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侧重于实际天线的设计,作者还讨论了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天线安装和利用周围物体增强天线性能等问题。通过阅读《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天线设计者和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选定天线型式并给出约略尺寸,进而利用现有的电磁仿真软件完成具体设计,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非常适合从事天线工程设计的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是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为天线设计者和使用者需要而编写的,主要讲述了各类天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步骤。内容覆盖了现代通信天线设计中所有的重要议题,包括:辐射结构和数值方法,口径分布和天线阵综合,偶极子、槽天线、环天线和微带贴片天线,高斯波束分析和波导喇叭天线,反射面天线,棱镜天线,行波天线,频率无关天线和相控阵。

作者简介

托马斯?A.米利根是一位专业的天线设计师,曾在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专门从事微波天线的设计和分析,其设计的天线被用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和金星探测任务。
郭玉春,博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6所,承担过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单机主持设计师、站一级主任设计师以等科研工作。

目录

目录
第1章天线特性1
1.1天线的辐射1
1.2增益3
1.3有效面积4
1.4路径损耗4
1.5雷达距离方程和散射截面5
1.6为何用天线6
1.7方向系数7
1.8方向系数估计8
1.8.1笔形波束8
1.8.2蝶形或全向方向图10
1.9波束效率12
1.10输入阻抗失配损耗13
1.11极化14
1.11.1圆极化分量14
1.11.2惠更斯源极化16
1.11.3各极化分量之间的关系17
1.11.4天线的极化响应17
1.11.5天线旋转时的相位响应19
1.11.6部分增益20
1.11.7圆极化的幅度测量20
1.12矢量有效高度20
1.13天线因子22
1.14天线间的互耦22
1.15天线噪声温度23
1.16通信链路预算和雷达作用距离26
1.17多径效应28
1.18地面传播28
1.19多径衰落30
参考文献31
第2章辐射结构和数值方法32
2.1辅助矢量势33
2.1.1电流源辐射33
2.1.2磁流源辐射37
2.2口径:惠更斯源近似38
2.2.1近场区和远场区41
2.2.2惠更斯源42
2.3边界条件42
2.4物理光学43
2.4.1给定电流的辐射场44
2.4.2物理光学应用45
2.4.3等效电流47
2.4.4电抗理论和互耦48
2.5矩量法49
2.5.1电抗理论的使用49
2.5.2广义矩量法50
2.5.3细线矩量法代码51
2.5.4表面和体矩量法代码51
2.5.5矩量法模型举例52
2.6时域有限差分法54
2.6.1实现54
2.6.2中心差分求导54
2.6.3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有限差分55
2.6.4时间步的稳定性56
2.6.5数值色散和稳定性56
2.6.6计算存储和时间57
2.6.7激励57
2.6.8波导喇叭算例58
2.7物理光学和几何绕射理论59
2.7.1费马原理60
2.7.2偶极子的H面方向图60
2.7.3矩形喇叭的E面方向图62
2.7.4矩形喇叭的H面方向图63
2.7.5射线的幅度变化63
2.7.6穿过焦散面的附加相移64
2.7.7斯涅耳定理和反射64
2.7.8反射对极化的影响65
2.7.9曲面反射65
2.7.10射线追踪66
2.7.11边缘绕射66
2.7.12劈绕射68
2.7.13尖角绕射68
2.7.14等效电流68
2.7.15曲面绕射69
参考文献69

第3章阵列71
3.1两元阵72
3.2N元线阵75
3.3汉森-伍德亚德端射阵79
3.4相控阵79
3.5栅瓣81
3.6多波束81
3.7平面阵83
3.8平面阵的栅瓣84
3.9互阻抗86
3.10扫描盲区和阵元方向图86
3.11互耦的阵列馈电补偿87
3.12阵增益88
3.13阵元指向任意的阵列90
参考文献92
第4章口径分布和阵列综合93
4.1幅度渐削和相位误差效率93
4.1.1可分离矩形口径分布95
4.1.2圆对称分布95
4.2简单线源分布96
4.3泰勒单变量线源分布98
4.4泰勒线源分布100
4.5边缘为零的泰勒线源分布104
4.6修正泰勒分布和任意副瓣的埃利奥特法106
4.7贝利斯线源分布108
4.8伍德沃德线源综合111
4.9谢昆诺夫单位圆法114
4.10道尔夫-切比雪夫线阵117
4.11维尔纳夫阵综合118
4.12连续分布的零点抽样法119
4.13傅里叶级数的赋形波束阵综合120
4.14ORCHARD阵列综合法122
4.15串馈阵和行波阵综合130
4.16圆口径133
4.17圆形高斯分布134
4.18汉森单变量圆形分布135
4.19泰勒圆口径分布136
4.20贝利斯圆口径分布138
4.21平面阵140
4.22平面阵的卷积技术141
4.23口径遮挡144
4.24平方相位误差146
4.25对称圆口径分布的波束效率148
参考文献149
第5章偶极子、缝隙和环形天线151
5.1驻波电流152
5.2辐射电阻(电导)153
5.3巴比涅-布克原理155
5.4位于地平面上的偶极子155
5.5安装在有限大地平面上的偶极子157
5.6交叉偶极子产生圆极化161
5.7超级旋转场或蝙蝠翼天线163
5.8角形反射器165
5.9单极子168
5.10套筒天线169
5.11带反射腔的偶极子天线170
5.12折合偶极子172
5.13并联馈电173
5.14盘锥天线173
5.15巴仑174
5.15.1折叠式巴仑175
5.15.2套筒式或Bazooka巴仑176
5.15.3开槽同轴线巴仑177
5.15.4半波长巴仑177
5.15.5烛台形巴仑178
5.15.6铁氧体芯巴仑178
5.15.7烛台形铁氧体巴仑179
5.15.8变换器巴仑179
5.15.9同轴线渐变锥削式巴仑179
5.15.10天然巴仑180
5.16小环180
5.17ALFORD环181
5.18谐振环182
5.19四臂螺旋182
5.20带背腔的缝隙184
5.21带状线串联缝隙184
5.22浅腔体的十字缝隙天线186
5.23波导馈电的缝隙187
5.24矩形波导壁上的缝隙187
5.25圆形波导缝隙191
5.26波导缝隙阵列192
5.26.1非谐振阵列193
5.26.2谐振阵列195
5.26.3改进的设计方法195
参考文献196
第6章微带天线199
6.1微带天线方向图200
6.2微带贴片带宽和表面波效率203
6.3矩形微带贴片天线209
6.4四分之一波长贴片天线215
6.5圆形微带贴片218
6.6圆极化贴片天线220
6.7紧缩型贴片222
6.8直接馈电的层叠型贴片224
6.9孔缝耦合层叠型贴片226
6.10贴片天线馈电网络228
6.11串馈阵229
6.12微带偶极子230
6.13微带福兰克林阵231
6.14微带天线的机械特性232
参考文献232
第7章喇叭天线235
7.1矩形喇叭(锥形)236
7.1.1波束宽度237
7.1.2最佳矩形喇叭239
7.1.3按给定的波束宽度进行设计242
7.1.4相位中心242
7.2圆形口径喇叭243
7.2.1波束宽度245
7.2.2相位中心246
7.3圆形(圆锥)波纹喇叭247
7.3.1标量喇叭249
7.3.2波纹的设计250
7.3.3塞形喇叭250
7.3.4矩形波纹喇叭251
7.4波纹地面251
7.5高斯波束253
7.6脊波导喇叭256
7.7盒形喇叭260
7.8T形棒馈电的缝隙天线262
7.9多模圆形喇叭263
7.10双锥喇叭263
参考文献264
第8章反射面天线266
8.1抛物反射面的几何266
8.2抛物反射面天线的口径分布损失268
8.3溢漏的近似和幅度渐变的折中270
8.4相位误差损耗和轴向散焦271
8.5像散273
8.6馈源扫描273
8.7随机相位误差276
8.8焦平面的场278
8.9反射面引起的馈源失配279
8.10前后比280
8.11偏馈反射面天线281
8.12圆锥曲面的反射285
8.13双反射面天线287
8.13.1馈源遮挡288
8.13.2绕射损失289
8.13.3卡塞格伦天线的公差291
8.14馈源和副反射面支撑杆的辐射292
8.15双反射面天线的G/T(增益/噪声温度)296
8.16偏轴双反射面天线296
8.17偏馈双反射面天线299
8.18喇叭反射面天线和Dragonian双反射面天线300
8.19球形反射面天线302
8.20赋形反射面天线304
8.20.1柱形反射面天线的综合305
8.20.2圆对称反射面天线的综合305
8.20.3形成赋形波束的双曲反射面天线308
8.20.4双赋形反射面天线309
8.21赋形和多波束反射面天线的优化综合311
参考文献312
第9章透镜天线316
9.1单面透镜316
9.2分区透镜318
9.3一般两表面透镜321
9.4单面或相切透镜324
9.5金属平板透镜325
9.6表面失配和介质损耗327
9.7双曲透镜的馈源扫描328
9.8双表面透镜329
9.8.1无彗星差轴对称介质透镜329
9.8.2给定口径分布的轴对称介质透镜331
9.9靴带透镜332
9.10伦伯透镜333
参考文献334
第10章行波天线335
10.1行波天线概述335
10.1.1慢波338
10.1.2快波(漏波结构)339
10.2长线天线340
10.2.1贝弗利天线340
10.2.2V形天线341
10.2.3菱形天线342
10.3八木-宇田天线343
10.3.1多馈八木天线349
10.3.2谐振环八木天线350
10.4波纹杆(雪茄)天线352
10.5介质杆(聚苯乙烯杆)天线354
10.6螺旋线天线356
10.6.1螺旋模式357
10.6.2轴向模357
10.6.3螺旋天线的馈电358
10.6.4长螺旋天线359
10.6.5短螺旋天线360
10.7短背射天线360
10.8渐变槽线天线362
10.9漏波结构365
参考文献366
第11章非频变天线368
11.1天线模式的模式展开370
11.2阿基米德螺旋371
11.3等角螺旋372
11.4螺旋天线的模式分析374
11.5螺旋构建和馈电378
11.5.1螺旋构建378
11.5.2巴仑馈电379
11.5.3无限巴仑379
11.5.4波束形成器和同轴线馈电380
11.6螺旋和波束形成器测量380
11.7馈电网络和天线相互作用381
11.8调制臂宽螺旋382
11.9圆锥对数螺旋天线383
11.10模式2圆锥对数螺旋天线387
11.11圆锥对数螺旋天线馈电388
11.12对数周期偶极天线388
11.12.1对数周期偶极天线馈电392
11.12.2相位中心393
11.12.3张角394
11.12.4对数周期偶极天线阵列394
11.13其他对数周期类型395
11.14对数周期天线馈电抛物面天线反射器397
11.15V型对数周期阵列400
11.16背腔平面对数周期天线401
参考文献402
第12章相控阵405
12.1恒相位移相器(移相器)406
12.2量化的波瓣408
12.3阵列误差410
12.4非均匀和随机阵元阵列411
12.4.1线性间距锥削阵列411
12.4.2圆形空间锥削阵列413
12.4.3统计稀疏阵列414
12.5阵列单元方向图415
12.6馈电网络417
12.6.1并联馈电417
12.6.2串联馈电418
12.6.3可变功分器和移相器419
12.6.4巴特勒矩阵419
12.6.5空间馈电421
12.6.6用均匀幅度子阵列锥削馈电网络421
12.7任意阵列中方向图零点的形成423
12.8相控阵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424
12.9相控阵的近场测量425
参考文献427

前言/序言

译者序

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是首席工程师Milligan先生的作品,他是从一个天线设计师的角度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编写的。在内容和编写方式上,这《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与常见的理论性天线专著和天线手册都不同,它避开了复杂的数学分析,而是通过理论精炼获得天线设计要点,侧重于各类天线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的阐述。另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设计师查询的工程图表和设计实例。

作者是一名专业的天线设计师,曾在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专门从事微波天线的设计和分析,其设计的天线被用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和金星探测任务。因此,作者在取材方面选取的是工程中经常要用到的内容,覆盖了现代天线设计中的许多重要议题,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天线设计的新方法。第二版中还增加了天线设计中所必需的数值计算方法,融合了作者天线教学课程中的内容。《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首先讨论天线的基本概念,然后以每个特定的主题展开,《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共12章。第1章讲述天线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性;第2章主要介绍天线工程中使用的各类数值方法,包含矩量法、物理光学、时域有限差分法等;第3章是天线阵列;第4章对各种口径分布以及阵列综合做了详细的阐述;第5章是偶极子、缝隙和环形天线,包括各种形式的巴仑;第6章是微带天线;第7章是喇叭天线,包括高斯波束分析;第8章是反射面天线;第9章是透镜天线,包括靴带透镜和伦伯透镜;第10章是行波天线;第11章是非频变天线,主要介绍工程中大量使用的各种形式的螺旋天线和对数周期天线;第12章是关于相控阵专题的论述。

由于《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侧重于实际天线的设计,作者还讨论了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天线安装和利用周围物体增强天线性能等问题。通过阅读《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天线设计者和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选定天线型式并给出约略尺寸,进而利用现有的电磁仿真软件完成具体设计,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非常适合从事天线工程设计的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各章节的翻译安排如下:前言、第1章、第3章、第4章和第9章由郭玉春翻译,第2章由华军、陈美良、卢新祥和郭玉春翻译,第5~8章由张光生翻译,第10章由方加云翻译,第11章和第12章由卢新祥翻译。《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由詹毅和张建强校对,最后由郭玉春统一校阅。《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的翻译出版得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杨小牛和通信信息控制与安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代天线设计(第2版)》在书写上非常口语化,翻译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修正了一些错误。中译本的图示、符号形式及其正斜体等沿用了英文原版的写作风格,特此说明,由于译者理论水平有限,尽管经过仔细的校对,但还是难免存在错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其他推荐