那位老员工感到很不公平,就去找公司领导理论:“我干这份工作10年都没提升,为什么他只做了2年就成了我的领导?”公司领导回答道:“是的,你的确干了10年,但有9年你都在重复着自己第一年的做法,我并没有看到你经验的积累。”

尽管在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像动荡时代中那样起伏不定,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没有人的生活是平静如水的。这正如看上去光洁平滑的桌面,一旦放到放大镜下,就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纹路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很可能是因为你不能近距离地观察它、反思它,如果你能够用“放大镜”去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愿意对其进行反思,你就能看到那些起伏,并能够从中学习。

因此,如果你想通过阅读《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提升自己的果敢力,我会建议你使用见微知著的学习的技巧:拿上“放大镜”去检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审视当下的生活。通过对过往生活的“回放”和对当下言行的“审视”,你可以观察到平凡生活中的自己,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从中学习。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尝试针对生活中的小事,让自己做到果敢。这种看似很细微的练习和积累,将会极大地帮助你养成果敢的习惯,从而为做到在遇到真正的困难情境时,以果敢的方式应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像我们上学时,为了每场考试,要完成大量的小练习一样——绝大多数做大事的技能,都是在做小事中练就的。

通过见微知著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把生活变成课堂。学习将不只发生在教室里,还会发生在我们所处的全部时空中,身边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

具体而言,你可以按以下三个层级来训练自己的果敢力。

首先,学习做“事后诸葛亮”。只要发现自己有不好的情绪,或者有对自己不够满意的感受,就找个时间静下来,用“放大镜”去检视过去发生的那些与人互动的情境(《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只涉及人际互动的领域,不涉及人与其他对象互动的领域),找到那些让自己感受不好的片段,之后用《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提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反思,同时找到未来遇到类似情境时果敢应对的方法。

比如,在每天的午休时间,你就可以端上一杯茶或咖啡,回顾一下自己上午与他人的各种互动,问自己是否对它们感到满意,如果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就可以将它提取出来,进行分析和反思。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发生在一天当中的其他任何时间。

在分析和反思时,不妨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细致一些。如果动辄“差不多”“无所谓”,那就不是见微知著的学习了。

接下来,学习做“事中诸葛亮”。在“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和反思中,你需要练习的一点是把反应的时间不断缩短:在开始练习时,你可能需要在两小时后,才能够注意到两小时前的那次令人不满意的人际互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接下来,请尝试把这段延迟的时间不断缩短,从两小时变成一小时、半小时、十分钟、五分钟、一分钟……直到能够在互动的当下,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一旦做到在与人互动的当下,就能够注意到自己的状态,你就已经成为“事中诸葛亮”了。

举个例子,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随着经验的积累,慢慢地就能够进入这种境界:在自己对孩子吼的瞬间,就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失态。

“事中诸葛亮”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在当下管理自己,即能够在意识到自己可能脱离果敢状态的瞬间,将自己调整回来,从而继续果敢地应对当下的困难情境。

最终,则是要努力成为“事前诸葛亮”。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对自己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可能会在什么情境下无法做到果敢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将能够预想到与人互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思想和情绪上做好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你就有可能以果敢的方式应对所有的困难情境了。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别把精力放在评判他人是否果敢上!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很快就会发现,果敢,在很多情境中,是一种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状态。你需要做的,是以见微知著的方式观察自己、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

我在《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中提到的各种例子,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法从不同人的生活或工作中提取出来的。这些例子,有些是我本人的经历,但更多的则来自我生命中遇到的做着不同工作、过着不同生活的人的经历。他们是我真正的老师。那些例子中的主人公所用到或提及的方法,也可以为你所借鉴。当然,我相信,一旦掌握了见微知著的学习方法,你很快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学习资源会远远超过书中的这些例子。

见微知著的学习

作为一个成功学和成功捷径的坚定反对者,一个深度学习的执着倡导者,一个热爱和勤奋是成功唯一路径的笃信者,我觉得有必要以这样的一个标题,来为《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写一篇前言。

请允许我开宗明义。如果你想只通过阅读这《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就成为拥有果敢力的高手,多少是不现实的。无论我在这《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里写多少故事(案例)、解读多“强大”的理论、提供多“有用”的模型和工具,都不能帮助你仅凭它们就让自己变得更加果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能力,都是不能仅凭阅读就能提升的,即使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掌握起来也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方式,而且在所有的方式上都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所有对软实力的学习都应是体验式的,一个人必须在生命中对其有切实的体验,才会真正将它学到手。“爱情是爱过才懂得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些道理用在提升软实力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果敢力的训练没有捷径。

尽管结论如此让人失望,但是阅读《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还是多少有些帮助的。只做不想与只想不做同样不值得提倡。阅读爱情小说虽然不能确保一个人谈好恋爱,却能够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恋爱,从而让下一次的恋爱变得更好一些。只要你在阅读《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时,同时做些细微的功课,就应该能够让你的果敢力提升之旅变得更加顺利——它将能帮助你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

那些在阅读之余要做的细微的功课,我称之为见微知著的学习。

我曾经在课堂内外遇到过不少生活十分顺利的朋友,当被请求回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情境时,他们常常会说“真的没有”。每当这种时候,我就能明白:为什么有很多人有过不少的“经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经验”;为什么很多人只有进入课堂才能学习,而不能在课堂之外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习。我也曾遇到过一些做过较高职位工作的人,但他们似乎并不具备与高职位相匹配的视野和洞察力。我们都知道,“经历”和“经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经历过一些事情,从事过某项工作,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积累出什么经验来。经验不会自然产生,经验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经历中抽象出来的那些可以“迁移”的思维、观念和普适性的原则。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且让我随意选取一个。听说一家公司里有一位工作超过10年的员工,多年都没得到提拔。后来,部门里新来了一个小伙子,刚干了2年就被提升到更高职位上去了。那位老员工感到很不公平,就去找公司领导理论:“我干这份工作10年都没提升,为什么他只做了2年就成了我的领导?”公司领导回答道:“是的,你的确干了10年,但有9年你都在重复着自己第一年的做法,我并没有看到你经验的积累。”

尽管在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像动荡时代中那样起伏不定,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没有人的生活是平静如水的。这正如看上去光洁平滑的桌面,一旦放到放大镜下,就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纹路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很可能是因为你不能近距离地观察它、反思它,如果你能够用“放大镜”去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愿意对其进行反思,你就能看到那些起伏,并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道理。

因此,如果你想通过阅读《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提升自己的果敢力,我会建议你使用见微知著的学习的技巧:拿上“放大镜”去检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审视当下的生活。通过对过往生活的“回放”和对当下言行的“审视”,你可以观察到平凡生活中的自己,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从中学习。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尝试针对生活中的小事,让自己做到果敢。这种看似很细微的练习和积累,将会极大地帮助你养成果敢的习惯,从而为做到在遇到真正的困难情境时,以果敢的方式应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像我们上学时,为了每场考试,要完成大量的小练习一样——绝大多数做大事的技能,都是在做小事中练就的。

通过见微知著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把生活变成课堂。学习将不只发生在教室里,还会发生在我们所处的全部时空中,身边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

具体而言,你可以按以下三个层级来训练自己的果敢力。

首先,学习做“事后诸葛亮”。只要发现自己有不好的情绪,或者有对自己不够满意的感受,就找个时间静下来,用“放大镜”去检视过去发生的那些与人互动的情境(《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只涉及人际互动的领域,不涉及人与其他对象互动的领域),找到那些让自己感受不好的片段,之后用《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提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反思,同时找到未来遇到类似情境时果敢应对的方法。

比如,在每天的午休时间,你就可以端上一杯茶或咖啡,回顾一下自己上午与他人的各种互动,问自己是否对它们感到满意,如果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就可以将它提取出来,进行分析和反思。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发生在一天当中的其他任何时间。

在分析和反思时,不妨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细致一些。如果动辄“差不多”“无所谓”,那就不是见微知著的学习了。

接下来,学习做“事中诸葛亮”。在“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和反思中,你需要练习的一点是把反应的时间不断缩短:在开始练习时,你可能需要在两小时后,才能够注意到两小时前的那次令人不满意的人际互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接下来,请尝试把这段延迟的时间不断缩短,从两小时变成一小时、半小时、十分钟、五分钟、一分钟……直到能够在互动的当下,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一旦做到在与人互动的当下,就能够注意到自己的状态,你就已经成为“事中诸葛亮”了。

举个例子,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随着经验的积累,慢慢地就能够进入这种境界:在自己对孩子吼的瞬间,就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失态。

“事中诸葛亮”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在当下管理自己,即能够在意识到自己可能脱离果敢状态的瞬间,将自己调整回来,从而继续果敢地应对当下的困难情境。

最终,则是要努力成为“事前诸葛亮”。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对自己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可能会在什么情境下无法做到果敢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将能够预想到与人互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思想和情绪上做好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你就有可能以果敢的方式应对所有的困难情境了。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别把精力放在评判他人是否果敢上!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很快就会发现,果敢,在很多情境中,是一种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状态。你需要做的,是以见微知著的方式观察自己、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

我在《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中提到的各种例子,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法从不同人的生活或工作中提取出来的。这些例子,有些是我本人的经历,但更多的则来自我生命中遇到的做着不同工作、过着不同生活的人的经历。他们是我真正的老师。那些例子中的主人公所用到或提及的方法,也可以为你所借鉴。当然,我相信,一旦掌握了见微知著的学习方法,你很快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学习资源会远远超过书中的这些例子。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